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內蒙貧困縣60億建新城成爛尾樓 無人被問責


根據2002年制定的清水河縣新區建設投資估算表,新區整體建設投入將在61億元左右,而當年該縣的財政收入為3000萬元。

  未完工的樓房聳立在荒野之中,呼呼的穿堂風肆意遊走。建起的幾幢大樓空置並且繼續破敗着。因為久疏保養,部分建築的外牆、吊頂、台階都有不同程度的脫落破損,剛打完的地基與蓋了半截的樓房錯落相映,疏闊的馬路一頭還沒鋪水泥,因為地勢較高,一起風就聚起四方黃沙,直直灌進人嘴裏。

  建築面積7300多平方米的黨政辦公樓里積着鳥糞,過去的幾年間,這些長着翅膀的生物將這裏看做自由的領地。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這裏都是一個巨大的爛尾樓工地。

  但在曾經的規劃藍圖上,這裏被視為一個夢想的開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這個在現代化進程中,一直顯得步履狼狽、趕不上趟的國家級貧困縣,在2002年作出一個很體現決心的決定——它將舉全縣之力,用遠遠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龐大投資,建造一個新縣城。

  這是一個充滿勇氣的規劃。根據2002年制定的清水河縣新區建設投資估算表,新區整體建設總投入將在61億元,而當年,該縣的財政總收入為3000萬元。

  這也是屬於內蒙古的黃金十年。自2002年起至今,這個擁有豐富資源和廣袤省域的省份,以能源開發和固定資產投資為主驅動力,GDP增速每年都居全國榜首。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內蒙古開始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城鎮化比例大幅提升,由2001年的43.5%,到目前的53%。

  同樣火速沖高的還有其固定資產投資,2000年,內蒙古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剛過400億,2003年即突破1000億,到2009年,已超過5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而在今年1月的內蒙古地方兩會上,稱2010年「力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700億元」。

  清水河新區的建設也是當年的明星規劃之一。然而,十年過去,造城之事已成空想。破敗的老縣城繼續破敗,夢想的新城區也並未如神話般崛起。只留下這個半途而廢的爛尾樓群,以自己宏偉的殘骸,屹立於黃土高原如進行一場行為藝術。

  這個殘局至今無法收場。當時做出拍板決定的領導、貫徹指示的地方官員,因為調動頻繁,至今無人受責。只剩下清水河人心存怨氣地嘲諷這座「廢城」:「鴿子都住得比我們好。」他們甚至將這裏稱作「新鳥巢」。

根據2002年制定的清水河縣新區建設投資估算表,新區整體建設投入將在61億元左右,而當年該縣的財政收入為3000萬元。

  未完工的樓房聳立在荒野之中,呼呼的穿堂風肆意遊走。建起的幾幢大樓空置並且繼續破敗着。因為久疏保養,部分建築的外牆、吊頂、台階都有不同程度的脫落破損,剛打完的地基與蓋了半截的樓房錯落相映,疏闊的馬路一頭還沒鋪水泥,因為地勢較高,一起風就聚起四方黃沙,直直灌進人嘴裏。

  建築面積7300多平方米的黨政辦公樓里積着鳥糞,過去的幾年間,這些長着翅膀的生物將這裏看做自由的領地。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這裏都是一個巨大的爛尾樓工地。

  但在曾經的規劃藍圖上,這裏被視為一個夢想的開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這個在現代化進程中,一直顯得步履狼狽、趕不上趟的國家級貧困縣,在2002年作出一個很體現決心的決定——它將舉全縣之力,用遠遠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龐大投資,建造一個新縣城。

  這是一個充滿勇氣的規劃。根據2002年制定的清水河縣新區建設投資估算表,新區整體建設總投入將在61億元,而當年,該縣的財政總收入為3000萬元。

  這也是屬於內蒙古的黃金十年。自2002年起至今,這個擁有豐富資源和廣袤省域的省份,以能源開發和固定資產投資為主驅動力,GDP增速每年都居全國榜首。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內蒙古開始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城鎮化比例大幅提升,由2001年的43.5%,到目前的53%。

  同樣火速沖高的還有其固定資產投資,2000年,內蒙古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剛過400億,2003年即突破1000億,到2009年,已超過5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而在今年1月的內蒙古地方兩會上,稱2010年「力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700億元」。

  清水河新區的建設也是當年的明星規劃之一。然而,十年過去,造城之事已成空想。破敗的老縣城繼續破敗,夢想的新城區也並未如神話般崛起。只留下這個半途而廢的爛尾樓群,以自己宏偉的殘骸,屹立於黃土高原如進行一場行為藝術。

  這個殘局至今無法收場。當時做出拍板決定的領導、貫徹指示的地方官員,因為調動頻繁,至今無人受責。只剩下清水河人心存怨氣地嘲諷這座「廢城」:「鴿子都住得比我們好。」他們甚至將這裏稱作「新鳥巢」。


  1.「不得已」的新城建設

  夾在兩座山中間的清水河縣縣城佔地3.4平方公里,有400多年的歷史,作為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交接地區為數不多的平坦地帶,這裏集中着5萬人口。該縣總面積2859平方公里,但97%的土地都是丘陵溝壑。

  這個看起來灰頭土臉的地方,曾是康熙四公主的府邸所在,以依山傍水的風光著稱。然而現在,清水河非但不清,水位也逐年下降;山上一層一層佈滿簡陋的房屋,窯洞半圓的窗戶像一隻隻眼睛,注視着山下的政府樓。

  1998年,呼和浩特市委領導一次來到清水河縣開會,講話中建議:鑑於舊城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妨礙地方經濟發展,不如換個地方建新城。2001年到2002年期間,上級領導再次到清水河縣,重提建設新城區一事。

  是搬走居民還是搬走縣城,當地官員承認,這個問題在心裏徘徊了很多年,「歷屆縣領導也都想挪個地方大展手腳」。而隨着上級領導的驅動,新城建設正式起步。

  記者獲得的《清水河縣國土資源局關於清水河縣新區建設用地情況說明》說:「城市建設滯後,縣城基礎設施很差,街道狹窄,街道排洪排污能力很差,每逢降雨,洪水順山而下,街道就變成了排洪渠,時常危及臨街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一位原來的縣領導描述說:「夏天要是突然下暴雨,大街上都能淹死人。大雨一來,擺小攤的來不及收拾,趕緊就跑,貨物都被衝到地勢低的地方,那裏的老百姓就出來搶東西。」

  該領導解釋,清水河縣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改造舊城的成本太高:「居民都在七高八低的地方住,很多都在半山腰,怎麼把下水道鋪上去?做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太高,我們當時反覆做成本核算,真的沒法整,(就算)整也是糊弄,沒辦法搞徹底。」

  據其介紹,當時縣政府也考慮過與房產開發商合作,通過出讓土地來獲得改造資金,或由開發商進行基礎建設,為此請過一些呼市開發商實地勘察,都因為改造成本高,回報率太低而沒有談成。

  除此之外,遷縣的另一個考慮是,縣城處於兩山之中,面積狹小,無法擴建;並且一直以來沒有規劃,隨意佈局,沒有有進一步建設的空間。當時縣政府正打算發展工業、招商引資,以縣裏的情況,即便企業願意入駐,也沒有空間供其建設工廠、宿舍或進行生產。

  隨意建設的另一個問題是,過去的一些危險、污染企業仍然留在縣城裏:離縣政府不遠是紅旗化工廠,一年生產一億發雷管,且緊鄰一所中學;生產炸藥的清水河縣化工廠也還在城裏。東西兩頭各有一家水泥廠,生產季節縣城往往被煙塵所包圍。有人調侃說,沙塵暴一來,清水河人就特別高興,因為空氣陡然清新:「垃圾靠風颳,污水靠蒸發。」

  「有人說污染太嚴重,把企業都關了。企業都關了稅從哪裏來,幹部工資發不發?」該領導介紹,當時也有人提議將企業全部搬去工業園區,終因為成本太高而作罷。「所以結合種種因素,我認為遷城的要求是正確的。」

  只不過,沒有人考慮這個貧困縣的財政是否能夠支撐這樣的龐大投資。


  2.「能快就不要慢」

  2001年前,呼市市委建議將新區遷址於喇嘛灣鎮、托電附近,並佔用托縣一部分土地。

  喇嘛灣是清水河縣西北的一個鎮,毗鄰托克托縣。此番選址,意在靠近大唐托克托發電廠,好帶動這個貧困縣的發展。但因為佔地問題,遭到了托縣的強烈反對,市委反覆協調亦無用,最後作罷。

  2002年,新任縣領導班子上任,與上屆不同的是,主要領導都不是清水河本地人。據一位不願意透露身份的當時的縣領導表示:「去了就帶着(建新區的)這個任務。」

  清水河縣在1995年11月劃歸呼市管轄,此前一直屬於烏蘭察布盟,但不在其境內,是一塊飛地,加之地處三省交界,「山高皇帝遠習慣了,比較難管理,他們自己有個說法,叫清人治清,」一位原縣領導透露,「我們當時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當地幹部,他們在縣裏有些小房產,遷縣對他們有損失。還有一些是小包工頭,在縣裏幹些三五十萬的項目,也對這個事情不滿意。」

  這位官員稱,他在清水河工作的時間裏,被人寫了多封舉報信,因此甚至接受過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調查。

  時任縣長的雲院禎表示:「山區的幹部思想比較閉塞,不願意搬遷,所以當時組織了幾大班子的幹部出外考察,去了包頭、鄂爾多斯、烏海的一些小城鎮考察,學習經驗。回來以後再由大家進行討論,到底需不需要搬遷,最後達成共識還是得搬。」另一位原縣領導表示,「專門請了山西省規劃院過來進行勘探規劃、專家論證。」

  最後選址於縣中部的王桂窯鄉,成立了新區建設的專門機構。這次選址重在地理條件,除了緊鄰109、209國道及大准鐵路,這一區域也是清水河縣地勢較為平坦開闊的地方。制定了新區建設投資估算表,完成新區地形圖的測繪,並開始實施道路平整工作。

  估算表顯示,新區整體建設工程計劃總投入為611272.89萬元,分別包括:基礎設施建設52231.10萬元,第二產業產業化項目投資額為 269021.42萬元,第三產業各類項目投資總計為21060萬元(二三類產業化項目包括流動資金),住宅建設工程投資132562.50萬元,市政公共設施項目投資額67890萬元,其他費用38299.47萬元,基本預備費17431.93萬元,建設期貸款利息12776.47萬元。

  在資金籌措方面,建設單位自籌資金佔26.23%,申請銀行貸款佔11.36%,申請國家投資佔12.48%,申請地方投資佔12.48%,對外招商引資佔31.94%,當地政府自籌佔5.42%。

  而根據《內蒙古年鑑》,該縣當年年財政收入3631萬元,而原領導介紹,當時還有1000萬左右的債務要填。

  「在建新區上,我們想通過搞基礎設施,建些大的項目,招商引資,搞市場化運作。不可能通過政府撥款來搞。」原縣領導解釋。

  雲院禎進一步說明:「小區家屬樓、賓館、學校等市場化運作,辦公樓是投資者墊資的。」如疾控中心、法院、國稅局與地稅局這些目前已建成的大樓,主要都是由自籌資金,由各自上級單位撥款的。

  縣政府的投入主要在修路及六通一平的基礎建設。城建局副局長王敏的說法是,大約投入了1.3億。另外,政府欠開發商所墊的建設費用,大約在4000萬左右。

  國土局的說明中提及:2003年下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清水河新區建設的意見以及新區總體規劃和建設時序的要求,清水河縣委、政府迅速行動實施了部分道路工程、給水工程和部分機關單位辦公樓工程建設。

  事實上,新區規劃的總面積為5平方公里,超過了現有城區的3.4平方公里,不符合1997年清水河縣編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定。而縣城遷址需要由國家民政部審批,審批的要件中要求必須符合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否則需進行修改。但當時並沒有修改縣級規劃的相關規定。因為求快,新區建設並沒有進行土地報批,形成了違法用地。

  根據國土局的說明,至2007年停建以前,形成的違法用地共17宗,佔地面積131畝,皆為林草地,沒有耕地。

  「我們當時是打算邊批邊建,現在講究科學發展觀,但10年前基本都是『能快就不要慢』的思想。」一位原縣領導如此解釋。


  3.碰壁與爛尾

  一個搬遷有理的縣城,一個帶着造城任務的領導班子,清水河新區的建設在起步之時就已經具備相當的執行力。

  因而,在2004年的內蒙古年鑑上,專門有一部分內容介紹了清水河縣的新區建設:「突出抓好新區建設,通過市場化運作,引進中煤公司、中鐵18局、內蒙古巨華集團分別承建新區的三街、五路和黨政辦公樓。各項工程進展順利,三街、五路的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建築面積7300多平方米的黨政辦公樓完成主體工程,縣疾病控制中心、圖書館以及教育、公安、林業等部門辦公樓開始動工建設。」

  此時的內蒙古,GDP騰飛之勢已經展現,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開始引領全國----在其中,有相當部分的投資是建立在類似於清水河這樣的新區建設基礎之上的。

  2000年4月,佔地9萬平米、總投資3.2億的呼和浩特黨政辦公大樓在呼市最早成立的開發區——如意開發區——破土動工,2003年,呼市政府六套班子正式搬遷至這座內蒙古面積最大的辦公樓。

  在內蒙古,如意開發區正是頗具影響力的示範性樣本:規劃整齊、道路寬闊、環境優美、綠化充分,簇新而宏大的建築群,並且有博物館、大劇院、國際會展中心、高檔社區、五星級酒店等充分滿足城市想像的場所。

  而此時的清水河新區建設,已經陷入僵局。

  該縣國土局的說明是:由於縣財政收入較低等原因,因此新區建設建建停停,步伐緩慢。基於手續未辦理,土地未報批,又無大的招商項目做支撐,財力又吃緊,搬遷條件不成熟,截止到2005年基本停建,2007年全面停建。停建時,已成型的建築工程項目有9項,未建成的建築8項,道路建設完成了3.8公里的路基工程。

  原縣領導解釋為:「(建新區)我們打過報告,市政府簽發的,上面沒同意,就打住了。也就是2005、2006年的事,不然不至於只蓋了這點建築,規模還要大。」

  多名前任領導在解釋新區停建的原因時,都提到與清水河電廠的未獲審批有關。據一名全程負責此事的官員介紹,自2001年底開始,清水河縣就一直與香港華潤集團聯繫合作,欲在新區所處的王桂窯鄉南部,建設一家投資200億的、6×60萬裝機容量電廠,如果建成,清水河國貧縣的帽子就能摘下。

  按照這位官員的描述,當時電廠的前期工作全都完成,專家論證通過,國家能源局也已經同意,文件正運轉到發改委。

  當時發改委一名司長正出國考察,在等待司長回國的過程中,2004年底,國務院下發了《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堅決制止電站項目無序建設意見的緊急通知》(國發[2004]32號),「堅決制止電站項目無序建設的勢頭」,原本「覺得肯定能拿下」的清水河電廠胎死腹中。

  此前的2002年9月,清水河縣在第一次新區選址的喇嘛灣鎮,開始組建「工業園區」。

  但在200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加強建設用地管理的通知》(國辦發[2003]70號),嚴格控制了開發區的審批,所以清水河縣「工業園區」一直有名無實。

  據經濟開發區辦公室主任王雄介紹,因為當地工業基礎薄弱,所吸引的企業質量不高,並未獲得自治區政府的批准,入園企業無法享受優惠政策。「我們只能儘可能地去協助企業,把入園的很多事情攬下來,幫他們去跑相關部門。但是還是享受不到土地優惠,價格貴,需要單項報批,手續繁雜。所以來談的多,落地的少,可能只有1%到2%。」

  王雄認為:「外地開發區早十幾年就建了,我們起步晚,一開始就遭到政策限制。政策一刀切,沒有考慮到邊疆地區的特點。」

  這使得清水河新城的建設資金來源渠道更加萎縮。

  由內蒙古第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第十二項目部承建的縣賓館和部分政府大樓,於2005年7月開工,該項目負責人周江林表示:「由於政府不能按合同約定給付階段工程款,也沒人催我們干,考慮到再幹下去,我們墊付的資金就會越多,於是就停了。」在他的計算里,被政府拖欠的建設款,本利相加,達2200萬。

  其他項目更是資金短缺,2007年,清水河新區建設全面停止。

  原縣領導表示,針對當時狀況,他們作了很多方面的努力,避免新區「爛尾」:「首先還是積極爭取電廠,只要電廠上馬,這塊地馬上能活;二是把王桂窯撤鄉建鎮,現在叫宏河鎮,想靠上國家扶植小城鎮發展的政策,萬一不能搞(新區),(樓)可以鎮政府辦公用;三是在新區和園區之間修路,把這兩個地方打通,可以用來招商引資。」

  該領導表示,2004年辦公大樓建成後,之所以沒有搬過來,他的考慮是:「一是辦公成本要增加太多,二是怕山路危險,交通事故增多。我還是希望電廠上馬,吸引人氣,大家覺得這地方好,自己就會過來。我現在覺得我太優柔寡斷了,要是我為了政績,行政命令一下,也就搬過來了,也沒今天這回事。」

  但中央層面的政策變化突然到來。2007年,中央紀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監察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審計署等七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開展黨政機關辦公樓等樓堂館所建設項目清理工作的通知》,清水河再一次撞了槍口。

  同年底,新的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對新區興趣不再,把建設方向轉為改造舊城。至此,這個規劃龐大的新區「爛尾」的命運最終來臨。在2005年以後的《內蒙古年鑑》中,幾乎沒有文字提到過這個新區。

  而在此前不久,被視作新區建設樣板的呼和浩特如意新區也被媒體曝光。央視披露稱,呼和浩特黨政辦公大樓交付兩年多後,尚未支付承包商的工程款,其資金缺口還有八千餘萬。

  4.何以善後

  2008年開始,清水河新任縣委班子開始着手進行舊城改造,縣城建局副局長王敏表示,改造後的縣城將實現「四橫十縱」,城區向南擴,增至4.5平方公里。

  舊城的大規模改造更加證實了新城「起死回生」的希望越發渺茫。如今,該縣的財政正在為「當時的勇敢決定」善後。

  根據當地一名官員說,儘管這幾年縣政府已陸續償還了部分欠款,但至今尚有數千萬元的建設外債未能兌付。以至於當遇上建築商過來討債時,縣裏面的領導只能躲起來,或者繼續往下拖。

  有媒體經過測算,從新城項目投資比例看,靠外資投入的比例高達30%以上,而以全縣可支配財政收入來估算,至少需要30-50年才能還清外債。

  而根據清水河縣財政局提供的2009年財政預算執行報告顯示,2009年全縣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8786萬元。

  這就意味着還清外債,對於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來說,是一個漫長的時間。但這只能由當地的政府和民眾來承擔。當時負責項目的官員們已經紛紛升遷或退休,無人為此負責。

  如今這片佔地5平方公里的爛尾樓群,屬清水河縣工業園管理範疇。這個工業園的主體位於第一次遷城未果的喇嘛灣鎮,佔地17.31平方公里——在地圖上,爛尾樓所在的王桂窯鄉和喇嘛灣鎮相距甚遠,根本沒有連成片區的可能性。當地官員說,因為新城爛尾,只好被草草併入工業園管轄。

  據當地官員說,縣裏正計劃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將這片荒廢的新城區改造成經濟開發園區,且正在與一家風力發電商、一家太陽能發電廠洽談,希望將這些項目引進新區。令人難以樂觀的是,至今還沒有一個項目能夠落到實處。

  但居民的生活已經被新城的十年波折完全打亂。在這個項目啟動前後,當地甚至出現了買房和賣房的眾多周折。據一名本地記者說,當時有一幹部,首先得到了要遷縣的消息,怕臨時房價下降,急急把自己的房子8萬當3萬賣了。而後發現遷不了,問鄰居買回同樣的房子,前後賠了13萬。

  而更多的居民,只能等着老城的升級換代。

  十年輪迴之後,清水河舊縣城破敗依然,磚坯房順着馬路兩邊南北推開,擠擠挨挨,漫溢上山。這裏基本沒有像樣的樓房,多數人住着平房,山上甚至還有人生活在窯洞之中,連縣城都沒有實現六通一平的基礎建設,冬天也無法提供集中供暖。而在農村,至今部分村莊還無路可通,出行要靠毛驢,飲水往往還得靠社會捐助的母親水窖。

  但這一切的改善均要取決於當地財政的表現——因為新區的數億元投資變成「爛尾樓「,當地財政捉襟見肘。縣財政局的退休幹部院先生說,與當地100多名離退休老人一樣,他多年的醫藥費、取暖費與邊副補至今被縣裏拖欠。

  記者得到的一份材料顯示,2009年清水河縣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為14747元,農民為4600元。與內地多數地區一樣,大部分年輕人被吸引去了經濟更發達的地方,現在仍留下來的,多半是無法從這裏走脫的人。

  但是那些當時拍板這些項目的官員們,已經有了更好的去處。一位當地官員說,從1995年劃給呼和浩特市管轄至今,清水河縣先後更換了八任縣長,全部正常調離,沒有受到新區「爛尾」的影響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新民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0515/166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