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釋永信:我也說不清楚「少林武術」的內涵

釋永信少林寺微信公眾賬號上「漫談」了少林武術。

少林寺最近有點忙。

8月18日,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在「2014年少林問禪之機鋒辨禪」活動閉幕式上透露少林寺將舉辦世界武林大會。8月21日,釋永信又在少林寺微信公眾賬號「少林寺官方網站」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釋永信:少林武術研究漫談》的文章,「漫談」了少林武術。

澎湃新聞發現,該文章共分:說「武術」,少林武術歷史宜分四階段,少林武術歷史研究方法,研究者的立場或眼界,少林寺武裝力量性質與規模,學習少林武術的心理發展過程等六部分。

少林寺欲舉辦世界武林大會,邀天下英雄比武,此舉引發了社會熱議,眾多武術迷欲一睹少林武術風采。不過,少林寺外聯辦主任鄭書民8月19日告訴澎湃新聞,少林寺不會組隊參賽,「我們是主辦單位,組織者如果參加的話,比賽就沒有公平可言了。」

文章如下(有刪節)

談「少林武術」的內涵

我們常說的「武」,大體可以分為武術和武裝。武術是從武裝力量發展起來的。促進武術發展有兩大因素:戰爭和擂台比賽。

武裝力量的功能很明了,直接表現為戰爭。但武術並不全是。武術比武裝力量更加廣泛化,包括群體武術和個人武術,具有更豐富的社會學意義,或文化價值。

武術的內核是擊技,但它外層包裹着太多太多的東西,民族心理、歷史、哲學、審美趣味等等。武術就像是一隻桃子,人們接觸武術,最先咬到的不是果核,而是滿口的果汁。

誰能把「少林武術」的內涵說清楚呢?我在少林寺出家都二十多年了,我也說不清楚。我現在也只能將「少林武術」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而已。

明朝以前,甚至明朝的少林武術,含義都是簡單的,它就是少林寺武裝力量的表現形態。但自少林武僧幫助明朝政府鎮亂抗倭,建功立業,聞名於世(所謂「少林棍,峨嵋槍,日本刀」)以來,「少林武術」的含義便越來越豐富起來。乃至於到了今天,導彈核武器時代,仍有這麼多人對少林武術痴迷。

他們看到了什麼,僅僅是擊技嗎?所以,我們研究少林武術,一定要清楚:我們是在將少林武術放置於當代生活環境中加以研究的。正是少林武術作為古代生活遺存與當代生活的關係,決定着我們研究少林武術的整體價值。今天如此,古代亦如此。

清末民初,一方面少林武術被神化(如《少林拳法秘訣》),另一方面,少林寺武裝力量隨着火器時代到來,也在火器化。《新編少林寺志》「恆林」條:民國元年,任登封縣僧會司僧會,後因地方混亂,為少林保衛團團長。任職後購槍支。民國九年秋,歲遭荒旱,土匪蜂起,恆林率民團在登封城梯子溝……等處與土匪大小數十戰,……遠近土匪均不敢犯其境。我們讀明代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還能感受到武術作為武裝力量的味道,但讀清代《易筋經》、《七十二藝》等,就完全神化了,準確說是民俗化了。

少林武術最初存在系因少林寺擁有財產

研究少林武術歷史重點,不在少林武術起源,而在於少林武術逐步形成的過程,以及聞名於世所產生的影響,並由此揭示中華文明的基本性格之表現。

將少林武術的起源簡單地歸結到達摩,或跋陀、僧稠等等,是沒有眼界的表現。將少林武術起源歸結到部分祖師們身上,只是後人表達對祖師們的一份敬仰之心而已。少林武術最初存在,惟一與少林寺擁有財產狀況有關。早期少林武術性質,即中國古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地方武裝力量,保衛寺院財產所需要。

少林武術發展到今天,早已成為世界性的民俗文化,被世界上各種區域文化背景的人們普遍認同和接受,成為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們研究少林武術歷史,正是要研究少林武術怎樣從一個寺院的看家本領,發展成為全球性的民俗文化這一過程。而不是只研究以少林寺院(圍牆)為邊界的寺僧演練武術的歷史狀況。

我本人思考少林武術歷史的目的,就是通過思考少林武術歷史這一民俗文化現象,來揭示區域文化發展為世界文化的模式,探索人類文化價值的依據。

我們研究少林武術歷史,不同的人,會表現出不同的立場或眼界,這是個體品質的差異。低眼界的人,會將少林武術歷史研究置於門派的立場上,研究的目的只為門派爭高低。而高眼界的人,會將少林武術歷史研究置於人類文化層面上,站在人類立場上,揭示少林武術之價值。

根據我本人的習武經驗和對世界各地來少林寺習武者的觀察,習武者在心理上大致會經歷如下一個過程:結緣,仰慕,抱負,痴迷,行動,認識,信仰,感悟,見性。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澎湃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822/43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