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我看李政道與楊振寧的決裂 楊極其無恥

一、緣起

  在最近的央視面對面節目中,楊振寧又談到了他與李政道的分裂,具體內容是這樣的:

    「楊振寧和李政道分手原因是迷霧

    在楊振寧的生命中,李政道是一個舉足輕重不可迴避的人物,從1946年開始,兩個人的合作長達16年之久,並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同獲諾貝爾獎,被後世學者銘記,他倆的合作關係在近代物理科學歷史上,相當罕見。然而,從1962年以後,兩個人的關係徹底決裂,成為國際科學界以及中國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記者:歐本海默(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他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楊振寧跟李政道並肩走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草坪上,但是1962年之後,我們看不到這樣的情形。

    楊振寧:這是一個悲劇,這個悲劇的根源非常複雜,不是一句話、兩句話所能夠解釋的,更不是我今天應該在攝影機的面前所討論的,我想這個問題我們兩個人身後一定會有人研究的,我想研究以後,大家中國人、外國人會得到一個結論的。

    記者:我們中國有句老話「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相信所有中國人都希望看到你們倆和好。

    楊振寧:對,這也是我現在決定,我公開地在生前不再在這方面討論這個問題的道理,是因為大家很顯然、很自然地都希望我們和好,可是我們沒法再和好,所以在這情形,最好的就是不再討論。

    記者:是合作出現問題?但是楊先生的經歷不是這樣。

    楊振寧:你知道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非常複雜的,這個裏頭有戲劇性的、有做人方面的差異,有性格方面的差異,不是這麼簡單的,我想我現在的決定是對的,這個事情我不要再公開討論。

  (話外音)雖然眾說紛紜,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分手原因始終是迷霧一團。然而值得回味的是,兩個人在各自的物理學研究中都有多次與他人合作的經歷。除了與李政道合作的「宇稱不守恆理論」之外,楊振寧三大成就中的另外兩項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和楊-巴克斯特方程,也都是與人分享,但卻沒有重蹈楊李之爭的覆轍。」


  實際上,楊振寧曾經藉口1962年5月《紐約客》雜誌上發表的伯恩斯坦的文章《宇稱問題側記》、李政道1971年的文章《弱相互作用的歷史》和1979年富蘭克林的文章《宇稱不守恆的發現與未發現》,就1962年為什麼會與李政道分裂,在1982年的《論文選及注釋》裏把問題公之於眾,想把宇稱不守恆理論的功勞更多地攬到自己身上,詆毀李政道的為人和學術水平。

  結果李政道被迫在1986年打破沉默,發表了《破缺的宇稱》和《往事回憶》,批駁了楊振寧的謊言。此後,楊又不吭聲了,為什麼呢?

  我覺得,他知道,他認為很關鍵的證人,他和李政道共同的導師吳大猷,以及其他許許多多重要的了解內情的知情證人,都還沒有死,辯下去必然真理越辯越明,他自己的形象必然越辯越差,會徹底暴露他陰暗的一面。

  結果呢,他以為關鍵證人差不多死光了之後,楊振寧以為自己終於有機會發彪了,就借着出版《楊振寧傳》的機會,想藉此機會渾水摸魚,再一次發表了自吹自擂和貶低李政道的言論,以為這樣子可以抬高自己的形象。沒想到李政道通過與《科學時報》記者楊虛傑的問答,把楊振寧的種種謊言,徹底揭穿,楊振寧的各種說法,都被李政道批駁得體無完膚,而且證據確鑿,非常有說服力,即使對物理學外行的我也可以看出誰的話更為可信,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參見《李政道答《科學時報》記者楊虛傑問》,網址http://tdlee.ccast.ac.cn/tdcv.html)。

  楊振寧兩次主動出擊,都沒撈到什麼好處,反而被李政道揭穿了老底,又只好閉嘴了。要是真理真的在楊振寧這邊,我才不信楊振寧會閉嘴!他現在閉嘴是因為再跟李政道辯下去,只會讓人發現他貪婪無恥的真面目,在國人面前下不了台!

  二、 楊振寧繼續誤導公眾

  可是,楊振寧還是想誤導公眾。他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到跟李政道決裂的原因:「你知道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非常複雜的,這個裏頭有戲劇性的、有做人方面的差異,有性格方面的差異,不是這麼簡單的,我想我現在的決定是對的,這個事情我不要再公開討論。」似乎顯得自己多麼的高尚,多麼的寬宏大量,還含沙射影說李政道的做人和性格有問題,這也難怪後來記者加旁白時說什麼楊跟其他人合作就沒不愉快的話。

  記者不懂。楊振寧跟李政道都是中國人,而且他一直以長兄自居,所以他敢跟李政道提出來自己名字放前面的問題。而楊與其他的合作者,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可能確實論文基本上都是楊振寧做的貢獻占絕大多數,他們是後來加入的;另一個可能是他們當時只是一個無名小輩,跟已經成名的楊振寧的地位不是一個檔次的,沒有太多討價還價的餘地,能跟楊振寧合作,從而混上個終身教職,可能已經要非常感謝楊振寧了,當然不會鬧矛盾。你們可以看看,楊振寧與其他人合作的成果,「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和「楊-巴克斯特方程」,都是楊振寧的名字在前,說明發表論文時,論文的作者並沒有按照作者的姓的第一個字母排序!!而方舟子也提到,為什麼「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 沒有獲得諾獎,可能是由於米爾斯的水平不夠,跟楊振寧不是一個等級,成就也不高,不配獲諾獎。

  在訪談中,楊振寧提到,米爾斯在北大的一個會議回答別人的提問時,稱「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主要的東西都是楊振寧的,楊振寧說他是不必要的謙虛,不像有些人,只有30%的貢獻,他要說成有70%的貢獻(這當然是說李政道)。還說這篇文章比米爾斯所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全部文章加起來還要重要,所以應該所有的榮譽都應該給他,但是沒有給,所以物理學界對米爾斯的評價是不公正的。

  其實,楊振寧的話完全是自相矛盾的。看名字就知道,米爾斯的名字會放在楊振寧的後面,沒有按照正常的按作者姓的第一個字母排列作者的順序,這就意味着,米爾斯的貢獻不足三分之一,主要的貢獻都是楊振寧的,當然無法獲得太多的榮譽,這是顯而易見的。米爾斯在回答別人的提問時,說那篇文章主要都是楊振寧的貢獻,楊振寧居然說這是米爾斯不必要的謙虛,不會像李政道那樣,明明只有30%的貢獻,非要說成是70%。可是,一個顯然的事實是,既然楊振寧的署名在米爾斯前,沒有按照字母排序,如果米爾斯真的是謙虛,那麼只能說明楊振寧在發表這篇文章的時候,又做了不道德的事,就是硬要把自己的名字不按字母序排列,搶了米爾斯的學術功勞,從而降低了米爾斯的學術地位。如果是這樣,米爾斯為什麼沒得諾獎,恰恰是他害的!

  米爾斯相比楊振寧,可能確實不是一個檔次的,跟李政道也不是一個檔次的,在那篇最重要的文獻中的貢獻是很次要的,主要的貢獻都是楊振寧的,當然他沒有資格跟楊振寧來爭按字母序發表論文了。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更加能夠證明楊振寧這個人非常無恥了。

  但是,與米爾斯不同,李政道是個真正的天才,他跟楊振寧是一個等級的,在合作時,很多重要的發現都是他先想到的,所以他不願意讓楊振寧違背字母序,讓別人誤以為文章基本上都是楊振寧的貢獻,這是天經地義的。楊振寧沒有資格以自己年歲大點,就要求自己的名字排前面,而楊振寧由於愛慕虛榮,特喜歡把自己名字排前面,當然會鬧矛盾。要是我是李政道,我也會跟楊振寧這種人斷交,永不來往,拒絕和好。

  為什麼說李政道是真正的天才?

  1946 年,20歲的李政道到美國留學,當時他只有大二的學歷(在浙大和西南聯大各讀了一年),但經過嚴格的考試,竟然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錄取。3年後便以「有特殊見解和成就」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辨,被譽為「神童博士」,其時年僅23歲。1956年30歲時便升任哥倫比亞大學正教授,從副教授到正教授,只用了1年的時間。

  李政道30歲就升任哥倫比亞大學正教授,「當時是在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在全校各系裏,被聘為正教授時最年輕的人。」

  1957年,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年僅31歲,是諾貝爾獎有史以來第二年輕的獲獎者。

  這些,足以說明李政道是真正的天才。

  相比之下,楊振寧去芝加哥大學前,已經在西南聯大讀完了研究生,由於仰慕費米教授,去了芝加哥大學,但是卻被費米拒收門下,被費米推薦給其他教授,結果被幾個教授拒來拒去,最後一個老師沒辦法才收下他做博士生。沒想到到後來他竟然敢吹自己的水平比費米還高。所以即使宇稱可能不守恆是李政道首先想到的,他也敢吹宇稱不守恆是自己首先想到的,也就很自然了,他就是這種人,就是喜歡自吹自擂。

  三、楊振寧和李政道各為中國作了什麼貢獻?

  在面對面的節目中,要是楊振寧真的有什麼數得出來的對中國的貢獻,早就吹出來了。

  結果記者怎麼找也找不到楊振寧對中國的貢獻,能吹的只是他是第一個回國的,說明他多麼愛國。這種謊言我後面會有證據來反駁,根本不是由於他多麼的愛國,而是由於很多私人的原因,是來拯救家人於水火之中,同時接受國人的讚揚的。即使他第一個回國真的僅僅是由於愛國心切,僅僅第一個回國這樣的「愛國」行動,也談不上對祖國的發展有多大的貢獻。

  於是楊振寧自己也總結說,想來想去,自己對於中國的貢獻,頂多也就是自己和李政道是華人第一次得諾貝爾獎,從而改變了中國人認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大家看看,這就是楊振寧對他很「愛」的祖國的最大貢獻!

  而這個貢獻,李政道也一樣有,因為李政道也是一起獲諾貝爾獎的。但是對於李政道來說,這種東西簡直不值一提,不僅是因為這種東西根本不算什麼切實的貢獻,還因為他可以一清二楚講得出來的對祖國的貢獻,多得是,不像楊振寧,沒有什麼可吹的,吹來吹去,對祖國的貢獻都是虛的,從祖國這裏得到的好處,卻都是實實在在的。

  下文摘自《中國人一定要知道的真相:楊振寧和鄧稼先》:

  「楊在得獎後首先訪問了台灣,李同情紅色中國,兩人漸行漸遠。此後中美解凍楊回國見到老同學鄧稼先竟然鼓動他到美國,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那時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鄧稼先說過,我不會在楊面前透露在幹什麼,因為楊何等聰明,只要我一說,他就可以推斷中國原子彈研究進展程度),周總理熱情的請楊回來為祖國效力,竟被他以國內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絕。而李、丁肇中訪問大陸後積極為國內引進先進設備,親自安排人才培訓,造出了正負電子對撞機(受到楊的反對好像認為太浪費錢)、加速器、阿爾法磁譜儀等世界領先科技,李還積極幫助建立兩岸骨髓庫(註:此為原作者誤把另一個同名的李政道誤以為物理學家李政道);即使李遠哲這個現在認為是親獨分子,78年到大陸訪問安排他參觀景點,他卻說時間緊張先看科研單位,80年代不辭辛苦為大連物理化學所引進了當時國內還沒有的部分先進的分析儀器。

……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國,從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和科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了在中國發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後來成為建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北京譜儀和進行高能物理實驗的骨幹;1982年當我國高能物理事業舉棋不定的關鍵時刻,他幫助我國選擇了一個既先進又符合國情 的BEPC方案,並成為當今世界上在c -τ物理研究能區唯一的高亮度電子對撞機,並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結果。」

  其實,李政道對中國的貢獻,遠遠不止上面列舉的這些。

  李政道建議設立博士後流動站,影響至今。

  在李政道的建議下設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經是目前中國最重要的科研基金。

  李政道在見毛主席的時候,建議在中國科技大學設立少年班,從而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李政道設立的CUSPEA計劃,讓無數大陸的青年學子,有機會到美國一流大學深造,可以說,中國科技大學今天為什麼那麼容易申請出國留學,基本上可以說李政道博士做了最大貢獻。中國科大的學生,在李政道博士的計劃中,佔了最大的比例,都是進入到美國名校,為中國科大出國留學打下了無比堅實的基礎。沒有李政道的計劃,情形可能會差很多。清華北大等高校的學生在出國方面,也受益於李政道的計劃良多。

  以下是新聞報道的描述:

    「20年前,當我國面臨人才斷檔的嚴重危機時,李政道教授創議了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即CUSPEA計劃,由中美雙方聯合通過專門的招生途徑,每年從北大、中科院、中科大等院校中選送百名應屆大學畢業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第一次較大規模向國外派遣留學生,為我國後來的大規模國際人才交流和科學文化交流起到了開拓性作用。至今,美國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76所優秀大學接收了我國近千名中美聯合培養物理研究生。這些學生目前活躍在國內大學、科研機構、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機關等各行各業,成為各領域的專家。」

  而李政道,為了幫這些人聯繫學校,寫推薦信,耗費了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我記得有一個報道提到,這至少佔了他很多年的時間每年的三分之一。實際上,我想可能還不止,因為想想可知,為了聯繫這麼多人去美國名校,憑他個人之力,一定常年累月都要思考相關的問題,或是有學校或學生因各種事情找上他。而作為計劃的發起人,不可能不管。

  此外,李政道還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在浙大捐資設立了浙江近代物理研究中心,在北大設立了北大現代物理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這兩個中心都已經發展成為國內重要的物理學研究中心。

  可能有人會說,從學術成就上來說,楊振寧的學術成就很大,可能比李政道的成就還要大,這個我不是學物理的,我無從判斷。但是大家想想看,李政道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後,耗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在幫助祖國發展上,這種精力和心思的分散,必然影響他專心於科學研究。誰也不知道,如果李政道也跟楊振寧一樣,置國家的發展於不顧,是不是會作出別的重要的貢獻。但是,即使這樣,他的科學成就,已經足以名垂青史,而他為中國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將永遠為人民銘記。

  而楊振寧呢,一直都在一門心思忙乎自己的事情。到了老了,在美國發完光發完熱了,好處撈足了,國內待遇變好了,於是80歲了在美國辦個退休手續,回國養老來了,享盡國內外所有的好處,兩邊的好處都撈足了。

  楊振寧以為他和翁帆結婚,大家很反感,僅僅是由於年齡差距太大。其實這僅僅是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這件事情僅僅是讓別人開始公開表達對他的反感的導火索。

  楊振寧的貪婪,幾乎表現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在和翁帆結婚這件事情上,也體現了他的一種貪婪,這種貪婪跟他對名利的貪婪,是一樣的,是一以貫之的。

  只要能得的到的,楊振寧都想得到,都有一種貪婪的佔有欲。無論是美國的優裕的生活、國內對老人的尊敬和愛戴、國內大學現在的良好生活條件、國內人對著名科學家的盲目崇拜,還是對於美色,從底子裏,他都是很貪的,而且他確實命好,一輩子各種好處他都貪全了。

  楊振寧不僅貪婪,而且是極度自私自利,這麼說也許跟貪婪有點重複,但是還是有點不一樣的。

  無論什麼事,楊振寧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國家需要他的時候,他不來,也不願意投入精力為祖國做事。國家已經繁榮發展之後,不怎麼需要他了,他也沒有多少東西可以貢獻給祖國的時候,他回來了。這不是極端的自私自利,那什麼樣的人才算極端的自私自利?

四、國家虧待了我們的兩彈元勛及其家人!

  大家可以看一下山東電視台的「數風流人物」中拍的兩彈元勛的系列片子。

  1972 年(註:似乎應為1971年,原文可能有誤),由於楊振寧要來看望鄧稼先,中國科學院才特地給他安排了一套房子。作為兩彈元勛,房子問題卻是由於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的來訪才得到解決,而且此後再也沒有改善。我們的國家就是這樣對待我們的兩彈元勛的?!

  外來的和尚就是更尊貴,根本沒為國家做什麼貢獻的人在80多歲了回國養老還分給一棟兩層樓的帶電梯的別墅,為祖國作了巨大貢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的兩彈元勛的妻子,至今還住在由於楊振寧的來訪才分到的一套危房裏!

  我們的國家就是這樣分別對待為國家作了貢獻和沒做貢獻的人,叫人如何不寒心呢?!

曾經有位年輕的導演,在拍一部反映兩彈元勛鄧稼先事跡的影片時,要一幢別墅,兩隊警衛。許鹿希說:「鄧稼先不是那樣的,這才是鄧稼先生前住的房子,我此生就住在這裏了。」

    北京花園路一號的一棟4層小樓是50年代為蘇聯專家建造的。197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楊振寧回國訪問,提出要見他的老朋友鄧稼先。為此,中科院特意把這套住房調給了鄧稼先。

    從那時到現在,許鹿希一直住在這所老房子裏,這座經歷了近半個世紀風雨的樓房已接近危房,固定用的鋼筋縱橫交錯貫穿了每一個房間。而房間的擺設仍然定格在鄧稼先去世時的狀態,區別只是在每一件物品上我們都能看到許鹿希用紙條寫下的注釋。

    屋內僅有的幾件家俱,櫥子、沙發、茶几還是當年楊振寧來之前特意打制的,茶几下珍藏着當年鄧稼先與楊振寧見面時各自用的茶杯。

    許鹿希穿着印有淡雅碎花的的確涼上衣,淺灰色的確涼褲子在這間屋子裏接受了我們的採訪,炎熱的夏天家裏唯一能夠帶來一點涼意的是一台小風扇。

    在當年的環境中聽許鹿希談起鄧稼先,我們感覺到她還生活在1986年以前的時空當中,在她的世界裏鄧稼先並沒有離開。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德珩問中科院院長嚴濟慈:「是誰為中國造出的原子彈?」嚴濟慈聽後哈哈大笑:「去問你的女婿吧」。

    許德衍的這位女婿就是鄧稼先,1950年,鄧稼先獲得美國博士後第九天回國,分到中科院原子能所任副研究員。1958年他從錢三強那裏接受了研製核武器的任務後,便就開始了長達28年的隱姓埋名的工作。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在人們爭相湧向街頭揮舞着號外歡呼雀躍時,鄧稼先卻接過領導早已為他買好的飛機票,來到病危的母親身邊。

    鄧稼先付出了太多太多,在接手兩彈一星工作那一天,便意味着要犧牲、要放棄。我們早已了解沙漠試驗基地的環境惡劣,也了解科學家們鮮有常人所有的天倫之樂,但這次第一次了解到作為負責原子彈的領導還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一位工作在鄧稼先身邊的科學家故告訴我們,每次核試驗實驗前,等着那一聲巨響,重壓在心頭上的壓力是難以承受的。許鹿希說,鄧稼先曾告訴他,每次簽完字,他的腦袋就別在褲腰帶上了。中國一共進行了33次核試驗,鄧稼先參與了15次。

    1971年,楊振寧第一次回國探親,見到了老同學鄧稼先,他在美國的報紙上看到在中國研製原子彈的人員名單中有鄧稼先的名字。在他離開北京轉道上海回美國的時候,他問鄧稼先,中國的原子彈有沒有外國人參與幫助。在當時原子彈研究的一切情況對外絕對保密的情況下,鄧稼先專門為此請示了周總理。當天深夜,總理辦公室的傳達指示:如實地告訴楊振寧中國的原子彈沒有一個外國人參與,完全是靠中國人自己完成的。這個消息讓鄧稼先激動萬分,連夜寫信,第二天一早信使就帶着這封信飛到上海。此時,楊振寧正在參加上海為其舉行的送別宴會,當看到這封信時,他的眼裏頓時涌滿了淚水,在周圍人們疑惑的注視下,轉身離開座位,走向洗手間。事後楊振寧回憶到:「此封短短的信給了我極大的震盪,一時熱淚滿眶,不得不去洗手間整容。事後我追想為什麼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盪,為了民族自豪?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

  在許鹿希的講述中,我們了解了兩彈一星的研製凝結了太多如鄧稼先般的科學家的心血,其中的許多故事感人至深,令人泣下。然而,這些故事在幾十年的時間裏是不為人知的。

    1986年6月,中央軍委決定對鄧稼先解密,24日《解放軍報》《人民日報》都以兩彈元勛鄧稼先為題目,大版的介紹鄧稼先和中國原子彈氫彈的關係。一些知道些內情的人也紛紛打電話過來,說鄧稼先怎麼了,20多年來都隱姓埋名,現在突然在報上登出來,他還在世不在世?

    在拍攝和編輯這期節目時,我們懷着敬仰,內心始終迴蕩着一種神聖的情緒。鄧稼先對兩彈一星研製的貢獻,在他的影響下後來中國核武器的發展,他不顧核輻射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以及彌留之際對生活的熱愛……一切都讓我們不忍在結構片子時做捨棄。

    只有一張獎勵證書,讓我們無法處理。那是八十年代國家對鄧稼先參與原子彈氫彈研製的獎勵,共有獎金1000元。當時在場的人有誰說了一句,原子彈五百、氫彈五百。這是鄧稼先在世時領取的唯一一次的獎金。

    在我們離去時,許鹿希反覆強調,兩彈一星事業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大家可以去看看,2004年10月1日,國慶節期間,山東電視台播的紀念「兩彈一星元勛」的片子。在原子彈爆炸40周年的日子裏,真正為祖國發展作出無比巨大貢獻的兩彈元勛以及他們的配偶,絕大多數都還住在破舊不堪的舊房子裏,過着極其清貧的生活。其他沒有被評為兩彈元勛、貢獻沒有兩彈元勛那麼大的許許多多的工作人員,則更不用說了,生活狀況更是悲慘,更是沒有撈到多少好處。

  由於獲得了諾貝爾獎,一輩子享受榮華富貴,但是對祖國根本沒有作出什麼貢獻的楊振寧,回國養老卻當作國寶供奉,可以住在獨立的二層別墅里。

  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對待真正為她作出貢獻的兒女的態度?

  所以,也難怪楊振寧可以對全球和全國的觀眾說,他在每個關鍵的轉折點,都作出了(對他自己來說)最正確的決策,沒有誰能像他這樣幸運。

  是啊,誰叫你鄧稼先這樣的人那麼傻啊,急急忙忙回什麼國,總是做出錯誤的決定,最後把老命都陪上了!到頭來老婆不僅早早守寡,還一直只能住爛屋!住危房!!

  你看我楊振寧,82歲了,討個年輕小老婆,可以讓她一結婚就有別墅住,今天帶她去海南度蜜月,明天帶她去香港過春節,過段時間再帶她去美國和歐洲旅行,由於擁有美國國籍,持有美國護照,帶妻子「出國旅行」非常「方便」,這樣的生活多好!多麼滋潤!你鄧稼先這樣的不會做正確決策的傻冒,跟我楊振寧這樣總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的人相比,能比得了嗎?!

  五、楊振寧貪婪無恥

  可能由於楊振寧出身於名門,父親是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從小就在優越的環境下長大,加上從小就聰明好學,一直都是在各種誇獎聲中長大,結果導致他過於愛慕虛榮,好追逐個人名利。楊振寧的一生,可以說都是只知道為自己撈取種種好處,然後又不斷自吹自擂的一生:

  1、在與李政道合作的時候,違背基本常規,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排到李政道前面。這是違背常規的,因為大家要知道,在兩人合作的論文中,如果不按作者姓的字母順序排列,那麼第二作者的貢獻將會被別人認為低於三分之一,而不是貢獻均等,所以一般來說,都是按照作者姓的第一個字母來排序的。

  2、在諾貝爾獎領獎時,非要跟李政道爭先上台領獎。李政道既然最先提出宇稱不守恆的思想,而且按姓的字母序,李政道也應該先上台領獎,結果楊振寧以自己年長几歲之類的理由,先上台領獎,以作為以後向人吹噓的資本。

  3、自己在芝加哥讀博期間,被費米據收門下,等費米死了卻來吹噓自己比費米更懂場論,自己才是李政道的真正的老師,簡直是讓外人笑掉大牙。

  4、80年代、90年代初,國內還很窮的時候,他不回國,21世紀中國大學都變富了,待遇提高了,他也老得不行了,他才想起來自己很「愛國」,自己血液里「流的是中國人的血」,簡直天大的笑話!

  既然那麼愛國,早幹嘛去了?祖國窮的時候你幹嘛去了,要說從美國退休,60歲也就是1980年就可以退休了。可是那個時候中國還很窮,國內的大學老師個個窮的丁當響,他知道回來的生活遠沒有在美國好,他當然不回來了。非要等到國家富裕了,大學變得很有錢了,老師待遇也提高了,自己也80歲了,在美國如果退休的話,根本沒人搭理了,他才回國。結果回來還敢吹自己愛國所以回國,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5、楊振寧還以他是最早回國的華人科學家,1971年就回來了,以此吹噓自己多麼的愛國。你看,我在中美的大門剛打開一點點他就回來了,多麼有愛國情操!這也是天大的笑話!

  楊振寧為什麼比誰都急着回來?道理很簡單,他的老丈人、國民黨著名將領杜聿明,以及自己的老爸楊武之,都還在勞動改造,生活條件惡劣,他以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來訪華,可以向中央提到這些情況,從而大大改善自己老丈人和老爸的生存狀況。這是他急急忙忙回國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楊振寧一回國就向中央提到自己的老丈人和老爸還在勞改的問題,他們的生存狀況也確實因此得到根本改觀。但是他對外界吹噓呢,說是自己不顧風險回來,可見我楊振寧是多麼的愛國!愛個屁!

  從山東電視台的採訪可以看出,楊振寧因為得了諾貝爾獎,一回國,連見個以前的老同學都可以讓對方得到改善住房條件的待遇,可見楊振寧的回國對於改善自己岳父和父親的生存狀況,作用有多大,而且有多麼迫切了。這就是我為什麼認為楊振寧1971年回國的主要是為了解決家人於水火之中的的原因。這個道理,像窗戶紙一樣,一捅就破,無比的顯而易見。

  6、回國定居之後,只知道拍國內大學和教育部門的馬屁,說什麼清華北大的本科教育比哈佛麻省理工的都好,是世界一流的,完全胡說八道!這只會讓國內的大學麻痹陶醉,不能清醒地看到目前國內的大學本科教育與國外一流大學的巨大差距。為此,丘成桐有次就忍不住駁斥這個謬論,給這種誤導輿論的觀點澆了一盆冷水。

  清華北大的學生入學時的水平絕對是世界一流的,畢業生也是極其優秀的、但是這不意味着清華北大的本科教育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只要對美國名校的教育稍微有點了解,就知道,還差得遠呢。

  7、作為一個可以極大影響輿論的人,他在真正關係國計民生以及國家發展的核心問題上,真正可以幫助國人改善目前的生存處境的問題上,屁也沒放一個!只知道鼓吹說現在已經比他當初出國前的中國好了多少多少,以前中國人民是多麼多麼的可憐,諸如之類,成了一個吹鼓手,御用形象代言人。我們的政府當然聽得心花怒放了,可是對國家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促進作用?什麼作用也沒有。

  六、楊振寧謊話連篇

  將鄧稼先的簡歷和楊振寧的簡歷來對比,可以戳穿楊振寧的另一個謊言。

  楊振寧說:「在我以前的一些中國留學生,絕大部分都回來了的,所以我到美國去的時候,當時就想是去那兒學成歸國。可是我在做博士後的時候,杜魯門總統就下了一道命令,說是中國血統的人在美國得了理工的博士學位,不可以回中國。所以我留在美國了。」

  這是狡辯,也是一個謊言。

  楊振寧跟鄧稼先是同鄉、大學同學,一起登船赴美留學。楊振寧於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9~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

  鄧稼先1950年一拿到博士學位,就飛回了祖國,楊振寧1948年就獲得了博士學位,要是他真的急着想早點回國的話,完全可以跟鄧稼先一起回去的,根本不必等到朝鮮戰爭爆發。

  問題是他有各種顧慮而已。新婚的妻子的老爸,是國民黨大將,他哪敢回國?沒有那個膽!

  再加上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多麼體面堂皇的工作,多麼有面子的位子,他怎麼捨得捨棄這麼好的條件回國呢?

  雖然有杜魯門總統的所謂的限制,楊振寧如果真的那麼愛國,很想回國的話,他怎麼會回不來呢?人家錢學森學的東西也是無比敏感的東西,還不是在1955年9月17日坐船回國了?

  不是說楊振寧一定要回國,但是我認為,他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說的不回國的理由,並不成立。

  當時國家之所以派楊振寧、李政道等人去美國,就是為了給中國造原子彈(參見搜狐文化的文章《歷史:原子彈調查——蔣介石的核計劃》,網址http://news.sohu.com/20050302/n224499648.shtml)。這解釋了為什麼楊振寧在知道獲得博士學位馬上就回國的鄧稼先造出了原子彈之後會那麼大的震撼!!!

  可是,楊振寧對於這種最根本的原因,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根本就避而不談!!從中可以看出楊振寧多麼的不坦誠!! 由此可見楊振寧的人品!

  這種事情到今天了,為什麼不能說?完全可以說。但是楊振寧對於最關鍵的東西,總是不說,敷衍而過。因為揭穿他的老底的話,他在全國人民面前確實無法交待!!

  雖然楊振寧在如何應對媒體採訪方面很有經驗,早就可以撒謊也臉不紅心不跳了,但是一旦突然被記者問到關鍵的問題,他說話時是不是在撒謊,也是有痕跡可尋的。不坦誠或是撒謊的人一般不能保持較長時間的目光對視,面對央視記者王志的一些一針見血的提問,以及王志坦誠而又滿含笑意的目光,楊振寧無法保持長時間的目光交流,尤其是在問到關鍵問題的時候,經常下意識的調開頭去。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他的肢體語言,泄漏了他想隱瞞的秘密。

  七、小結

  我並不是一概的反對世界著名科學家回國養老定居,一些著名科學家希望葉落歸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美國退休之後,沒多少人愛搭理你,而在中國,一直以來都有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所以老人在中國生活要比在美國生活舒心得多,大家都知道在中國養老比在美國養老要好,所以你楊振寧或是其他科學家想回國養老,都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不必過分拔高,把自己吹噓成多麼有愛國心。從楊振寧的實際行動看,楊振寧根本沒有多少愛國心,他考慮問題,總是只考慮自己,只知道一心撈取名和利,可是自己老得不行了才回國,卻老是喜歡上媒體作秀,吹噓自己多麼愛國,真的是極其無恥。


 

責任編輯: 柳亦安  來源:中華創新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6/0725/7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