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一個中國家庭悲劇的書籍被列入淫穢色情書名單

有關一個中國家庭悲劇的書籍被禁


May 16, 2009

李世華撰寫的《共用的墓碑》
李世華撰寫的《共用的墓碑》
中國江蘇退休教師李世華撰寫的《共用的墓碑--一個中國家庭的紀事》一書在中國被禁,李世華的博客也被關閉。李世華以一個農民兒子的親身經歷,在書中記錄了共產黨執政後的一系列運動,特別是1960年代初的大饑荒給他的家人和他周邊的人帶來的災難。

*一本血淚史:一家五口在大饑荒中餓死*

退休教師李世華1943年出生在中國安徽省碭山縣的一個農民家庭。1960年代初的大饑荒期間,他家中包括父親、祖父和叔父在內的五口人在短短28天的時間裏被餓死。他撰寫的《共用的墓碑--一個中國家庭的紀事》一書從個人家庭悲劇出發,把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歷史記錄下來。

李世華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他在心裏醞釀此書近半個世紀,退休後,他先去給家中長輩立碑,然後開始採訪,收集史料,終於含淚成書。

他說:「我常常是帶着滿臉的淚水寫的。我常常是寫着寫着就寫不下去了,趴在電腦前哭起來,哭了半天后平靜下來再繼續寫。多少個夜晚我一夜一夜的失眠,但是我覺得我要寫下去,寫出來,因為這是我四十年的宿願。」

李世華說,此書原名曾定為《墓碑》。當時他已經成稿交付,等待美籍華裔著名學者余英時先生給該書作序。就在此時,明鏡出版社通知他,楊繼繩先生記錄大饑荒的著作已經面世,書名就是《墓碑》,因此出版社跟李世華商量,將書名改成現在的《共用的墓碑--一個中國家庭的紀事》。

*著名作家巫寧坤:此書具有獨特價值*

中國著名作家巫寧坤看了手稿後答應為書作序,他對李世華說,閱讀《共用的墓碑》令他痛苦不堪,不忍卒讀。只有當他從痛苦中走出來後才能動筆。巫寧坤認為此書具有獨特價值,從一個大饑荒中被餓死的農民的兒子的獨特的視角,來給幾千萬農民代言。他評論說,這是一部「用樸實的語言,無比真實的細節和催人淚下的情節寫出的回憶錄,具有它無可比擬的、獨特的價值和感人肺腑的力量」。

為《共用的墓碑》一書撰寫序文的還有中國社科院原新聞研究所所長孫旭培。他也表示在讀此書時不時難過地流下熱淚。他說,「作為農民的兒子,李世華的家庭災難極具那個荒唐時代的典型性。他的書寫得不是個人的恩怨,而是數千萬死於大饑荒的無名農民的家庭縮影。」

*《共用的墓碑》用一個家庭的歷史悲劇講述歷史*

李世華拜讀過楊繼繩的《墓碑》。他說,楊繼繩的書是從宏觀角度出發,從河南,「禍起中原、甘肅不甘,安徽不安」的大角度寫成,而他只希望通過一個家庭的變故,來反映一個大社會,一個大時代。特別是當他看到,一些中國網友竟然不相信大饑荒餓死數千萬人的歷史時,更感到他撰寫此書的意義。

李世華說:「楊繼繩先生的書出來後,有網友寫評論。一個網友說,『大饑荒死了三千六百萬人,鬼才相信呢』。到後來對我的書的評論也有人持懷疑態度說,『是在胡編亂造,在寫小說』。我就更加感到,我自己用自己的事例來寫出來,從這個意義來講,可能比楊繼繩的書更具有說服力。」

香港明鏡出版社於2008年12月出版了《共用的墓碑》。出版人何頻對美國之音說,在世界大多數國家,講述個人家庭歷史的這類書很普通,有大量這類書籍。但是李世華的書卻無法在中國大陸出版,令人遺憾。

*蔡詠梅:中國的政治審查制度至今仍十分嚴密*

香港開放雜誌編輯蔡詠梅說,由於大陸的政治禁忌多,審查制度嚴密,因此不論中國政治的左、中、右派,甚至是被稱為「左王」的鄧力群都不得不到仍然擁有出版自由的香港出版他們的書籍。

蔡詠梅說:「一般來講,其實這些書都是在談中國的事情,如果這些書能夠在國內出的話,大家當然選擇在國內出,因為他們主要的讀者還是在中國國內。但是因為不能出,才來香港出。在香港出書其實也是出於無奈,一個是在香港的讀者市場比較小,另外一個是書怎麼樣進入大陸。一部分是靠大陸人過來買,另外你要帶進大陸也很難。」

蔡詠梅說,儘管在香港出書有種種困難,但那些真實記錄歷史的書籍仍然熱賣,比如楊繼繩的《墓碑》,吳法憲的回憶錄,甚至是鄧力群的書都在香港熱賣,特別是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錄音回憶錄英文版,本周四(5月14日)一經面世,幾個小時之內已經被搶購一空,人們正在急於訂購月底出版的中文版。而這些書每一本在大陸都是「禁書」。

*《共用的墓碑》被列入低俗淫穢色情書籍名單*

《共用的墓碑》一書近來也被江蘇有關當局列為違禁書籍。江蘇省連雲港市文化網的報導說,「海州區文化市場稽查大隊按照掃黃打黑辦公室的要求」,對該轄區的批發市場和地攤開展了清剿低俗淫穢色情內容的音像製品和查繳違禁書籍的專項行動。行動「主要清查《共用的墓碑--一個中國家庭的紀事》、《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MILK》等違禁書籍及203種含有低俗、淫穢色情內容的音像製品」。

作者李世華說,他的區區22萬字的《共用的墓碑》一書,僅僅記載了一個家庭的歷史,卻受到有關當局如此重視,被列在名單之首,讓他感到有些「受寵若驚」。不過,李世華接着說,反右運動中很多被打擊的人都是知識分子,寫了很多有關文章和書籍。但是,60年代的大饑荒中死去的農民卻是沉默的一群,他們默默地死去,不要說立碑,很多人甚至沒有留下姓名,沒有留下一張照片,更沒有人講述他們的故事和經歷。

「所以我感到,我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更有責任給這些人代言,這是我的強大動力,思想原動力就在這個地方。」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517/129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