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杜拜宏偉背後的中國大陸勞工

杜拜現象離不開那些為一磚一瓦將那些雄偉建築搭起來的建築工人。他們遍佈在這座美麗城市的各個角落,他們中間有很多中國人






  在很多人眼中,杜拜哪怕不是世界上最奢華風光的城市,也是近年來最風光的城市。在這裏,一批又一批摩天大樓從沙漠中拔地而起;在這裏,他們填沙造島,把一些建築奇蹟呈現給世人。然而這奇蹟背後有一群辛勤工作的建築工人。正是他們一磚一瓦的勞作,成就了杜拜的宏偉和傳奇。

  在杜拜,有沒有中國建築工人?

  在Sheikh Zayed Road,貫通杜拜南北的主幹道上,我遇到了35歲的中國河南信陽勞工匡元意。

  杜拜城幾乎所有的主建築都集中在這條大道周圍,它的東側矗立着828米高的杜拜塔,以及眾多豪華酒店購物中心。而西側不遠處就是波斯灣上著名的珠美拉海灘(Jumeirah Beach),包括了帆船酒店、亞特蘭蒂斯酒店、棕櫚島等奇觀。

  匡元意對這些建築早已見怪不驚,因為他每天都要看見它們,更因為這些宏偉建築正是出自他們這些普普通通的底層建築工人之手。「杜拜就這一條街漂亮而以,」他不以為然地說道。

  採訪匡元意的時候是12月20日中午。在主幹道的一個尚未完工的輕軌站,匡元意和另一位老鄉正坐在磚頭上等待公司的車把他們從這裏接到另一個施工點繼續上班。

  他的工作就是這樣,上頭有包工頭到處包工,然後把他們這些工人安排到需要人的任何一個工地。


杜拜現象離不開那些為一磚一瓦將那些雄偉建築搭起來的建築工人。他們遍佈在這座美麗城市的各個角落,他們中間有很多中國人

  熱!熱的想回家!

  匡元意是2007年秋天來杜拜的。他來這裏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如果不來杜拜,他可能會從信陽去鄭州打工,也可能加入民工大軍南下廣東。可是不管在國內哪裏,民工的收入肯定是無法和杜拜相比的。於是當同鄉告訴他有勞工中介在找工人赴杜拜時,老匡毫不猶豫的報了名。

  可他一到杜拜就後悔了。

  「那個熱的喲!當時就想回家去了」,老匡在說起剛到杜拜時緊緊地皺起了眉頭、不斷搖頭。後來剛在杜拜開工,就來了一個「很大的公車」,把他們一幫工友往沙漠裏的工地里拉。

  秋天的杜拜溫度依然可以高達30多度,那個時候在城市南郊參與修建傑布阿里機場的老匡十分難受,非常想家。

  除了炎熱,在沙漠中做室外工作有時還會受到沙塵暴的侵襲。匡元意就想,這個城市怎麼是這樣的,那些美麗的建築在他眼裏就失色很多。

  在杜拜的兩年間,匡元意自己也說不清參加了多少工程。而他的一些同鄉,則參與了世界第一高樓「杜拜塔」的修築。

  從2004年開建,828米高的杜拜塔於今年1月4日正式開業,總計有將近15000名工人參與了修建這座大廈的工程。

  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電工告訴我當時這個工地上就仍然有超過2000位工人在工作。而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中國。

  建築工人在杜拜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尤其是在夏天。為了避開超乎想像的高溫,匡元意他們一般都是從下午5點工作到凌晨3點。可即便如此,溫度依然可能達到40度,「只不過是沒有太陽直射而已」。

  而現在在冬季,匡元意他們都是早上7點過就開工,中午休息,下午接着再開工一直到傍晚。


這是1月4日拍攝的位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杜拜的「哈利法塔」(前稱「杜拜塔」)。阿聯酋當晚為高達828米的「杜拜塔」舉行盛大落成典禮,並以阿聯酋總統、阿布扎比酋長謝赫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的名字將其命名為「哈利法塔」

  孤單是最大的困難

  除了工作,建築工人的生活也不怎麼好。「主要就是孤單」,匡元意說。本來中國人在杜拜就沒有完全融入當地社會,而對於沒怎麼讀過書的建築工人來說,要融入就更加困難了。

  可即便如此,匡元意還是堅持到了現在,兩年都沒有回過一次家。因為這裏的工錢還是比在國內打工要好得多。

  根據匡元意的一位同在杜拜的工友老鄉介紹,他們每周休息一天,一個月的工錢大約是將近4000迪拉姆(折合人民幣7000多元)包吃包住。這是國內一般建築工人們想都不敢想的。

  不過即使錢多一些,他們也不願意在這裏呆太長時間,因為並不喜歡這裏。這些工人們的家人都在河南信陽的老家,他們今年春節時就想回家了。

  根據中國駐杜拜總領事高有幀在近期的一次採訪中說道,目前大約有20萬中國人在杜拜。占杜拜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還要多。他們中間除了商人,大部分中國人是在各個領域默默地工作、打工。

  匡元意和他的同鄉說不清楚全杜拜有多少來自中國的建築工人。不過它們卻在採訪結束時告訴記者這樣的話,「沿着大街往前走,前面還有工地,還有中國工人。多!」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中國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0109/15490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