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不要成為下一個香港」響遍台灣

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在分析服貿協議對台灣的衝擊的,如此形容香港:「 因為香港擔心中國會採取經濟報復,所以任何政策都要事先向北京政府請示意見,完全失去了自主權」。

為什麼不可以讓服貿輕率過關?台灣人說,看看香港就知道了。

如果只是憑空想像,反對服貿者可能無法這麼理直氣壯,匯聚如此民氣持續抗爭;但因為有了香港的先例,與中國經濟融合後的一切惡果都清晰可見,如此觸目驚心,中華民國政府再也無法說服台灣人疑中留情。「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不要讓台灣成為下一個香港」,已經由社運青年的口號,擴散成台灣媒體、網絡頻現的常用語。一群學者擬於今明兩日在抗爭現場開課,向示威者講解相關議題,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梁文韜的講題赫然是「台灣會香港化嗎?」

去年6月起,服貿協議成為社會爭議焦點;台灣民間團體製作的懶人包之中,香港現況往往佔據一定篇幅,闡述CEPA(中港《更緊密經貿合作關係》)實施對香港民生的影響。

「公民覺醒聯盟」黑箱服貿懶人包香港部份

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在分析服貿協議對台灣的衝擊的,如此形容香港:「因為香港擔心中國會採取經濟報復,所以任何政策都要事先向北京政府請示意見,完全失去了自主權」。

香港是前車之鑑,香港和中國簽署CEPA後,專業服務人才外流到中國,香港本地增加的是低薪、低技術、低穩定性、高替代性、高流動性的低階低薪服務工作,中階經理與專業僱員的實質薪資不是倒退,就是停滯不前。這種慘況恐將在台灣重演。

鄭秀玲〈兩岸服貿協議對台灣的衝擊分析〉

借CEPA反兩岸經貿協議早有先例

香港成為台灣在野力量最常引用的反面教材,並非近日服貿爭議才普及的做法。

現時引爆佔領立法院行動的服貿協議,是中台「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一部份;早於兩岸政府在2008年開展ECFA談判以來,與大陸的經貿合作會否加強北京對台灣的控制,一直是台灣社會爭論的焦點。翻查數年前台灣媒體有關ECFA的報導,

CEPA是經常出現的關鍵字;當時,有報導引述專家指CEPA證實「人潮帶來錢潮」,顯示ECFA也可帶動台灣內需,但同時綠營亦呼籲政府正視CEPA為香港民生造成的破壞。

在中台經貿協議爭論中,香港一直是向民眾解釋協議禍害的最有力例子。2010年,民進黨的競選廣告就以香港為題,大談CEPA實施後造成的香港困局:「香港簽署CEPA至今已成為全球貧富差距最大的城市;我們不要讓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ECFA。」

港人現場聲援台灣反服貿

自己的城市成為別人的反面教材,大肆宣揚其劣勢,確實激起港人一陣憤慨,卻不是憤恨台灣人「抹黑」香港,反而是一種敵愾同讎的心情。香港網民瘋傳台灣的最新消息,細閱

台灣的懶人包與鴻文理解服貿爭議,在香港時事上一貫敢言的藝人也沒有缺席,關注程度堪與香港本地抗爭比擬。

在台灣示威現場,亦處處可見香港的蹤影。少女模特「雞排妹」鄭家純在現場高喊「昨日西藏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現場掛有「拒絕成為第二個香港」的標語。一群在台香港年輕人默默坐在一角拉起橫額,上書「我是香港人:不要有第二個香港」;香港遊客在示威現場發言,呼籲台灣人堅持守護家園:

「香港人已經失去了家園,台灣一定要守護。

「在香港,每天早上上班要等四班地鐵,但在台灣的上班時間能站能呼吸,我好感恩。」該名香港遊客也感性呼籲,希望台灣能堅持守護自己的家園,直到滿意才能結束。

(東森新聞雲報導)

今晨,佔領指揮組織「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在專頁通報,有港人希望資助在港台灣留學生回台,與其他台灣人站到一起。贊助者如此寫道:

看到台灣的情況,我完全睡不着。成長以來,我一直受台灣的文學深深吸引與影響,民主的進程也是我紮實地思考有關於香港自身的養份。每次身在外地,看到自己家有狀況,也是想馬上趕回去聲援。那一種深深的焦慮,我完全能感同身受。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主場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321/38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