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大陸娛樂 > 正文

小瀋陽包養小三致女墮胎 給60萬封口

瀋陽於2009年跟隨師傅趙本山登上央視春晚而一夜爆紅身價倍增,然而如同所有一夜爆紅的明星一樣,小瀋陽也遭遇人紅是非多的尷尬,從春晚後台被師傅趙本山打耳光到包養小三、吃霸王餐、夜店尋歡,再到如今的微博涉黃,成名後他的負面新聞從來就沒有斷過,不管這些傳聞是真是假,相信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他的個人形象。下面看看近年發生在小瀋陽身上的10大負面新聞。

1.被爆春晚後台遭趙本山掌摑

2010年春晚過後,北京衛視導演趙雷在微博發表名為《趙本山「毆打」小瀋陽,名義師徒,卻慘不忍睹》的博文,稱小瀋陽在2010年春晚小品《捐助》中,有2個「包袱」沒抖出來,辜負了一些商家的厚望,因為這兩個「包袱」是廣告「包袱」,於趙本山毫不猶豫地、順其自然地給小瀋陽兩個巴掌,嘴中說着一些髒話,而小瀋陽只能默默低頭,事後,趙本山及小瀋陽的經紀人高大寬卻回應稱這是造謠。

2.成為趙本山的搖錢樹

憑藉春晚爆紅後小瀋陽隨即被曝成了本山傳媒集團的印鈔機,有知情爆料稱,本山傳媒效仿韓國經紀公司制度,對旗下藝人十分「苛刻」,「趙本山公司實行的是韓國式的經紀制度,韓國公司分成都是明星拿10%,公司拿90%。小瀋陽去年給趙本山掙了2個億RMB,小瀋陽只拿到了2000萬元,這2000萬元分配後(給師傅的、給公司的、其他的費用),小瀋陽手裏所剩無幾。」

3.被傳和師傅趙本山關係惡劣

有網友曾在微博透露小瀋陽和師傅趙本山的關係並不如大家表面所看到的那麼和諧,因為本山傳媒對旗下藝人的壓榨令到小瀋陽等人敢怒不敢言,而小瀋陽成名後便未將趙本山放在眼裏,雖然表面上對他言聽計從,實際上早想反骨。

4.常州吃霸王餐遭曝光

2009年4月29日,有網友爆料稱「小瀋陽」領銜的「趙家班演員全國巡演常州站」團隊在常州一家賓館中午用餐後,因拒絕支付餐費而與賓館方面發生爭執,上演了一幕真實版「不差錢」。據了解,這是「小瀋陽團隊」與常州演出的承辦方矛盾升級的結果,承辦方稱小瀋陽方27日晚演出時強行要挾額外收取了數萬元交通費,導致承辦方一怒不再管小瀋陽方28日的吃住行。隨後,小瀋陽方面回應稱主辦方是騙子。

5.大罵女主持人臭不要臉

2009年3月,小瀋陽攜老婆沈春陽在做客江蘇衛視《人間》特別節目《小瀋陽來了》時,竟然對着主持人趙丹軍說了一句,「臭不要臉的」。據節目錄製現場的工作人員爆料稱,當天節目錄了兩個半小時後,觀眾都覺得昏昏然,或許是小瀋陽想要挑起一些「興奮點」,於是他和妻子沈春陽現場來了一小段二人轉。當小瀋陽表演完後,趙丹軍上前搭話,「你的包袱呢?」小瀋陽說剛剛已經抖過了呀?隨口帶了一句:「臭不要臉的。」趙丹軍當時就懵了,非常不悅地說:「你得給我道歉,你不道歉,這節目就不錄了。」現場氣氛頓時「凍」了起來,小瀋陽夫妻非常尷尬,不知道說什麼好。

6.小瀋陽被爆與沈春陽離婚

2011年8月底,有網友在網上爆出小瀋陽夫婦離婚,據爆料人稱小瀋陽與沈春陽已協議離婚,並爆出離婚後的財產分配,稱房子歸夫妻兩人共有,小瀋陽在遼陽開的金店已過戶到前妻沈春陽的名下,小瀋陽在開原市投資的二人轉學校仍歸本人所有,學校主要由小瀋陽父母和哥哥打理,隨後小瀋陽夫妻出面闢謠。

7.包養「小三」至女方墮胎獲60萬封口

2011年9月7日上午,各大網站郵箱裏均收到一封來自發件人「瀋陽」的郵件,郵件題目為「不得不說:趙本山沈春陽請不要太過分」。發件人自稱是小瀋陽的「小三」並以第一人稱懇求趙本山沈春陽放過自己,並稱自己是音樂學院畢業的,被逼打掉了已經懷了5個月的孩子。郵件裏面還稱趙本山給了自己60萬元的封口費。

8.被爆夜店尋歡找小姐

2013年初,小瀋陽身陷夜店尋歡醜聞中,有知情人爆料稱小瀋陽在夜店找小姐2000元一夜,該消息一出,小瀋陽曾經好丈夫好父親形象一落千丈。據網友爆料稱,小瀋陽拍戲之餘經常光顧夜店尋歡作樂,因為超高人氣,小瀋陽在夜店向來出手闊綽、吸引眾多漂亮女孩子追隨。用夜店老闆的話說「男人會的他都會」。

9.被爆獲富婆100萬包養

小瀋陽憑藉春晚走紅後,一度成為媒體追問的焦點,隨後更有網友曝光了小瀋陽媽媽接受採訪的視頻,小瀋陽媽媽稱,曾經有富婆給小瀋陽100萬元存摺,不過小瀋陽拒絕了富婆的愛意,堅持要靠自己勞動掙錢花。

10.微博分享同性不雅視頻遭曝光

3月20日下午四點左右,小瀋陽微博賬號分享了一個名為「大鳥阿力自射」的同性不雅視頻,網友紛紛前去圍觀。該條微博短時間內轉發過千,評論過百,但是小瀋陽很快便刪除了該條微博。但是,別以為秒刪微博就沒事了,如果秒刪有用的話,那還要截圖幹嘛?很多手快的網友早已截圖上傳,並在網上引起熱烈爭議,而小瀋陽隨後卻在微博大叫冤枉,更借沈春陽之口稱交友不慎所致。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新浪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1215/486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