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出走的北京芭蕾王子 獲「澳洲最佳父親」

—首位華人"澳洲最佳父親"芭蕾王子談家教


李存信夫婦及三個孩子 Tom、大女兒Sophie(左前)、小女兒Bridie。(圖片提供:李存信/攝影:Robert Bontschek)

2009年8月28日,悉尼紐省議會大廈舉行的2009年年度澳洲父親(2009 Shepherd Centre Australian Father of the Year)的頒獎典禮上,一位華人在掌聲與叫好聲中接過了本年度「澳洲最佳父親」的獎盃,這也是自該獎項設立55年來,首位華人獲此殊榮。他,就是李存信,曾經風靡美澳和世界的著名芭蕾王子。

作為澳洲最大證券公司的亞洲部高級經理、暢銷書《毛時代的最後一個舞者》(Mao's Last Dance)的作者,在身兼兩家董事會的董事,還要教育照顧包括先天失聰的大女兒在內的三個孩子,到底是什麼秘訣,讓他在事業、社會慈善與家庭責任上分身有術、遊刃有餘的呢?

帶着華人讀者的疑問,在墨爾本最負盛名的「金融一條街」考林斯大街的一幢摩天大廈中,我再次採訪了這位前澳洲芭蕾舞團的首席芭蕾舞演員。當他高大、挺拔的身影出現在公司氣派的會客間時,我注意到,除了鬢角新添的些許華發,他眉宇間的那份真誠與帥氣,一如當年。

李存信曾是北京舞蹈學院的演員。1979年,作為第一批官派藝術留學生,李存信到了美國,1981年,李存信遇到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份愛,並在臨回中國的前三天「叛逃了」,此事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1995年,他成為澳大利亞芭蕾舞團的首席演員。

高精度圖片
2009年年度澳洲父親(2009 Shepherd Centre Australian Father of the Year)首位華人獲獎者李存信先生接受了大紀元記者的專訪(攝影:Win/大紀元)

殷殷父愛 助女兒看見希望之聲

門檻頗高的「澳洲最佳父親獎」由牧靈父親基金會(Shepherd Centre)承辦,光是入圍,就要許多人提名,何況50多年來,獲獎者多是那些在各個領域做出傑出貢獻,同時對自己的家庭盡職盡責的父親,從前總理何華德到澳洲家喻戶曉的板球明星Steven Waugh, Mark Taylor……

李存信坦言,雖然自己一生得過大大小小無數獎項,然而這卻是最有意義的一項。「不管社會給了我怎樣的榮譽,如果家人不認可,我覺的這是很空的。」

除了自己人生中取得的成就及對於社會及慈善事業的躬身力行外,對於大女兒蘇菲(Sophie)的付出,成為獲得此獎的不可或缺的原因。

18 個月大時,蘇菲被測出聽力深度喪失,這對李存信夫婦不啻一個沉重的打擊,今天回憶起那一刻,他的眼睛又有些濕潤,「任何父母我想都是一樣的,不管孩子有什麼樣的殘疾,都是希望他(她)能享受到我們所享受的一切。好好的一個孩子,怎麼可能聽不到雨滴敲打窗欞的聲音,怎麼可能聽不到小鳥歡快的叫聲,怎麼可能聽不到世界上最優美的音樂聲?我恨不得能將自己的耳朵挖出來移給她,畢竟自己前半生已經聽遍了這世界裏動人的音符。」

然而,勇於面臨逆境的那股勁,讓李存信很快從心碎與怨天尤人中走了出來。同為芭蕾舞專業演員的太太瑪麗(Mary McKendry),放棄了自己如日中天的事業,專心在家照顧女兒。

4歲時,為女兒裝上了一個小小的人工耳蝸。「好多人以為裝了助聽器,失聰人就可以和我們一樣正常地聽到聲音了。但實際卻不是這樣。」李存信說。

人工耳蝸內置手術由墨爾本大學克拉克教授(Graeme Clark)在70年代末期研製成功,該手術已使全球超過12萬失聰者受惠,恢復聽覺。 「一次,克拉克教授給我放了兩段錄音:一段是毫無音律、雜亂刺耳的噪音,另一段是優美的貝多芬交響樂。之後他告訴我,前者就是帶着人工耳蝸的人所聽到的貝多芬交響樂。」

在6年前的一次偶然間,使他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也成為日後教育女兒的動力。「我在教兒子中文的時候,蘇菲總是在一旁,看得出來,她內心非常渴望學中文。於是,蘇菲十年級時,我開始教她中文。到VCE考試時,她的中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分數!」

問及特別的辦法,李存信說,蘇菲付出了常人想像不到的努力,而對於自己,秘訣就是「耐心,要特別的耐心。」經常是一個發音重複了100多遍後,她仍無法掌握要領,弄得父親不禁心煩,每每此時,那段嘈雜的貝多芬交響樂便充斥着他的耳膜,「我告訴自己,對蘇菲來說,每聽到一個新的聲音,學會一個新句子,都是很不容易的。」

8年級時,美國一家有名的學校得知了蘇菲的故事,願意資助她去學習幾個月。媽媽Mary擔心原本就吃力的數學會使她和其他學生的差距更大,李存信則從自己小時侯的例子中得出結論:離開父母的蘇菲,會更加獨立和自信!果然,幾個月後,當蘇菲重回澳洲,她不但數學從班級里的最差一躍成為前幾名,而且其它科目也突飛猛進。

所幸,上天奪走了蘇菲的聽覺,卻奪不走她的勇氣,而正是父親,讓她「看見」了希望的聲音。去年VCE(維省大學入學考試)中,她取得了維多利亞省前5%的好成績,現在她已經是大學環境專業的一年級學生了,還開始了西班牙語的學習。

這次當她得知爸爸獲得了「最佳父親獎」後,立刻給他發了手機短訊:I agree you are the best dad in the world(我同意,你是世界上最棒的老爸)!

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鐘

孩子還小時,李存信就在考慮自己的事業轉型。當時,他白天出入股票交易場所,隨牛市與熊市上下沉浮,而晚上,又回到芭蕾舞台上變成優雅的天鵝王子,期間又要完成會計師和財經方面的課程。每晚回到家裏,筋疲力竭的他,不禁為無暇顧及孩子們的成長而內疚。「很快的,我總結出一點: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在於多長,而在於質量。」李存信的解釋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鐘都有意義,同時善於利用「邊角余料」的時間。

於是,開車送孩子上學的時間段,被用來學中文;晚上如果有應酬,他會爭取先回家,在孩子們臨睡之前,給他們讀書,然後再去赴宴;不論怎樣忙,一定要安排出周末及假期與家人一起度過,「不僅是人在,還要全心全意,不能分心。」

李存信說,許多人的成功要付出某種代價,而家庭往往不幸首當其衝。也有許多包括成功的商人、政客在內的家長吃過晚飯後,電視一開,坐在沙發里繼續將自己困在自己的小圈子裏,工作的壓力也延伸到了家庭之中,「人在家,而心卻不在。」

愛心滿滿 送及五洲

當年在美國還是一位貧窮、默默無聞的芭蕾舞演員時,李存信就是休士頓的M.D. Anderson癌症中心那些身患絕症的孩子們心中的偶像。不是因為他的英俊帥氣,而是每一次探望,他帶去的不僅是籌到的資金,還有快樂和希望。

李存信現在擔任澳洲芭蕾舞團和澳洲人工耳蝸研究所兩家董事會的董事,並幫助籌集資金,這麼多年,他至少已幫助包括各大慈善機構籌集幾百萬。

高精度圖片
根據自傳改編的同名電影本月將在墨爾本Regent Theatre上映。圖為電影海報。(圖片提供:李存信)

如今,他的自傳Mao's last dancer 已再版46次,同時,青少年讀本、圖畫書版本Peasant Prince也大受歡迎,根據自傳改編的同名電影即將在9月13日多倫多電影節首映。為此,他不停地獲邀去各地演講,迄今已有1000多場,足跡轉遍了五大洲,比芭蕾舞演出去過的地方還要多。

「我現在已經是澳洲很『紅』的一個演講家了。」存信笑着說:「2003年自傳出版後,開始有媒體採訪我。剛開始,一聽說採訪,我就非常緊張,跳了這麼多年舞,我練的是身體,而不是嘴。」但是芭蕾舞台上積累起的自信,讓他覺得「有心就可以學」。於是,他報名參加了演講課,並下定決心,必須要進步!「我是個學得很快的人,特別是面對自己的不足時。現在,我發現,講話要比跳芭蕾容易的多!」

高精度圖片
李存信夫婦及三個孩子(圖片提供:李存信/攝影:Robert Bontschek)

家庭教育的制高點

來在異國他鄉,好多華人都通過自己的勤奮打拼最終在各個領域有所成就。「然而,教育孩子,還是停留在自己從父母那裏接受來的的方式,孩子不聽話時,腳一跺,『我就這樣定了!』很少有與孩子協商的餘地,而西方教育,留給孩子的空間和餘地就相對大些。」李存信認為,身在西方社會,將東西方兩種文明下的教育方法結合起來,去蕪存菁,會令孩子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也許,西方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太放鬆,而華人父母又可能過緊,造成他們往往成績不錯,卻失去了自己思考的能力,將來就不會很靈活地對事情進行研究、分析、判斷,其實中國的現行教育已經體現出了此種弊端。」

「鼓勵、啟發加耐心」是李存信送給華人爸爸的一個致勝法寶。他認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完全可以通過啟發變「壞事」為促進孩子成熟的動力,而由孩子自己得出的結論,會超過父母強制懲罰的效果。

一次,兒子輸了網球比賽,沮喪至極下將球拍摔斷。「當時,我騰地就火了,一副球拍要好幾百塊呢,他這樣不知道珍惜。」然而,他馬上意識到,最重要的是,湯姆自己如何能認識到這樣做並不是最佳?若再次發生,他如何能控制自己的的情緒?想到這裏,存信的火已滅了大半,轉而心平氣和地和兒子解釋,「和自己生氣於事無補,而且會養成非常糟糕的球風。網球的輸贏只是一個里程,就像人的成長過程。」

頒獎典禮後的全家福中,唯獨缺了湯姆。「那天晚上,在他們學校的音樂會上,他要有獨唱表演。他和我商量,『爸爸,我可以不去參加嗎?』雖然我認為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獎項,也非常願意家人在我身邊和我一起分享,但我認為,他已經長大了,有自己樂於做的事情,也該做出自己的決定。」

即將到來的父親節會如何度過?存信說,親自下廚給爸爸做早餐,已經成了三個孩子的一個傳統了,「我很期待每年有這樣一個早晨,懶在床上,享受一下。」

和李存信在一起,最能感受到的就是他不斷進取與永不滿足。他常說:「人生很短,滿足的那一刻就是走回頭路的那一刻。」

逆境,一次次成為李存信成功的跳板;而成就,則讓他更加謙遜。正如在頒獎典禮上他所說的:「這個獎是為了表彰所有為了讓子女過上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的澳洲父親們。我相信,一定還有其他的父親比我更有資格獲得這個獎盃。」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大紀元記者費姍姍澳洲墨爾本採訪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907/14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