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天文望遠鏡捕捉到宇宙「上帝之手」 把玩繁星

「上帝之手」又稱CG4,是一團彗形球狀體。在這張壯麗的圖片上,這團燦爛的星雲如同一隻巨大的手,正在抓取附近的星星。雖然在這張圖片上,「上帝之手」顯得十分突出生動,但它其實是一團很黯淡的星雲,因此業餘天文愛好者很難觀測到它。

它的能量來源是一顆超新星爆發後剩下的密度極高的殘骸,名為PSR B1509-58,簡稱B1509,是一顆脈衝星。它以每秒7周的速度高速運轉,在其周圍掀起粒子風。

CG4的頭部是一團厚厚的氣體和塵埃,全靠附近的恆星照亮,才能在照片中顯示出來。這幅寬視野圖像顯示了船尾座中的一大片區域。圖片中央便是有着特殊形狀的彗形球狀體CG4。圖中還顯示了其它一些有趣的天體,包括幾個遙遠的螺旋星系。

這幅圖顯示了南船尾座中大部分在黑暗晴朗的夜間肉眼可見的星體。CG4所在位置由紅圈標出。(米米)

近日,智利的一台天文望遠鏡捕捉到了一幅令人震驚的景象:距我們1300光年之遙的「上帝之手」。

所謂的「上帝之手」又稱CG4,是一團彗形球狀體。在這張壯麗的圖片上,這團燦爛的星雲如同一隻巨大的手,正在抓取附近的星星。

雖然在這張圖片上,「上帝之手」顯得十分突出生動,但它其實是一團很黯淡的星雲,因此業餘天文愛好者很難觀測到它。

天文學家認為,它的能量來源是一顆超新星爆發後剩下的密度極高的殘骸,名為PSR B1509-58,簡稱B1509,是一顆脈衝星。它以每秒7周的速度高速運轉,在其周圍掀起粒子風。

1976年,在位於澳大利亞的英國施密特天文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中,人們首次發現了這幾條長長的、彗星狀天體。正由於其獨特的形狀,儘管它們和彗星毫不相干,人們依然把它們成為彗形球狀體。

它們具有密度很高的、黑暗的、佈滿塵埃的頭部,以及黯淡而細長的尾部,通常由船帆座超新星遺蹟(Vela supernova remnant)指向甘姆星雲(Gum Nebula)的中心。

雖然這些天體離我們相對來說並不遙遠,但天文學家依然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它們,因為它們發出的光芒十分黯淡,因此格外難以尋獲。

該彗形球狀體的尾部向下延伸,沒有在照片中顯示出來,其長度約為8光年,因此從天文學標準來看,這是一團相對較小的星雲。通常來說,彗形球狀體的體積都相對較小。

到目前為止,已知的彗形球狀體都處在銀河系中比較孤立的位置,由惰性氣體和宇宙塵埃構成,周圍包裹着溫度很高的電離物質。

CG4的頭部是一團厚厚的氣體和塵埃,全靠附近的恆星照亮,才能在照片中顯示出來。由這些恆星釋放出的輻射正在逐漸摧毀雲團的頭部,侵蝕雲團中散射光芒的細小塵埃。

然而,由歐洲南方天文台超大望遠鏡拍攝的圖片顯示,CG4的雲團中仍含有足夠的氣體,足以產生幾顆和太陽一般大小的恆星。

CG4等彗形球狀體的形狀為何如此特殊?天文學家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並給出了兩種可能的解釋。

一種說法認為,彗形球狀體最初可能是由球狀星雲演變而來。球狀星雲的附近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會對其產生一定干擾,從而形成了這種獨特的新形狀。

還有一些天文學家則認為,是恆星風及附近溫度很高的恆星產生的電離輻射賦予了彗形球狀體這種特殊形狀。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原始星雲便會產生一些奇異的變化,如產生「象鼻」形狀,並最終演變為彗形球狀體。

要了解更多信息,天文學家需要弄清彗形球狀體內物質的質量、密度、溫度及體積。而這些都可以由分子譜線測量得出,對於這種波長為數百萬米的光線來說,使用分子譜線是最容易的方法。只有歐洲南方天文台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望遠鏡陣列這樣的望遠鏡才能擔此重任。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新浪科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217/515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