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WSJ:中國財政收入大幅回升的玄機

作者:
自去年10月,中國財政收入出現近年罕見的負增長以來(同比下降0.3%),直到今年5月才實現了同比4.8%的正增長,在經濟放緩、企業效益下滑的背景下,這已實屬不易。但財政部7月13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高達19.6%

儘管財政部沒有公佈6月份當月的分稅種收入數據,首先可以明確的是,由於財政收入在中國一直是一個滯後指標,如此反常的回升料定不是經濟出現了大規模復甦現象。

以 5月份的數據為例,儘管財政收入實現了4.8%的正增長,但國內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分別下降了4.7%和8.9%。二者是與企業效益聯繫最緊密的稅種,而且按照2008年的稅收情況,其在總稅收中佔比分別為22.4%和20.6%,合計約為43%左右。所以,如果國內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仍然保持雙降,財政收入如此大幅度回升便不具有可持續性。

財政部對此的解釋是,5、6月份清理補繳去年欠繳的收入等增加了一些一次性收入;實施成品油稅費改革、提高成品油消費稅,且近月成品油銷量增加帶動消費稅大幅增長,提高捲菸消費稅增加了部分收入;各級財稅部門加強稅收和非稅收入征管,也促進了相關收入增長。

這個解釋恰恰驗證了目前財政收入大幅回升的不可持續性。比如,成品油稅費改革後燃油消費稅的收入屬於專項收入,不作為經常性財政收入,中央財政不能用於安排本級支出,只能用於轉移支付。即使實現了快速增長,也要返還給相關部門作為取消養路費、運輸管理費等收費的補償。根據財政部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儘管消費稅同比增長了63.1%,但剔除成品油稅費改革後轉移性收入因素,實際增長僅為7.4%。而且,消費稅本身就是一個小稅種,佔總稅收比重僅為4.7%左右,比個人所得稅還低。即使其大幅度增長對整體財政收入增長的拉動力也很弱,而且因為是中央稅,所以對緩解地方財政壓力無濟於事。

對於非稅收入來說,早在今年1月24日,財政部就下發了《關於深化地方政府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對經清理整頓後繼續保留的行政收費、政府性基金、罰沒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和彩票公益金等非稅收入,實行國庫集中收繳。這項改革要在2010年底前完成,最遲也不能超過2012年。

在通知下發後,非稅收入並沒有明顯增長,直到今年5月,非稅收入才集中飆升。主要是因為於今年3月啟動的地方債發行並不順利,發行利率不斷上升而且在二級市場也乏人問津,許多都是零成交。7月10日,財政部還將原定於13日發行的地方債發行招標延期進行。而且,國債市場上周也出現了流標現象。這說明在股市和房市火爆的情況下,再加上投資者對收緊流動性的預期,國債和地方債市場均遭冷遇。為了控制成本,中央強迫地方政府必須另闢蹊徑開源節流。因此,才出現了5月份以來非稅收入的快速增長。

但非稅收入的來源值得探究,儘管現在還看不到具體的數據。目前財政收入中列支的非稅收入主要是一些行政性收費、罰沒收入和專項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例也僅為10%左右,並不包括土地出讓金這樣的「肥肉」。如果將土地出讓金納入預算內管理從而增加政府的非稅收入,讓地方政府的真實財力透明化,對於中央政府來說自然是好事,但會遇到地方政府的強大阻力。

鑑於地方政府不會貿然將土地出讓金納入非稅收入,如果地方政府想增加非稅收入,它們或者可以將原來預算外的行政收費等劃撥到預算內的非稅收入里,或者可以加大預算內行政收費和罰沒收入的力度。但不管怎麼樣,如果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沒有改變,如果不把土地出讓金納入預算內管理,非稅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只是地方政府一種竭澤而漁的做法,其可持續性值得懷疑,因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經濟低迷時財政收入卻大幅度增長無論如何都值得警惕。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715/13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