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聞趣事 > 正文

實拍終南山隱士的生活 人生這樣過或許也不錯

歸隱之人,清淡的生活或許才是世外桃源。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因為《空谷幽蘭》的問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中,還保留着隱居傳統,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山谷,過着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三年來,35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頻繁進出秦嶺,從華山到終南山到寶雞龍門洞,一個山谷挨一個山谷走遍,橫跨400公里,目的是尋訪居住在其中的修行者,行至今天,他拜訪了600多位山中隱士,自己則從一個糾纏於情愛的青春文學編輯變成了半個隱士。 




































 他承認,自己是因為讀了美國人比爾·波特的書《空谷幽蘭》,誕生了去尋訪隱士的想法。

   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因為《空谷幽蘭》的問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中,還保留着隱居傳統,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山谷,過着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日前記者跟隨張劍峰前往終南山尋訪隱士,揭秘終南山傳承千餘年的修行傳統。 
 

終南山隱士尋訪者:入山得找茅棚 不劈柴種地沒法活 (圖)


  

2月12日張劍峰給山上帶了一個罈子,以便做泡菜

  

 
終南山隱士尋訪者:入山得找茅棚 不劈柴種地沒法活 (圖)

    2010年7月5日,在翠華山西峰頂上,在終南山隱居了近20年的畫家樊洲(左),與太極拳師李茂林一起習拳論道(資料照片)

    《尋訪終南隱士》的報道催生了很多人心中的隱士夢,稿件見報後一些讀者致電本報欲上終南山探訪修行者,網絡討論中,更有多位網友表示想到終南山隱居,也有人擔心這樣的「揭秘」會破壞目前的修行傳統。

    隱士的生活是不是如大家想像的那樣清風明月?進山修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尋訪者張劍峰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實景

    清風明月與茅棚蓑衣

隱士尋訪者張劍峰介紹,數千年來,全球百萬計隱士在終南山居住過。1989年,比爾波特在北京、山西等地尋訪後,才知道西安市區以南的終南山可能還有隱士隱居傳統,比爾波特探訪發現終南山大約有5000位隱士隱居其中,年齡最大的90多歲,個別隱士甚至數十年在山中居住,直到終老也未曾下山。記者前往終南山尋訪隱士時,印證了比爾波特書中所寫,隱士們的茅棚零星散落在各個山谷中,往往走幾十分鐘山路,也看不到一個茅棚,在黃道長居住的終南草堂,雖然設備噎相對完善,但下山也需要走近一小時山路,茅棚內設備極簡,只有一張書桌,一個凳子,一個書架,黃道長給自己編織了蓑衣,在雨天出行時,既可以防雨,也可以保暖。張劍峰介紹,隱士建造茅棚很多建築材料都是從山下扛到山裏。有些修行者直接租賃搬遷村民留下的舊房子,個別隱士居住在山洞內。剛進大峪,記者在溪邊發現一處寫有「雲龍洞」的茅棚,張劍峰介紹,有一位隱士居住在這裏,用很長時間徒手挖了一個洞,從茅棚直通溪邊,以方便取水。隱士們需要自己開墾荒地,種植一些農作物,張劍峰說,最現實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不會劈柴種地,基本無法在山中生活,他們的食物大多要靠自己種植,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分析

    入世與出世是辯證的

    除了現實的生活,隱士們的修行更多是獨處,對隱士的這種獨處,比爾波特認為山中隱士很像研究生,他們在攻讀他們精神覺醒的博士,很多人在佛教寺庵、道觀、儒家書院、大學乃至家裏獲得他們精神覺醒的「學士」,然後再到山中攻讀博士。在佛教和道教里,到山中修行需要經過嚴格的程序,道教要在師父身邊待三到十年才能入山,佛教有一種說法——「不破本參不住山」,現在都市人作為田園隱居入山,是極少數案例。

  [align=justify]  對終南隱士傳統,安妮寶貝在讀完《空谷幽蘭》後寫道:「隱士是一個很重要的中介,把各種知識變成活生生的生命。隱士用純粹、潔淨、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返照自己,這樣的生存者們讓我們在很好地反省着認識自我,讓更多的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恢復我們的優秀文明。」

山中清靜的環境利於修行人靜思,張劍峰稱,修行的本身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入世,終南山的修煉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山中修煉完後,隱士們最終還是要回到紅塵中,經過修煉,他們更圓融通透,抵達人生更高境界,只有極少數人會一直在山中,隱士的入世與出世是一個辯證的過程。

    終南山作為隱士的天堂,山中修行只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過程。但自古以來,終南山就不乏沽名釣譽者,「終南捷徑」,一些人打着隱居的旗號,其實只是為了撈一個修行的名聲。

    比爾波特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說:是不是真的修行,在山裏待一個冬天就知道了。因為山裏的冬天很冷,「假隱士」會早早逃下山去。

    心理

    清淨不是找來的

    都市中的人到山中「隱居」是一個奢侈的行為,張劍峰把人們這一嚮往歸結為「假想的清淨」。

    「往往住幾天就受不了山裏的冷清了。可以理解大家心理的需求,但現實中,山里並沒有那樣舒服,需要走夜路上廁所,忍受寒冷,個別人甚至在住山後出現了心理問題,沒幾天就開始自言自語,跟不存在的人對話,有精神分裂的症狀,因為沒有人和他交流。」他說。

    雖然很多人表現出對隱居的嚮往,但西安大康心理保健院主任諮詢師張金剛分析,真正的隱居者是到山中修煉、養生;有一部分人是因為想「迴避現實煩惱」,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遇到一些困難,他們嚮往隱居生活;也有一些人際關係障礙者,例如輕度焦慮者,想逃離現實生活,到沒有人的地方去。

   「後兩種人如果去山中隱居,都是行不通的,對心理焦慮者,山中的生活,他們不但適應不了,甚至會加重病症。」張金剛說。

     「只有心無雜念的修行者才能在山中常住,他們能很圓融地處理各種問題。因為清淨不是找來的,如果懂得清淨本來的含義,時時刻刻都能清淨。都市很方便,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懂得欣賞,無處不是美景,住山的目的是看到自己內心的山水,如果在都市能夠看清自己內心的山水,又何必去住山呢?」張劍峰說。

     記者了解到,山中隱士也經常遇到一些危險,幾年前一位隱士在茅棚死去多日才被人發現,去年一位隱士跌落山崖致死,不測時有發生。

    安妮寶貝還有一句話:「對於城市中的人來說,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堅忍,遵循品德和良知,潔淨恩慈,即使不置身於幽深僻靜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淨天地。」

    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因為《空谷幽蘭》的問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中,還保留着隱居傳統,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山谷,過着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

    專訪隱士尋訪者張劍峰

    隱居其實很奢侈

    有兩座終南山,一座有形,一座無形

    記者:很多人都嚮往隱居生活,你怎麼看這個現象?

    張劍峰:如果可以,大家都願意到自然中去生活,但這是很奢侈的。這是一個時代的話題,面對各種紛擾,人人都需要應對,所以很多人想逃避,去沒有人的淨土,如果內心有一片淨土,在哪裏都是一樣的。

    記者:在網絡的議論中,一些人認為去尋訪隱士會影響打擾他們的修行,作為一位尋訪者,你覺得是不是如此?

    張劍峰:這些隱士最大的威脅,不是那些尋訪者,那些不遠千里去尋訪的人都很真誠,隱士們對他們一般都會歡迎。威脅最大的是好奇的驢友,他們往往製造一堆垃圾後就走了,現在山裏一到周末就堵車,因為現代人對自然有需求,但帶來的卻是環境的污染,現在,這個威脅最嚴重。

    記者:比爾波特在《空谷幽蘭》中說,每個人都需要學會與自己獨處,來認識自己的內心,住山的目的是不是製造與自己獨處的環境,進而修煉自己的內心?

    張劍峰:對,山只是提供了一種環境,其實有兩座終南山,一座是有形的,它是風景,另一座是無形的終南山,如果內心有終南山,終南山無處不是。一個人如果有道德底線、有操守,無論入山不入山他都是修行人,我覺得這是修行的最根本。其實山里所謂的美妙,你不克服一些困難沒法享受。

    隱士住山需克服現實困難

    記者:在跟你尋訪時我發現,隱居的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樣舒適,一位隱士住山需要克服很多現實的困難,你覺得主要的困難是什麼?

   張劍峰:最大的障礙是自己的內心,很多人到山上,幾天就下山了,因為受不了山中的孤獨,沒有人交流,一些人甚至會「着魔」,其實就是輕度精神分裂,因為他心有雜念來住山,當孤獨時自己不能克服,就出現了心理問題。

    記者:修行者如果要入山,需要準備什麼?

    張劍峰:首先,要找到自己能住的茅棚,租當地村民房子的比較多,也有人自己搭建茅棚,但這也需要與村民進行土地協商,住山洞當然沒有人管,但山洞大部分很潮濕,不能住人。飲水、種地、劈柴等問題都需要考慮,有的隱士要走兩小時山路去背水。

     還有安全問題,因為隱居的地方都比較偏僻,加上是獨居,潛在危險並不少,曾經有一位比丘尼在山中小廟裏被殺,殺人者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僅僅是為了一點香火錢。

    記者:隱士與當地村民之間一般是什麼關係?

    張劍峰:隱士與村民之間是互相滋養的微妙關係,好的修行人會在山裏撿垃圾,保護環境,給村里人一些教化,因為隱士存在,到終南山旅遊的人增多,停車、農家樂等也能給村民一些創收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西部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222/237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