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李克強23年前特殊時刻訪德 關注東德幹部命運

—"當年李幹部訪問西德"

在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德國之際,德國《明鏡在線》和《時代周報》在線等媒體紛紛發表長文,前者回憶23年前李克強首次訪德情景,後者則向讀者介紹這名中國總理的主要歷程。

《明鏡》在線發表題為"當年李幹部訪問西德"的文章,記述正在德國訪問的中國總理李克強在23年前就曾來過這裏。那是一個特殊的時刻,德國東部的共產統治剛剛瓦解,人民正在迎來民族統一,而中國則在一年前鎮壓了學生運動。

"今天,李克強堪稱世界上最富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當年35歲的他已是共青團中央的一名高級幹部。而訪問邀請是在天安門事件前由巴符州平等福利協會發出。"

"那時,他所在的黨剛剛出動坦克鎮壓了學生運動,而他卻來到一個深深沉浸於自由當中的德國,一個歡慶共產主義剛剛崩潰的德國。此時的歐洲幾乎將所有同中共政府的聯絡降到了冰點。"

城市化和東德的幹部命運

報道寫道,李克強尤其對資本主義的德國怎樣解決農田減少、結構轉變以及青年失業問題感興趣。"自從寫完他的博士論文之後,李克強就一直關注城市化課題,直到今天,他是這一領域最堅定的捍衛者。只是在他首次訪問德國23年之後,歐洲與中國在利用資源方面的差異卻比當年更加明顯:中國的大城市是不折不扣的土地毀滅者,它們製造了大片的居民點,也留下大片的荒蕪。批評家說,到目前為止,中國進行的只是土地面積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

這名年輕的中共幹部1990年訪德時還特別對東德幹部的命運表示憂慮。"他問道,聯邦德國將怎樣對待這些人,'將他們納入?對他們懲罰?還是對他們進行改造?'"

他掌握了政治博弈的技巧

李克強當年的翻譯回憶道,當年李克強代表團所到之處也會出現冷場的時候,比如在當年的首都波恩同官員聯合會的會面,見到的都是"一張張冰冷的面孔"。"李克強仿佛沒有在意尷尬的場面,他要求德國持有耐心,任何人都不應捲入時代混亂的漩渦。"

該文最後評論道,"誰在天安門事件僅一年後就訪問德國,且沒有引發外交爭論,他該是掌握了政治博弈的技巧。他是否在23年後仍能自如應對人權、經濟間諜、網絡犯罪等議題,且不僅僅使用中國的尺度進行衡量,就看默克爾怎樣提問了。"

忠實路線的自由派

《時代周報》網絡版發表題為"雖崇尚自由派,卻忠實路線"的文章,介紹李克強其人:

"在中國,人們對這名現年57歲的總理寄予很高期望。1978年文革結束後,高校恢復招生制度,李克強進入北大法律系,成為首批81名學生之一。這批考生的競爭程度空前絕後,因為文革上山下鄉被耽誤了的整個一代人都進入返城的洪流,都希望得到大學教育。"

李克強抵達柏林(2013.5.25)

"八十年代,李克強成為北大共青團團委書記,他經歷了一些同學在天安門屠殺之後被捕關押,或是流亡海外。直到李克強成為中國總理的今天,一些當年的同道仍然相信,李致力於中國的政治現代化。"

"在通往上層的道路上,他自然做出了適應制度的調整。在擔任河南省省長期間,李克強協助隱瞞了一場賣血導致的愛滋病醜聞。數千名貧困農民感染了愛滋病。揭露這一醜聞的民權人士受到殘酷打壓。"

"李克強身為總理,主管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北大主修了法律之後,李克強又攻讀了經濟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導是中國公認的改革派人士。法學家加上經濟學家,中國的政府總理歷來還沒有過這麼高的學歷。

李克強很早就決定留在體制內,而不是反對這個體制。但他大部分當年的同道都認為李克強是一個誠實的人。只是光靠誠實在中國是無法升官的。要想往上走,必須懂得妥協。當年李克強的大學同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博志越(音)說,'李克強是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真正自由派,他的思維是開放型的。'"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527/30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