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重磅新聞 中國將有50萬鋼鐵工人下崗!圖

這是一場50萬人的大遷移。它不是春運,但其過程之艱難、波及範圍之廣、對中國經濟未來影響之深遠,無人敢低估。

一這是一場50萬人的大遷移

它不是春運,但其過程之艱難、波及範圍之廣、對中國經濟未來影響之深遠,無人敢低估。

京東採用目前中國鋼鐵企業人均噸鋼生產率,粗略計算出了這個數字。這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說,按照2016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再壓縮粗鋼產能1億到1.5億噸的目標,目前中國鋼廠人均產鋼300噸,此輪鋼鐵去產能意味着,將有50萬左右的鋼鐵職工面對調整或重新選擇。

指導這場50萬人遷徙的綱領性文件名為《關於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目前已獲得國務院批覆,或將在過年後正式下發。與此同時,與這份文件相關的8份具體配套政策文件,也即將由相關負責部門起草完畢,這些配套政策分別涉及財政、銀監、環保、安監、土地等內容。

1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國資委、央行等八個部委要求稱,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情況要摸清、目的要明確、任務要具體、責任要落實、措施要有力」。這5個具體要求,意味着最高決策層希望看到一場紮實有效的去產能過程。

一些敏感的鋼鐵行業人士從習近平的5個要求中揣測到了更多的信息。

一位來自大型國有鋼鐵集團的高層說,「這表明高層對供給側改革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至少要做到去產能的徹底化。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說,『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是工作重點,關係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關係到「十三五」的開局。』可見去產能是供給側改革首要任務,前幾年鋼鐵行業也經歷過多次產能淘汰,但從結果看,根本不徹底。」

幾乎所有的鋼鐵行業人士都明白,這次去產能的過程將不同以往。1998年曾經出現的下崗、再就業等歷史記憶將不可避免地回到現實。景象如此相似,只是當年的「入世紅利」、「房地產和投資紅利」如今都已不再。這一次,鋼鐵行業的轉型、中國經濟的換擋只能依靠自身提供源動力。

以1月26日下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為起點,在1998年之後,中國力度最大、用意最深的一場去產能行動正式登場。

據稱,《關於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將與十三五規劃相銜接,但大部分工作目標將在2016~2018的三年時間裏解決掉。因此,2016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再壓縮粗鋼產能1億到1.5億噸的目標,將會在未來三年內完成。

具體而言,1億到1.5億噸的鋼鐵去產能目標,將通過強制淘汰和引導淘汰兩種方式解決。對於前者,將通過《環保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以及安全生產、能源利用、技術方式等行業文件來限定。也就是說,那些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政策要求的鋼鐵企業將全部被強制關停淘汰出局;而政策引導淘汰的,主要是已經主動退出市場,或者不符合地方發展規劃,需要搬遷改造,以及主動進行兼併重組類的企業。

民生證券研究院高級宏觀研究員朱振鑫猜測說,在未來兩到三年,國家會向地方分配相應指標,各地也會制定各自的去產能目標。對落後產能進行兼併重組、破產清算,從政府角度來講,可以減少不合理的財政補貼,相應的處理好銀行的呆賬、壞賬等不良資產,有利於鼓勵鋼企進行改革和創新;對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控制好銀行風險。

二一位參與《關於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起草討論的人士說,鋼鐵去產能,不區分企業所有制性質。

但在參與起草了供給側改革相關文件的經濟學家看來,國有企業才應該是去產能的核心,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因為絕大部分民營企業,是沒有條件去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財政、金融資本的。「安樂死」成為去產能的焦點話題之一。這位經濟學家表示,「安樂死」是指在去產能的過程中,應多用兼併重組的手段,少用、緩用直接破產的方式。對很多國有企業來說,兼併重組無非就是讓一家好企業重組一家差的企業。這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兩家企業重組後,產能下去了,效益上來了;另一種是,差的企業反過來會把好的企業拖垮。「中國目前不具備1998年進行大規模國企改革的現實背景,必須要考慮社會對改革的承受能力。『安樂死』也是不得已。」

那些經歷過1998年國企改革歷程,經歷過鋼鐵行業黃金十年,也經歷過行業兼併2007年兼併重組大潮的人士,對「安樂死」也有一些擔心。

攀鋼集團原副總經理周家琮說,多兼併少破產,自然是處置困難企業的美好願望,也曾是國企解困的理想途徑。但據國家經貿委當年介紹,企業通過兼併解困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數,不成功的教訓卻比比皆是。今天處置殭屍企業,不應忘記這一段歷史教訓。目前提倡「多兼併、少破產」,其願望固然良好,但殭屍企業究竟應該如何處置,還是一要遵循經濟規律、二要適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而究其根源,今天殭屍企業累積成患的困難局面,很多時候正是一些地方和企業對破產千方百計拖延躲避的結果。

也有市場人士指出,實際上根據破產法,破產分破產清算和重整兩類,這意味着一些企業有可能通過重整而獲得新的生命。

對於決策部門來說,這是一個很艱難的權衡和選擇:通過「猝死」去產能,還是「安樂死」去產能?2016年1月4日《人民日報》頭版「權威人士」的「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讀文章中,給出了確定的答案。「權威人士」說,處置「殭屍企業」,要儘可能多兼併重組、少破產清算,對破產企業儘量實行「安樂死」。

據這位經濟學家說,鋼鐵行業幾乎貫穿了供給側改革相關文件起草討論的全過程。「安樂死」的提出,意味着此輪去產能並不會採取一刀切的休克療法。這些討論成果,最終轉化成了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相關部門起草的《關於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中的具體政策安排。

工信部的官員說,鋼鐵行業涉及就業人員多,還涉及到地方財政稅收等諸多問題,解決起來需要諸多配套政策同時跟進,逐步協調解決。

這些爭議,讓外界看到了改革甫一開始就面臨的複雜局面。這正是這場決定中國未來經濟換擋成功與否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面對的現實處境。

然而這也是中國經濟繞不過去的陣痛。一如權威人士所說,這是一朝分娩的陣痛,不可避免,但也值得。「只要處理得當,雖有陣痛,但不會很大,不會出現大規模的下崗失業問題」。

困難還不止這些。

對於需要給《關於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做具體配套改革政策部門而言,還有諸多棘手的問題在前面。比如,財政究竟該如何為淘汰的1億~1.5億噸波及到近50萬鋼鐵職工托底?以及被關停鋼廠長期形成的呆壞賬,該如何核銷和解決?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遲京東說,職工安置全部由財政托底,這個政策基本是明確的。問題是涉及人員和範圍太廣,不同地方、不同區域和不同企業的特點以及歷史問題又不一樣,所以問題會非常複雜。50萬人,不可能全部買斷,那樣財政肯定兜不起;也不可能全部內退。還有呆壞賬的處理問題,不可能全部核銷掉,又不可能按照1998年的債轉股那樣再來一遍。現在,各個都正在核算可能需要的財政資金。

為了托底職工安置,1月22日,財政部發佈《關於徵收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有關問題的通知》,稱為支持工業企業結構調整,經國務院批准,從今年1月1日起徵收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並明確了徵收方式及各地區徵收標準。該項資金在下發時,還將配套一部分地方資金,未來將主要用於解決鋼鐵和煤炭行業大量職工下崗和再就業問題。

業內人士測算,如果按照財政部的文件,每年徵收的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超400億。遲京東說,這一輪去產能,財政支持力度明顯加大,但估計還會存在不小缺口。這就需要利用更多的手段來消化。

但更多的手段是什麼?遲京東說,我們期望能夠在土地使用方面給出更優惠的條件,或者通過兼併重組,進行資產經營,從而把資產盤活。這些政策呼籲,行業協會已經向有關部門反映了。

還有呆壞賬的問題。迄今為止,外界尚無法估計依附在1-1.5億噸鋼鐵產能上的負債規模,以及其背後可能蘊藏的局部風險。業內人士說,如果按照,10億噸鋼鐵產能負債3萬億,粗略測算1億~1.5億噸產能的負債規模至少應該3000億-4500億元。

參與《關於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起草討論的人士說,央行和銀監會將會起草一份關於處理呆壞賬的文件,但可以肯定,不可能所有的企業都做呆壞賬核銷。這樣以後就企業沒法搞了。呆壞賬核銷政策,重點還是會考慮國有企業,因為他們歷史上承擔了很多的社會責任,國企畢竟有國企的特殊歷史背景和屬性。

但也許,改革要面對的形勢並沒有預估的那樣嚴峻。

雖然這場艱巨的供給側改革即將在2016年開啟,但實際上,就鋼鐵行業本身而言,去產能周期在2015年已經登場。中國聯合鋼鐵網提供的數據顯示: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年中國鋼鐵行業停產產能達6725萬噸,其中整廠或某個生產基地全部停產的為5325萬噸,部分停產為1400萬噸。全停的企業有30多家,涉及到的企業類型大多是民營鋼廠,中型或小型的民營鋼鐵企業,其中基本上絕大部分都是小型民營鋼鐵企業。

不過,中國聯合鋼鐵網總編胡艷萍說,現有停產產能不完全等於去產能,中國鋼鐵去產能周期會相對漫長,去產能過程會有所反覆,比較痛苦。因為中國目前國有和民營鋼企約各佔一半,這是體制問題;還有中央與地方博弈;鋼鐵行業本身的重資產性質決定了去產能成本會很高。

行業部門也如此認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遲京東說,不能說一些鋼廠目前停產就是實現了去產能,只有2015年停產的產能真正實現徹底停產,永遠不會再恢復生產才能算是完成了1億~1.5億噸的鋼鐵去產能任務。

中國究竟為什麼要對鋼鐵行業進行一場代價巨大、困難重重的去產能手術?

參與供給側改革相關文件討論的經濟學家說,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兩個要素,一個是人,一個是錢。

這位經濟學家回憶說,當時決策部門討論供給側改革文件時曾認為,產能過剩行業存在不少「殭屍企業」,「殭屍企業」現象尤以國企為甚,它們早已負債纍纍,虧損經營,本來在就應該被市場淘汰掉,但卻繼續浪費國家財政資源、信貸資源,並用這些資源來養活職工。從經濟學角度看,這是巨大的資源浪費。因此去產能,就是讓這樣的「殭屍企業」徹底死掉,把人力資源和財政金融資源解放出來。

這樣討論如此大膽透徹,有如此具體細微,它超乎外界想像。同時,這也意味着,決策層指導發動的這場以「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為供給側改革核心的供給側改革,其實對中國經濟的現實處境洞若觀火。

中國冶金規劃院院長李新創說,中國絕大部分鋼廠都擁有一個沉重的職工隊伍,河北鋼鐵集團有職工14萬人;武鋼、鞍鋼員工均超過20萬人,這樣的人口規模已經相當於一個中小城市。單靠鋼鐵主業,很多鋼廠根本養不起那麼多職工。但是絕大部分負債率極高的鋼廠又不得不季度貸款融資,在明明越生產越虧損的情況下,鋼廠的貸款其實是為了養活職工。

行業數據顯示,中國80餘家大中型鋼鐵企業負債長期維持在3萬億以上。但這還只是顯性負債,除了大規模銀行貸款,不少地方的鋼鐵企業還需要地方財政不斷的輸血。

中國聯合鋼鐵網提供的樣本數據顯示,從2015年7月初到2015年12月底,僅包鋼股份(2.960,0.27,10.04%)、凌鋼股份(4.810,-0.38,-7.32%)、重慶鋼鐵(2.630,0.09,3.54%)、撫順特鋼(6.930,0.19,2.82%)等8家鋼鐵上市公司,合計獲得各類政府補貼、補助及貼息總計29.2億。其中包鋼股份在短短半年時間裏,先後8次獲得財政補貼,總計18億;而早已陷入虧損泥潭的凌鋼股份在2015年12月25日一次性獲得政府補貼7.92億。

或許從2016年開始,這種現象將會明顯減少。2016年1月4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的「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讀文章中,「權威人士」說,「殭屍企業」本來已「死」在那裏,就不要再維持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是事物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當務之急是斬釘截鐵處置「殭屍企業」,堅定不移減少過剩產能,讓「殭屍」入土為安,騰出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

這便是這場影響深遠的供給側改革的現實圖景:改革的目的是要解放這個國家再次起飛所需人力和信貸資源,但卻不得不先用巨大的代價,來解開那些在產能過剩行業盤錯已久的人和信貸的死結。

但無論怎樣,正在推進的供給側改革是中國經濟必須邁過的坎。這個國家需要用這場改革里的諸多手段,謹慎避免再次步入改革的體制陷阱,來堅定地解決掉諸多久拖不決的體制頑疾,打通傳統產業和發展模式中的死結,紓解脛骨,實現經濟體制的更新再造。

1月26日下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強調了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和意義,他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1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座談會上說,「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成長的。有人說我們有『機遇』,沒錯!『挑戰』就是我們的『機遇』!」

3年時間、1到1.5億噸等待徹底去掉的鋼鐵產能、50萬職工身份的轉變,是這場供給側改革的序曲。

場景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改革如此陌生,亦如此熟悉。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財經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131/68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