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鴻賓:「華西模式」還能走多遠呢? 吳仁寶去世引發輿論戰

華西村不過是微縮版的今日中華帝國而已,"吳皇帝"的駕崩,不僅預示着華西轉變機遇的到來,整個帝國其實也來到了"升級"的關口。

作為一個農民企業家,吳仁寶在華西村乾的一番事業,動靜不可謂不大。作為一個把毛澤東時代集體經濟與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嫁接的嘗試,"華西模式"的成功與失敗一直備受關注。那麼,吳仁寶去世,"華西模式"還能走多遠呢?

吳"皇帝"駕崩華西天該亮了

2013年3月18日,85歲的華西村"老當家"吳仁寶因病去世。有五十九萬粉絲的袁裕來律師發表了微博【吳仁寶逝世感言】:"1、對吳有兩種說法截然不同,主流評價說是帶領農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領路人,非主流評價說是專制腐敗社會的微縮版。2、我曾接到村民諮詢,說吳利用公安打擊持異見村民。3、能否允許媒體深入地挖一挖呢?華西村是驢是馬拉出來溜溜。我們希望是紅旗,但擔心是黑旗。4、圖片是亮點。"有跟帖為此發出歡呼:"吳"皇帝"駕崩了,華西的天該亮了!"。

袁裕來律師所附圖片展示,吳仁寶家族在華西村黨、政、企部門任職的情況是這樣的:吳仁寶的四兒子吳協恩是黨委書記,老大和老二吳協東、吳協德都是副書記。吳仁寶的女婿繆洪達、女兒吳鳳英,以及吳仁寶的三兒子吳協平,都是黨委常委。在第三代人中,老大吳協東的小女兒吳芳,是江陰市委常委、副市長;大女兒是華西村分管教育的副書記。老二吳協德的兒媳婦周麗,是村委會常務主任,華西村黨委副書記;二兒子吳浩,是從副書記上退下來,是黨委常委。老四吳協恩的兒子是黨委委員。吳仁寶的女兒吳鳳英有一子一女,女兒繆華是黨委副書記;女婿呂蘇君也是黨委副書記;他們的兒子繆令華是黨委委員。

(圖吳仁寶家族官譜圖)

這張家族圖證明,吳家成員控制和掌握着該村大權和經濟命脈。除了"家族統治"的指控外,華西模式最受病詬的是它的分配模式。華西企業的工人,每人每月只能領取30%的工資(大約一千元)其餘的70%必須存在企業作為流動資金,到年底一次性兌現。對承包企業的超利潤部分實行"二八"分成,二成上交村里,八成歸企業分配。留給企業的部分,10%獎給廠長,30%獎給管理人員,30%獎給職工,30%作企業積累。獎金通常是工資的三倍,但並不發給職工,而是作為股金投入企業,第二年開始按股分紅。承包者個人所得的獎金以入股形式留在企業,作為風險抵押金。儘管華西最初的村民都家家有汽車,戶戶進別墅,但是這房子的產權並不是個人的。村民離開,房子便被視為自動放棄,仍歸集體。而數倍於華西村民的外來打工者,只有工資不擁有股份。

訪問過華西村的作家北村在微博中說,"華西村民財產權受限,自由非源於經濟獨立反而受限於財產,並與道德掛鈎",堪稱哈耶克筆下的活標本。"哈耶克說:'哪裏沒有財產權哪裏就沒有正義。'人是否自由看他有否充分選擇權。"對於這種組織整個社會及資源以達到拒絕承認個人目的至高無上的單一目標,他稱之為"政經合一的集體主義"。

為華西村辯護:吳是聰明大師

上述觀點在微博中引來強烈的批評。微友林岳芳說:"如果華西村在吳氏家族代領下,民眾富裕安康,經濟蒸蒸日上,村民們少有所樂、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室敞亮,這樣的生活有何不好?難道,袁大狀就喜歡看烏坎這樣的混亂模樣?"吉林大學新聞系研究生王朝批評袁裕來"就見不得人民過得安生,見不得農民富裕……有一些農民窮,有很強烈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思想,你說人家民智未開;農民有錢了你說人家管理方法有黑幕。我看你不是精神病就是有利可圖才說這些話"。

用曼德拉做微博頭像的南山北陶峰說:"吳是非常聰明的農民,也是利用和發揮現有體制下各種明、潛規則的大師。按照傳統觀念,吳的成就無論是作為鄉村領袖還是吏,都稱得上是造福一方了。只不過華西村的成功途徑和財富分配產權模式不見容於自由主義和市場原教旨主義。假以時日應該給吳一個公正的評價。"

華西模式能複製嗎?

不少人認為,撇開"華西模式"姓社姓資的問題看,國外成功巨型企業在發展之初大多採取的是"家族經營"模式,資金積累也充滿血腥。最典型的莫過於日本。而"積累與分配"的比例,在缺少融資渠道的中小企業那裏,確係關乎發展的大問題。即便它的制度有缺陷,但不是不可以升級改造的。而它創造的經濟奇蹟――由60年代負債一萬五千元,到2011年淨利潤達4.49億元――總是實在的。

不過,那些金光閃耀的報表並不能說服所有人。深諳中國政經運作的微友認為,"華西業績"根本離不開國家在土地、融資等方面的一路綠燈。它實際享受的是"如同央企的超國民待遇"。

周蓬安在微博中說:看到華西村廣場上的天安門和毛主席"就想到南街村。也不知道南街村欠銀行那幾十億貸款,近十年是否還過利息?有知情的稅務人員,按照華西村公佈的銷售收入,公示一下華西村的稅負情況。"

而作為一個鄉鎮企業,華西能獲得這些別人無法得到的資源,與吳仁寶個人的精明和算計和數十年積累的經驗是分不開的。故而有人認為,華西村的"成功"取決於吳仁寶的個人因素。因此,"華西模式"是不可複製的。

曾穎在《吳仁寶,不易複製的傳奇》一文中說:他的體內,既流動着屬於中國農民特有的務實、勤勞和善良的血液,同時又有着為應付艱難生計的種種應變智慧和小小狡黠。有媒體用書面語言總結,他和華西村的成功,得益於他的"改革精神"、"共富信念"和"實用主義",這其實就是以上諸種品性的另一種表達形式而已。

(圖:吳仁寶)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吳仁寶和華西村始終走在每個時代的"典型"行列。在"學大寨"時代,它是畝產過噸"的先進大隊;在"包產到戶"和"分田到戶"的時代,它又能將全村的所有糧田交給30戶種糧大戶,而讓其餘勞動力從事工業生產;在嚴禁農民搞工業時,他能將小五金偽裝成鐵匠鋪;為應付不同要求的領導,它將水渠做成三種規格,以應付檢查。

所以,曾穎認為,吳仁寶的成功不能歸結為傳統集體經濟的勝利,而是一種特殊的股份制公司。說特殊,是高管和村民對村辦公司的股東權利並沒有得到清晰界定,村民的收益權和個人財產權以"積累"的名義受到了限制,村民也難以根據公司法有效制約高管。

這,也是目下中國普遍存在的問題。故而有微友稱,華西村不過是微縮版的今日中華帝國而已,"吳皇帝"的駕崩,不僅預示着華西轉變機遇的到來,整個帝國其實也來到了"升級"的關口。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動向雜誌2013年4月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420/300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