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設卡 防熱錢突然撤離

外管局細化進出口外匯管制 防熱錢突然撤離
 
中國外匯管理局最近正對中外資銀行的中長期、短期外債進行新一年度的削減,並對進出口貿易的外匯管制條款進行更嚴格的細化,銀行業人士認為,這是為了適應從緊宏調的需要,也防止在人民幣升值、股市低迷等背景下,熱錢大幅跨境流動和突然撤離。
 
《上海證券報》報道,市場普遍認為,通過虛報進出口價格,進出口貿易成為熱錢進出的最常用方式。外管局9日曾下發調整金融機構短期外債的通知中,對於進出口貿易的外匯管制條款更為嚴格和細化。

  年度外債指標大幅削減

  銀行資深從業人士說,國家意識到控制信貸規模不僅要控制人民幣貸款,還要控制外幣貸款。而對於外幣貸款,顯然不能採用存款準備金率、加息等通常手段來調控,而只能通過調整外債的形式來進行。

  2008年度中外資金融機構短期外債餘額指標普遍出現了下調。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2008年短期外債總指標為801604萬美元,而外國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以及短期外債指標實行集中管理的外資行分行的總指標為1272092萬美元。相比去年,一般而言今年中資行削減幅度為5%,而外資行削減幅度則為10%-15%。

  年度指標最高的中資金融機構前四名為中行、工行、農行、以及進出口銀行,其中中國銀行年度指標為17.7億美元排名第一。包括外資法人銀行在內的外資金融機構中年度指標前四名為滙豐(中國)、三菱東京日聯(中國)、東亞(中國)、以及花旗(中國),其中滙豐(中國)年度指標接近20億美元排名第一,而未轉制的外資行分行的額度則較低。

  而國家發改委核定的各家中外資金融機構的中長期外債指標業已分別下發。一位外資銀行人士透露,該行在短期外債指標下調的同時,中長期外債指標出現小幅上升。「較去年上升了數千萬美元,但是這個數字(中長期外債指標上調)對業務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進出口企業外匯管制更嚴格

  另悉,國家外管局也對金融機構為進出口貿易提供金融服務設置了更為嚴格的外匯管制條款。比如,「金融機構為進口企業對外開具遠期信用證和辦理海外代付業務,應嚴格審核申請人貿易背景的真實性。90天(含)以下海外代付到期後,若發生由金融機構墊付的,必須購匯對外支付。」

  還包括「除期限在90天(含)以下已承兌未付款遠期信用證和海外代付,以及在同一法人銀行50萬美元(含)以下非居民個人存款外,金融機構其它各種形式的對外負債均應納入短期外債指標控制範圍。」《通知》中特別指出,轉制後的外資法人銀行,可以申請承繼原短期外債管理行或境內所有分行的短期外債指標。此外,各地區在每季度結束15個工作日內都要向國家外管局回報轄區內所有金融機構短期外債指標的執行情況。

  然而,為鼓勵境內進出口企業業務發展,國家外管局也表示,對於主要用於貿易項下對外開立90天(不含)以上遠期信用證業務的銀行,允許其提出增加指標的申請。

  防止熱錢突然撤離

  目前對於熱錢流入的具體規模的測算方法尚未達成共識、對於如何遏制熱錢流入中國也未形成系統操作手段。有銀行人士表示,外管局調減金融機構短期外債餘額指標,對外匯業務量大的地區的銀行、機構、個人結售匯、以及結匯資金使用等進行非現場檢查等都是出於控制熱錢流入的目的。

  上述銀行資深從業人士特別指出,國家控制中長期、短期外債可能出於對熱錢跨境流動的擔憂。「對外債、資本項目進行管制,國家的初衷就是為了防止熱錢大幅流入、流出,對經濟產生危害,尤其是擔心出現亞洲金融危機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因外資大幅撤離而接連暴發金融危機的局面。現在人民幣不斷升值、內地股市不景氣,國家更是會擔心熱錢突然撤離、對經濟產生巨大危害。」該人士說。

  熱錢一般指為追逐更高利率、套取匯率升值收益和資產溢價等而流入一國的套利資金。有分析人士指出,2007年下半年流入中國內地的熱錢規模迅速增加,其中既包括追求人民幣升值收益,也包括獲取滬深股市以及房地產市場的高溢價,還包括套取人民幣利率與美元利率之間的息差。這些熱錢一般通過進出口貿易、地下錢莊、以及外資購房、假外資機構等方式流入。

  有金融行業人士表示,進出口貿易中高報價進口、低報價出口是最為普遍的方式,一般在外向型經濟發達的地區較多,「企業本身對外進出口較多,賬面上操作起來也容易。此外,如果銀行幫助大額款項轉化為多筆賬面、化整為零,也不會出現因金額巨大而需要被監管的情況」。

**************************************

國際遊資蜂擁來華抄底 中國宏調難上加難

人民幣加速升值、次貸危機及A股市場將見底的預期,使中國市場成為國際遊資眼中最安全的投資天堂。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又有1000多億美元外匯通過各種渠道蜂擁而至。專家擔心,熱錢可能成為加重中國流動性過剩和通脹的新因素,官方調控將更加艱難。

《中國證券報》報道,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繼續快速增長39.9%,規模增加1539億美元。其中,貿易順差增加414億美元,同比下降10.6%;外商直接投資增加274億美元,同比增長61.3%;「其他外匯流入」(含熱錢)增加851億美元,同比增加16%。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指出,今年以來的單月熱錢流入量大概是去年的3倍。

  數據反映出外匯流入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新增外匯儲備的重心已從貿易順差轉移到「其他外匯流入」。2月份「其他外匯流入」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達73%,是有史以來的最高值。

 

  其次,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資大增,但疑點重重。第一個疑點是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資增速創近年來新高,尤其是1月外商直接投資112億美元,同比猛增逾1倍。但同期中國境內由於減少外商直接優惠、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勞動力和環保成本上升等因素,對外商吸引力減弱,部分沿海城市有外資撤出。這「一進」、「一出」值得深究。

第一季對華投資前十位國家/地區

國名或地區名

金額/億美元

香港

119.81

英屬維京群島

50.40

新加坡

12.37

日本

10.71

韓國

10.57

美國

10.06

開曼群島

9.52

薩摩亞

7.68

台灣

5.10

毛里裘斯

4.72

                          來源:中國商務部  製作:星島環球網

  第二個疑點是在對華投資前十大國家和地區中,中國香港繼續列首位,但比重猛增至44%,比去年提高約10個百分點。這些外匯資金究竟是來進行實體投資,或者是經由香港進入內地從事投機活動,還是香港資金博取人民幣與港元的息差(目前超過2.5個百分點)與匯差,也值得深入分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外匯貸款同比大增57%,規模增加488億美元,同比多增462億美元。而去年全年的增加額不過511億美元。外匯貸款飆升,相關進口貿易和投資生產卻沒有同幅度增加,這種現象應引起警惕。

  專家認為,除了人民幣貸款「緊縮」的推動因素,為數不少的企業可能正把外匯貸款開拓成一條新的熱錢流入渠道。他們大量借外匯貸款,然後千方百計結匯成人民幣進入金融市場,或直接套利,造成熱錢增加。

  另有跡象顯示,海外勞務收入或其他海外經營、投資收入正大量匯回境內。香港居民持有人民幣意願強烈,他們大量到當地或深圳的銀行兌換並開立人民幣賬戶。今年以來銀行此類結匯需求增長十分迅速,從而加速了外匯流入。

  目前,境內市場對熱錢的吸引力有增無減。一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升值4%,加上中美利差,熱錢進入中國的年化收益率可達12%-17%。專家指出,這已不是「蠅頭小利」。在很多人看來,人民幣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標的之一」。

  在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下,國際市場遊資、美元貶值催生的大量「石油美元」,都在尋找發達市場以外的投資「安全港」。由於黃金、大宗商品已接近或超過歷史高點,中國等新興市場成為熱錢投資的首選地。

  A股市場大幅調整後蘊含的投資前景,更是令熱錢垂涎。A股今年以來跌幅近40%,幾乎是國際市場平均跌幅的2倍。但相比之下,中國仍是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最好的經濟體之一。國際投資大師羅傑斯直言不諱:要買入更多A股。近期QFII也競相湧向A股,「去中國抄底」成為他們共同的目標。

  熱錢進入中國後去向各異,包括樓市、股市、基金、期貨市場或者是進行私募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等。但無論去哪裏,熱錢大量湧入帶來的風險不言而喻。一些專家尤其擔心,短期內熱錢加速流入會嚴重威脅一年來的宏觀調控成果。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418/83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