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柴靜為何穿牛仔褲出場?

 

在紀錄片《穹頂之下》中,柴靜著牛仔褲,緩緩地講了一個多小時。她曾是中央電視台的大牌調查記者,這回片子是調查中國霧霾的。紀錄片是從網絡推出,當天就在優酷網獲得600萬次播放量,24小時全網播放量近億。

片子一播出,評論鋪天蓋地。贊的不用說了,責任、警醒、科普之類。貶的也不少——你為什麽把孩子生在美國?為什麽要用孩子出生就患良性腫瘤要動手術當噱頭?孩子是因為霧霾才患上腫瘤嗎?不是你抽煙鬧的嗎?你還開排氣量4.0的豪車,說一套做一套。

這裏有兩層意思,一是道德。柴靜的道德不夠高尚,就甭裝了。你不是好廚子,你怎麽能縫好被子?

犧牲女兒私隱是不得不為之

實際上,很多傑出人物,在道德上都有污點,比如孫中山、馬丁‧路德金、諾爾曼‧白求恩,但並未損害他們的追求,道德與事業並不總是正相關,何況道德的標準和尺度總是在變。在美國生了孩子就不能談中國的霧霾?開大車就不能調查環保?

另一層意思是:柴靜用公共行為包裝自己的商業算計,紀錄片裡從頭到尾都充滿作騷、姿態、煽情、自我展演,所謂公民新聞其實是名人新聞,忽悠公校嶸暈遙宰時靜倏亓糲驢占洹

確實,在紀錄片裡柴靜大段落地敍述、採訪和出鏡,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女兒的身體私隱,確有煽情和自我包裝企圖,而且,柴靜一定也知道,這樣做是要付出損害客觀、理性和公信力的代價的,但她為什麽還要這麼做?細想,這在中國當下也是不得不為之的。看書店裏,嚴肅的書籍能賣出幾本?但只要是明星出書,必一路暢銷,公芯統哉庖豢凇M艘徊劍鎦猩窖萁玻皇竊諭婷誦攣怕穡棵揮猩桃島駝嗡慵坡穡

辯出了真理但誰甘願犧牲

政治倒是先算計了柴靜,說是當局要利用她來打擊周永康。抬舉了,奇葩了。柴靜說了什麽,紀錄片將會起什麽作用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看柴靜引發了什麽樣的民意,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形態。

對柴靜,學者要佔據知識上風,憑什麽讓你一個小丫頭搶去風頭;網民要顯示自己的存在,與人為壑,見不得柴靜好;利益集團就更甭說了,挖了自己的肉,非跟你拼命。

如果關閉了河北的鋼鐵廠水泥廠,工人就會下崗失業;而北京人少開點車,頂多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那些享受着現代生活便利的都市中產,在治理霧霾中理應承擔更大責任,你柴靜一富人,不能自己過上了好日子,就打壓製造霧霾的「落後產能」及其人群,不能這麽任性和自私……

說得絕對點,中國社會已無法取得任何共識。今天是柴靜,明天不論是改革還是反腐,都會有各種的反對和攪和。拉着這樣的大而叮噹響的破車前行,是極為艱難的。

不是所有的分歧都是無厘頭,有些討論是有益的。比如專家的觀點和資料是否有說服力?比如天然氣和新能源能否取代燃煤燃油?比如治理霧霾要付出多少經濟成本?除去錢,還有命。霧霾會導致人早死,這是命。但如果為消除霧霾造成大面積失業,就不會鬧出人命嗎?任何選擇都有得有失,要討論的是它「值不值」,是經濟學上的損益分析。

但這些討論,就是辯出了真理也沒用,最終得有妥協有犧牲。但誰甘願犧牲?要取得結果,靠民主幾無可能,更不是一個紀錄片所能承擔的職責。

柴靜已從央視辭職一年,她說紀錄片是她自掏腰包100萬拍的。柴靜知道,片子不可能通過央視的審查,不可能在電視台播出,於是她做足了保密工作,突然砸向網絡,一瞬間鋪向全國。

互聯網時代公民調查或遭打壓

有評論將柴靜的這次行動稱作「互聯網時代的公民調查」,「她以個人、市民而不是機構僱員的身分了解大氣污染的危害,以及污染治理的立法、戰略規劃和能源政策的制訂與實施,可以從資訊公開和民主決策的視角考察其間的得失、權衡國外同類決策的可否借鑑……《穹頂之下》僅僅是網民參與的開始」。

捧得愈高愈危險。今天是公民個人對霧霾的調查,明天還會有更敏感、更尖銳的指向,並且是瞬間開花,令當局手足無措。所以,要說柴靜帶來的副作用,就是提醒了當局,未來要打壓民間調查的施展空間。在這種種糾結中,穿知性女的正裝?著風情女的晚禮服?免了,就牛仔褲吧。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明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306/523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