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不是所有的關懷都叫愛

作者:

對於什麼是愛,我們最能想到的和常常做的就是努力對一個人好。我們所謂的愛一個人,就是傾己所有去對他好,甚至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把對方視為自己的生命。我們通常認為關心和關懷就是一種愛。然而這種愛並不是所有時候都被珍惜,甚至有的時候都不被接受。所以才有了這個千百年來無數人在愛恨情仇里糾結了無數次的話題:我對你這麼好,你為什麼都不懂得珍惜。

這種愛包括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問候、時時刻刻的陪伴與提醒、省吃儉用而給予無盡的財富、不讓其受一點委屈、經常性的表達愛之語等。這種愛被他們放大到了極致,愛的結果卻是不盡人意。

一個媽媽會在秋天剛剛開始來臨的時候,就展開了秋褲大戰,想盡包括‌‌「斷網燉肉逼婚‌‌」等招數讓子女穿上秋褲,招招斃命。會為了滿足子女的胃口而掏空心思做他想吃的各種菜,會為了知道他喜歡什麼什麼而費盡心思,會知道了後一直做直到他吃到吐。會各種關心伺候,生怕自己沒有照顧好孩子而產生疏忽。我見過一個媽媽曾經為了照顧孩子,把工作跟着孩子考學的城市走。也見過一個媽媽每天會陪着孩子寫作業到很晚,她陪伴的方式就是孩子不睡她也不睡。孩子說媽媽你不用陪先去睡,可是她就是要在一邊看着才心安。可想而知,這個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會有怎樣的壓力感而無法安心做作業。

一個戀人也是如此,會在感情與婚姻里鞠躬盡瘁,會為了討好百般周折,會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也有的戀人每天都會關心睡得如何,吃得如何,身體如何,方方面面無比細緻。我還見過一些戀人,更多的是男人,他們會覺得你要什麼我都給你,寶馬車給了你開,給你買你想要的任何東西,為什麼你還不滿足。女人也會如此,我什麼都給了你,為何你不珍惜。

當我們聽說別人的這些關懷的時候,或許我們能有些意識到這些愛是不健康的。但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似乎難以跳出自己的視角而去觀察這份愛是怎樣傷害了人。

這種關懷強迫,儼然已經流行並上升到了一種病態。甚至有了專業的詞彙叫‌‌「Co-dependency‌‌」,即‌‌「關懷強迫症‌‌」。特指依賴別人對自己的依賴。喜歡關懷別人,不去關心別人自己就難受。

強迫關懷是病態的,並且是自戀的。例如食物是好東西,但是你對於一個吃飽了的人來說硬要他吃食物,這就是一種傷害。對於一個只是饑渴的人來說硬要給他食物,這也是一種傷害。強迫關懷症們最喜歡把自己認為是好的和對的東西強行對方接受,而不是毫不顧忌他人的需求程度和需求內容。在他們的世界裏有這這樣滑稽的信念:我認為是好的,你也必須認為是好的;我認為所有人都需要,所以你也會需要。他們會把自己的觀點先自我泛化到全世界都是這樣的,讓自己站到了道德和理論的制高點,找到歸屬感,然後再通過認為他們也需要,就完成了把這種全世通用的標準再加給所愛的人。這是人類最初的自戀行為,遵循‌‌「我怎樣,世界就怎樣,他人就怎樣‌‌」的邏輯。

顯然對他人的關懷如果離開了尊重和理解,關懷就會淪為自私。沒人喜歡被強加。我們每個人生來不同,都會有着自己不同的經驗和處於不同時期而產生了不同的需求。當一個人被強迫關懷的時候,就會出現兩種動作來實現自我保護:反抗或者是順從。

對於反抗很顯然而易見,這種強迫關懷是過度滿足,對於過度我們就會本能反抗。更重要的是它剝奪了人對於基本存在的自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基本的心理空間來獨處,再親密的人也需要有一點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來感受自己的存在。並且,當一個人被關懷的時候,他接收到的不僅是關懷,更是期待。關懷者會對被關懷者產生更加優秀、過得更好之類的期待。因此他感受到的是雙重壓力:剝奪存在自由和強加的期待。例如被媽媽陪作業的孩子,當一雙眼睛在旁邊的時候就會感覺到不自由,當偷懶或做不好做不快的時候也會對媽媽產生內疚,怕辜負了她的期待。戀人也是這樣,當‌‌「吃了沒‌‌」、‌‌「吃的好不好‌‌」的關心被重複的時候,被關懷者就會不想接受,覺得失去自由窒息般的心煩。同時拒絕的時候又會產生心理壓力,怕傷害到對方一片好意。所以這時候他就會想反抗,當反抗的力量大於內疚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離或拋棄。這時候被關懷者的反抗只是一種達到閾限值後的自我保護。當反抗的力量不足以應對內疚的時候,就會轉而折磨自己。

後者就會淪為順從。畢竟我們不能長時間的接受自己通過內疚來折磨自己,這樣對自己傷害更大。為了應對這個內疚,被關懷者就會淡化自己的真正需要,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這部分需要,退化自己的某部分能力,來適應關懷者給出的強迫關懷。如果不能拿掉這個強迫,那他寧願犧牲自己的自我照顧的能力和自我檢查需求的主見,這樣就可以避免內心衝突,還可以維繫和關懷者的關係。從而完成另外一種自我保護。

這像極了這個流行笑話:我今天做了回老奶奶,幫助了八個雷鋒。到底是誰的需要呢?

關懷者有一種強烈的需要:我一定給出關懷,並且要求對方接受。這就是關懷者的需求,他們需要給出來讓自己心安。進一步說,他們需要通過給出來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需要的。因此他們有一個很深的需要需要對方來滿足:‌‌「被需要‌‌」的需要。

這個邏輯如此之繞,以至於意識常常懶得去繞出來,但是潛意識裏很清楚。於是被關懷者就在這種糖衣炮彈的威脅中選擇了抵抗或者妥協,來應對關懷者的需要。

關懷者如果不能實現關懷,就會陷入焦慮中。他們會覺得自己不被認可或者毫無價值,他們會不斷的檢查自己是不是錯了或者是不是做的不夠好,或者進入另外一個極端:指責對方為什麼不珍惜,為什麼不知好歹。為什麼對他那麼好還要無盡的傷害他。或者怨天怨地,泛化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異性都是不好的,老天爺對他一點都不好云云。而焦慮和惶恐,正是自己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或評估了無法得到滿足後所有的心理表現。

一切以‌‌「關懷‌‌」為目的的關懷,都不是真正的關懷。正如當你為了幫助別人而幫助別人的時候,都不是真正的幫助,那都是自己的需要。真正的幫助和關懷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知道別人需求的內容和程度,並在他人舒適的程度上給予;我願意給出,但不強求對方接受。

因此在給之前,有一樣東西就顯得格外重要:理解他人。

千百年來,人們都無數次為這個功課而掙扎,理解看起來那麼容易做起來卻難度超出我們想像。因為理解他人就意味着要打破自己的自戀:我不是世界的中心,我沒有掌握絕對的真理,他人跟我不一樣。

這無疑是難以接受的。這意味着要放棄自己堅守幾十年的觀點。並不是所有食物都是好的,甚至並不是所有人都覺得食物很重要。並不是所有時候給很多錢花就是愛,甚至並不是所有人都覺得錢很重要。但也並不是毫無規則可循,對於愛的對方來說,有着比這些現實需求更深層次的東西: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如此撲朔迷離,讓人難以把握。其難度遠遠超出身體陪伴、物質付出、生活關懷等現實層次的關懷。

情感需求包含了對方所需要的溫暖、讚美、認可、鼓勵、心靈陪伴、歸屬、安全感、理解、連接、自由、價值等,而每個人的每種需求、程度和形式都不一樣,因此你需要懂得他一些心理需求,才能真正去實現關懷。那才是愛。

都說理解女人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因為對於多數女人來說對於情感需求遠遠大於現實需求。即使那些天天嚷嚷着只需要土豪和錢的女人也不例外,他們只是不再相信有人能再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而轉而從物質需求上滿足對於情感的需求,比如安全感。人們或許在某些時候非常需要現實需要,但是這種需要一旦被滿足後,分分鐘就會上升到情感需求。因此你可以暫時滿足他的現實需要,卻不能把這種現實需要視為唯一的永恆的需要。

因此真正的關懷,首先要打破兩個執着:1、打破自己自以為是的對方需要,哪怕你又認為這是全世界的人都會有的需要。2、放棄對方需要的現實關懷多於情感關懷的需求的執着。

簡單說就是:走出自己,才能懂得他人;懂得他人,才能真正關懷。

盲目的關懷,只是滿足的自己的需要,那是關懷強迫症,並不是愛。真正的愛的結果是連接,絕不是遠離。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壹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1224/66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