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餘震仍在繼續 豈可輕言「勝利」

作者:

   《唐家山堰塞湖搶險取得決定性勝利》,「取得了抗震救災鬥爭的重大階段性勝利」---這樣的報導標題和字樣合適嗎?

   據人民網消息:「6月10日,威脅上百萬人安全的四川唐家山堰塞湖終於順利泄洪。17時,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高程下降到720米至721米之間,這標誌着唐家山堰塞湖搶險取得決定性勝利,唐家山堰塞湖險情基本解除。雖然大水淹沒了部分地勢較低的村莊、道路,但並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
    
    誠然,「唐家山堰塞湖險情基本解除」是值得慶幸的。尤其是「並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實現了溫家寶提出的「再不能對老百姓的生命造成傷害」的要求。
    
    不過,從香港無線電視新聞所見,泄洪過程中有的房子被沖塌了,戶主期望政府協助重建,否則他們自身確實無力應付。粵語中,普通民眾最怕「死人 lum(塌)屋」。人命得保自屬阿彌陀佛,住房沒了也是莫大的災難。所以,對痛失家園的地震倖存者而言,什麼「決定性勝利」之類的詞語理應慎用。
    
    更何況當天汶川發生了5.0級餘震,包括唐家山在內的幾萬平方公里仍屬極不穩定的地區,眾多堰塞湖隱患猶存,恐怕不能用「險情基本解除」來概括。倘若誤導居民,難免會出現意料不到的新災害。
    
    不言而喻,劫後餘生的災民心理承受能力薄弱,故此時此刻,既不宜公佈毫無根據的負面消息,使之惶惶不可終日;也不可脫離實際宣揚過分樂觀的信息,令其產生虛假的安全感。
    
    其實,對於抗震救災的「勝利」這種提法,早有論者認為不妥。死亡69000餘人,失蹤17000餘人,受傷者30餘萬眾,500多萬人無家可歸,物質損失高達數千億元,如此巨大的災難絕對是慘絕人寰,尤其近九萬人的生命是無法挽救的。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遭到極其慘重的失敗,有什麼資格使用「勝利」一詞?
    
    在這一點上,倘若有關的各級官員捫心自問,他們能在不幸喪生的數千學童的靈前,在因錯失黃金72小時而殞命的死者墳前,全無愧疚地輕飄飄地說出「勝利」二字嗎?
    
    令人失望的是,大概由於固有思維的局限,當局故態復萌,沿用毛時代政治思想工作的模式,在特大地震發生還不到一個月,川、陝、甘災區依然滿目瘡痍,災民家園盡毀僅可勉強餬口的困境下,不合時宜地大搞慶功祝捷性質的活動。
    
    據報導,6月11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首場英模報告會,「來自抗震救災第一線的英模人物」登台,講述其「英雄事跡和感人故事」。中央電視台和電台、人民網、新華往、央視國際等現場直播。16至26日,「根據中央精神組建」的此一報告團將分成6組,前往全國30個省市巡迴報告,以「掀起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和抗震精神的熱潮」雲。
    
    報導稱,「在這場規模空前的抗震救災鬥爭中,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模範人物和群體,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
    
    可是,雖然筆者自5月12日下午電視報導地震消息以來,一直關注災區的各種信息,但除溫家寶、胡錦濤這兩位領導人指揮救災的活動,以及最近失事的直升機組外,對其餘「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群體」一無所知,真是太失敬了。
    
    因此,他們如何「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可能確實需要廣為宣傳。至於此舉效果如何,能否「掀起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和抗震精神的熱潮」,實難預料。
    
    不過,這件事也證明,余秋雨對災民請願的指責站不住腳。當局忙於解決堰塞湖等關係幾十萬、幾百萬人生命安全的問題之餘,人手有的是。試想,安排英模報告團分赴30個省市,總得一批工作人員吧。可見,徹查校舍豆腐渣工程一事,並非由於人手不足而押後,只是由於它與「掀起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和抗震精神的熱潮」,很難扯在一起,故只好置諸腦後了。
    
    孫中山先生有名言勉勵國人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仿此,對於抗震救災,現時應該說:餘震仍在繼續,豈可輕言「勝利」?
    
    即使若干年後,重建工作完成,也不宜高調慶祝。屆時,最好在死難學童紀念碑前舉行追思會,由他們倖存的同學平實地報告自己的生活學習,告慰其在天之靈。
    
    (08-6-11)

責任編輯: 於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613/90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