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不為人知的1975年中原大水災

1975年夏秋,我離開「插隊」的河南許昌農村,在部隊當兵還不到一年。這時,傳來河南許昌、駐馬店、南陽一些地方發生特大洪水災害的消息,我們部隊中這幾個地方的河南兵很多,他們更是心憂不已。為了穩定情緒,部隊專門派幹部和幾位家中被淹的老兵回去看望。他們回來,詳細述說了災區情況,除了到處見到浮屍之外,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說見到鐵軌被擰成麻花一樣。我這才第一次知道,洪水竟有這樣巨大的力量。

但是,這次巨大的水災卻長期沒有公開報道,一片汪洋「曾不見」,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中原大地曾經淪為澤國。直到2002年底,當時自始至終深入水災現場採訪調查的新華社「內參」記者張廣友,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和中央檔案館編輯的《中共黨史資料》第84輯發表了《1975年淮河大水災親歷記》,才將近30年前的特大水災首次公開。

1975年8月5日至8日,地處淮河上游伏牛山和桐柏山區的河南省駐馬店、許昌、南陽地區連降特大暴雨,山洪暴發,56座大中小型水庫幾乎同時垮垻,其中大型兩座、中型兩座,幾十億立方洪水洶湧而下,淹沒了豫中平原20多個縣,千里平原一片汪洋。8月 11日,張廣友隨中央慰問團乘專機來到災區。他們從災區上空掠過,看到了白茫茫一片,猶如汪洋大海,一眼望不到邊。為了讓大家看清災情,飛機低空飛行,災區的許多縣城都已泡在水中,高大的煙囪只有半截露在水面上。飛機在災區從南到北飛行了30多分鐘,直線距離從地圖上看沒有千里也有好幾百里。洪水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請看飛機着陸後,他們了解到的遂平縣的情況:鐵路路基、橋樑都被沖毀,旅客列車也被沖翻,工廠機器被沖走,縣化肥廠四噸半重的鍋爐被衝到遠處的湖中,解放軍炮二師靶場上的大炮竟被沖得無影無蹤!

由於水庫垮垻在凌晨突然發生,人們沒有提防,來不及逃生。究竟死了多少人,一直沒有準確統計。8月12 日遂平縣委書記匯報時說,全縣死亡16萬多人,但河南省委8月20日初步統計全省死亡為8.6萬人,連同外地在災區死亡人數不超過10萬人,張廣友據此數據上報。但災後不到一個月,他重訪災區,作了一些抽樣調查,認為應是3萬多人,因為一些被洪水沖走的人後來得救返鄉。不過,他發現,有些地方瞞報死亡人數,因為救災口糧和物資是按存活人數的人頭髮放,為了多得口糧和救災物資,只能少報死人。由於災區領導怕核實死亡人數會勾起群眾思念親人的情緒,所以沒有逐個核實。死難者的準確數字,直到現在其實仍不清楚。

為了解救河南被洪水圍困的災民,只能破圩分洪,安徽沿淮地區農民無雨遭災,做出了巨大犧牲。不過,安徽霍邱縣西邊的城西湖卻十分特殊,沒有分洪蓄水。原來,1951年治淮時城西湖就是最大的蓄洪區,但1966年,林彪批准南京軍區在此圍墾造田,並於5月6 日上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第二天,即5月7日,毛澤東作出了重要批示,高度肯定此事,即著名的「五七指示」。前來指揮破堤泄洪的安徽省有關領導表示:城西湖現在是部隊的,由中央軍委管,而且是「五七指示」的發源地,我們無權決定。「大家都覺得城西湖不應例外,但這樣的意見沒有人敢提。於是城西湖這個淮河邊上最大的蓄洪區沒有破圩,沒有蓄水,被保留下來。」直到1986年4月,一位新華社記者來此採訪,冒極大風險寫「內參」報道城西湖的危害和農民要求退田還湖的迫切心情,此時已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看到了這篇「內參」,在4月14日作出批示,最後表示「特為民請命!」4 月18日,鄧小平做了「圍墾部隊應儘快限期撤出」的明確批示,至此,城西湖才退耕還湖,並且受到廣大農民歡迎。

災情過去不久,有關部門就組織專家學者到災區水庫做專題調查,寫出了《關於森林、樹木對蓄水保土抗洪救災作用的調查報告》,認為水庫垮垻與上游森林植被率低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庫淤積有很大關係。1975年11月,張廣友收到這份很重要、很有說服力的調查報告,立即轉送有關領導,但卻「石沉大海」,未見任何批示。後來他了解到,此時「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剛剛發動,有關領導明確表示「顧不上了」。

在這幾篇文章中,張廣友都提到,水災發生時,新華社當即準備發消息,並進行連續公開報道,但經請示,當時的中央領導決定不准公開報道。當他與中央慰問團來到災區後,還幾次被告知:「中央領導已經決定這次水災不僅不作公開報道,不發消息,特別是災情不僅不作公開報道,而且還要保密。」在「內參」中也要「宣傳抗洪搶救中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如舍小家顧大家,一方遇災、八方支援的共產主義風格等……」有關領導後來解釋說:「不叫公開報道是怕產生副作用,影響穩定。」

(據《經濟觀察報》雷頤/文)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經濟觀察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718/95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