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抗戰英雄張靈甫自殺 是大批裸女逼的!

—孟良崮戰役後粟裕為何厚葬張靈甫

張東園/中共軍隊能打敗國民黨軍隊,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共擅長的人海戰術。出生在東北後去台灣的立法院院長梁肅戎生前曾撰寫了一本書《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書的第三章就提到了四平 之戰。他寫道:民國三十七年三月,共軍三度進攻四平,計有五波攻勢。這次共軍發動人海戰術,把老百姓組成隊...

張東園/中共軍隊能打敗國民黨軍隊,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共擅長的「人海戰術」。

出生在東北後去台灣的立法院院長梁肅戎生前曾撰寫了一本書《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書的第三章就提到了四平之戰。他寫道:「民國三十七年三月,共軍三度進攻四平,計有五波攻勢。這次共軍發動人海戰術,把老百姓組成隊伍,一波波的往前趕,打得老百姓的屍體堆積如山。國軍也不忍心再打下去,共軍則踏着死屍,攻進四平。最後四平淪陷日有的說是三月十二日,有的則說是三月十五日,我則清楚的記得是黃曆二月二日『龍抬頭』當天。」

旅居加拿大的老作家馬森在散文《我的三次『解放』》(見台灣2005年1月的期刊《印刻》)中也如此描述道:「那時最令我心驚的是,聽玉春表哥的描述,解放軍攻城時走在軍人前頭的都是烏壓壓一片手無寸鐵的老弱農民,以至使守城的偽軍無法開槍,才讓解放軍輕易地爬上城來。」

旅美學者辛灝年2005年澳洲巡迴演講中曾提到他從一名濟南軍區中共退役軍官那裏聽來的故事,故事揭示的是中共為何在山東孟良崮戰役中贏下了國民黨王牌師七十四師。

「當時,中共軍隊向孟良崮的山坡發起了第一次衝鋒,國民黨士兵射出子彈後,才倏然一驚,最前面的居然是一群老頭老太太(地主富農反革命)。國軍遂停止了射擊。隨後中共發起了第二次衝鋒,這次打頭陣上來的竟然是一群孩子(地富子女),國軍只好又把槍放下去了,中共軍隊藉機上沖,被國軍打敗。第三次沖在前面的是一片白被單,國軍正要開槍時,白被單沒有了,全是赤裸身體的青年婦女(地主富農的女兒媳婦們)。國軍把槍一扔,這仗可怎麼打啊?!此役,抗戰英雄、師長張靈埔自殺殉國,在他面前,中共將領不感到羞愧嗎」?

國民黨將軍胡璉亦曾與朋友何家驊談到過中共的「人海戰術」。他說:「當年我在沂蒙山區與共軍作戰,親眼看見他們驅使老百姓帶兩手榴彈來衝鋒;我守軍用機槍掃射,眼見死的都是老百姓,自然不忍打下去,這時共軍正規軍就上來了。」「我知道人海戰術,但我們能用嗎?我們寧可認輸。」

黃仁宇先生在《黃河青山》中寫到的中共軍隊人海戰術是1946年4月林彪部隊在四平街戰役中攻打國民黨新38師的戰鬥:「我們抵達前線時,剛好是戰役結束後沒幾天,看到鐵軌旁和田野里散佈着無數的屍體。一位新一軍總部的參謀對我形容何謂『人海戰術』。他說:『他們會在前線擺出一千人,但空間只有幾百碼寬,通常只能容下一個連。你會想:這些人不傻,他們只是瘋了!但讓我問你:你可以砍殺多少人呢?四百、五百或甚至六百?你把這些人打成碎片,可是這些人的後面還有數百人在那裏。相信我,他們絕對可以收拾你和你的機關槍!』」

對於中共軍隊的惡行,1946年4月16日,上海《大公報》發表了《可恥的長春之戰》的社評,作者是知名報人、大公報主編王雲生。他在文章中痛斥中共軍隊:「進攻的戰術,常是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鋒,以機槍迫炮在後面督戰……徒手的先鋒隊成堆成群的倒了,消耗了對方的火力以後,才正式作戰……實已到了最傷天害理的程度,驅市人為戰,縱使勝了,又有什麼面子?難道真要把全國同胞犧牲了二萬萬以爭勝負嗎?請快軟軟心腸放下屠刀吧」!

《大公報》是當時批評國民政府最猛烈的報紙,也是唯一不稱中共為「匪」的報紙,甚至還發表過讚揚中共的文章。然而,就是這樣一份報紙,亦對中共的所為不恥,可見中共驅使百姓當炮灰之事並非空穴來風。

反觀國民黨領導人蔣中正的一些言行,和中共形成鮮明對比:

1949年開國大典,原計劃國民黨空軍要進行大規模轟炸,當天執行任務時,蔣介石卻遲遲不下起飛命令,空軍司令周至柔幾次來電話,蔣都說「再等等」,周報告「再不起飛就不能按時到達」,蔣最後決定「取消任務」!「我不能做項羽、英法聯軍」,如果把北京古城毀了,就是民族罪人。

1959年大饑荒開始,蔣中正訓示台灣「救總」擬定救濟辦法,號召台灣人民每人省下一元錢支援大陸。他呼籲各國敦促北京開放港口,又想通過國際紅十字會向大陸提供10萬噸糧食,然而北京懷疑有詐,堅決不開放運送物資的港口。於是台灣只好利用空飄、海飄把糧食物品沿福建浙江山東江蘇海岸順流投下。

1968年,蘇聯克格勃特務維克多路易斯向蔣經國表示蘇聯可以幫國民黨實現反攻大陸的願望。蔣介石在1969年的日記里有兩段,一段說蘇聯援助我國民黨,一定想侵略中國,我可要記住,「吳三桂和洪承疇的教訓」,不能夠重蹈他們的覆轍。

張靈甫:抗日鐵軍—國民革命軍第74軍(後改為整編第74師師長),英勇的抗日英雄,一位曾被中共唾罵卻永遠值得我們懷念的民族英雄。


兼聽則明/孟良崮戰役後粟裕為何厚葬張靈甫國軍74師先遣團團長乃我縣土著,由於他的緣故,本地很多青年都入伍到了74師。雖說「好男不當兵」,但能在74師當兵則例外,據我認識的74師倖存官兵回憶,當年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今天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姓何的老人,該老人曾參加過對張靈甫將軍的安葬。

國軍的殘軍敗將,在新社會的地位很低,幾乎等同於「地富反壞右」,因此那年月我們都是用本地對老年人最輕蔑的稱呼「某某老角」來喊他。老人姓何,大人小孩都叫他「何家老角」,老人從不計較,至於他的名字,早被人們遺忘了。

人在74師是一名機槍班副班長,在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中被我軍俘虜,釋放回家後當了一名農民,終生未娶,我認識他時仍然孤身一人過着自己養活自己的生活。有一天我問「何家老角」:在孟良崮是不是沒有彈藥了,老人家說有;我問是不是沒有吃的了,老人家說有;我問是不是火力不行了,老人家說不是;我問那為什麼打敗了,老人家說「實在是打不下去了」。

孟良崮戰役中我軍隊與民兵犧牲了多少人,至今沒有公佈。我讀到過一個民政部門的資料,該資料說,49年後認定的孟良崮戰役中犧牲或受傷的有名有姓的當地百姓,高達6萬多人。

「何家老角」說,打到後來,漫山遍野都是人,74師的機槍打出去共軍一片片地倒,又一片片地朝上爬,一遍又一遍之後,老人所在的74師機槍班忽然冒出這樣一種情緒:大家都不願當機槍手了。老人家解釋說,不是當機槍手有什麼危險,而是大家都不願親手打死這麼多人。當時他的班裏有個人曾說如果這是日本人多好,這句話老人家記住了一生。然而,他們的面前,都是中國人,與他們一樣的中國人。

這種情緒瀰漫了整個74師官兵。有的地方不再開槍,任憑共軍前來俘虜,老人家所在的機槍班後來也不開槍了,大家都眼睜睜地望着共軍士兵一步步接近。老人家說,74師軍紀極嚴,督戰隊對不開槍的士兵可以就地槍斃,但督戰隊也沒有開槍。

老人家說,後來共軍也不開槍,只是一個勁地朝上爬。整個戰場就這樣突然沉寂下來。如果張和74師的官兵不停止射擊的話,那麼犧牲或受傷的的當地百姓可能要遠遠6萬,國軍和共軍的傷亡將會更大。老人家說這就是粟裕厚葬張靈甫的原因。

當時我軍幾乎連打掃戰場都來不及,就下令撤出。在這樣寶貴的時間裏,粟裕卻特別下令安葬張靈甫。老人家回憶說:用的是一口全木棺材(指製作棺材的木料很大),張靈甫手上的表都沒有取下來。安葬完畢後,在場的國軍官兵先是向張靈甫將軍的墳墓下跪叩頭,然而向在場的共軍官兵下跪叩頭。倘若有一天能重新安葬張靈甫將軍的遺骨,那塊手錶應該成為老人所述屬實的一個證據。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1015/26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