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WSJ:中國大陸經濟放慢腳步

中國經濟放慢腳步

Nicholas R. Lardy

From WSJ


幾年來,中國和其他地區的經濟決策者一直有這樣一種強烈的擔憂,那就是中國草率地致力於通過投資和出口推動經濟增長,這不僅加劇了通貨膨脹,還污染了環境、惹惱了貿易夥伴。但最近幾個季度,情況出現了新的變化。部分原因是隨着美國和歐洲的經濟表現低迷,中國自己也開始出現經濟增長放緩的局面。

這一趨勢是有利的,因為它降低了通脹壓力和與經濟迅速增長相關的投資扭曲。它還將引導中國重新平衡其經濟增長模式,從而緩解貿易壓力。不過,它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果沒有恰當的政策,增長可能會進一步滑落,這意味着中國作為全球增長發動機的角色將大打折扣,而目前正是世界最需要中國扮演這一角色的時候。

2003-2007年間,對外貿易順差大幅上升大大推動了中國的經濟增長。2007年二季度經濟增幅一度達到12.6%的峰值。但隨着中國主要出口市場的增長放慢,外部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正在下降。此外,由於房地產市場降溫,中國的國內投資也開始趨緩。

自今年1月以來,隨着房地產銷售直線下降,價格增幅開始放緩,預示着絕對價格有可能轉向下跌。內、外投資需求雙雙放緩的共同作用已導致中國今年二季度增幅降到了10.1%。

儘管一定程度的放緩是件好事,但中國領導層認為,增長大大放緩的風險超過了通貨膨脹的風險。因此,他們開始通過上調銀行貸款額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降低銀行貸款利率等措施放鬆貨幣供應。不過,這可能未必有效。

如果房價下跌的預期保持不變,則放鬆住房貸款條件也未必能讓中國避免房地產市場出現大幅調整。如果出口增長進一步走軟(現在看來有此可能),則主導出口領域的民營公司不大可能為擴大產能而增加貸款。

相反,中國應該有選擇地擴大在基礎建設上的投入,加倍努力刺激個人消費。近年來,中國已在基礎設施上投入大量資金,但有些領域被奇怪地忽視了。雖然道路交通網絡急速擴大,但鐵路網的擴張速度很小,導致煤炭和其他商品的運輸能力出現嚴重短缺。

中國建設了多個發電廠,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了電力過剩。但在建立全國性電網、以便更有效利用電能方面的投資卻滯後了。有選擇地擴大基礎投資將帶來更好的投資回報,並抵消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下降的影響。

個人消費的加速擴張對阻止中國經濟增長率落到8%以下能夠發揮最大的潛力。家庭消費支出在過去10年裏增長較慢,現在僅佔總產出值的三分之一略高,是全球所有國家中最低的。

為了扭轉這種趨勢,實現再平衡,政府需要在三個領域加大政策力度。在財政方面,政府需要更快地重建社會保障網絡。由於上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大規模改制或者倒閉,社會保障體系受到很大破壞。而國有企業過去一直是城鎮工人社會服務和退休金的主要提供者。這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能享受充分的醫療、失業和人身傷害保險。退休金體制依然薄弱。因此,家庭預防性存款需求從90年代起開始上升,削弱了消費支出。

還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金融改革。鑑於目前這種原始的金融體制,大多數家庭都將余錢存在銀行中。但官方名義存款利率水平大大低於通貨膨脹率。這使得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低於政府部門採取市場化利率時所能得到的水平。

最後,為了實現再平衡,有關部門必須允許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中國的貿易順差今年有望連續第二年超過3,0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政府對外匯市場的大規模干預使人民幣自2005年年中首次引入匯率靈活性以來的升值幅度被限制在20%左右,也使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1.8萬億美元。鑑於中國貿易順差自2005 年以來增長了一倍,溫家寶總理也表示希望降低中國過高的貿易順差,這個增幅是不夠的。

如果不採取這些更加有力的政策,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就有可能大大低於政府所期望的速度,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對創造就業和維護社會穩定都是必要的。全球經濟也有可能會失去中國對增長的巨大貢獻。合理的政策不僅對中國有利,也對世界其他地區有利。

(編者按:Nicholas R. Lardy為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為《中國崛起:挑戰與機會》(China's Ris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的作者之一。)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1006/10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