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程曉農

程曉農:歐俄經濟戰——誰敗下陣來?(圖)
2022-04-14

普京的天然氣盧布結算令,拉抬了盧布的價值。歐洲多個國家對俄羅斯天然氣高度依賴,難以在短期內找到強有力的替代方案。圖為4月10日晚上,比利時抗議人士試圖阻止載有俄羅斯石油的船隻進入港口。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美國一直不出兵,是因為要避免與俄國之間可能的核大戰。西方國家遏制烏克蘭戰爭的...

程曉農:波蘭為什麼在烏克蘭戰爭中鶴立雞群?
2022-04-12

烏克蘭戰爭尚未結束,德國政府又轉回了烏克蘭戰爭之前的對俄立場,所有的輿論批評都改變不了這些政黨死守「政治正確」的頑固信念;同時,德國政界的各種反省被證明不過是假話和空話。唯一發生改變的是,從現在開始,德國政府將成為挨批的靶子,因為它顯然是個沒有勇氣拋棄錯誤、知錯不改的惡劣典型。更值得深思的是,過去幾十年來德國社會是如何逐步走上迷戀新馬克思主義、推動「政治正確」這條荒謬自害的道路,沿着這條道路,德國正在摧毀它的富裕和繁榮。

程曉農:俄國入侵烏克蘭 民主化失敗的現實教訓
2022-03-31

俄國的制度劣勢:經濟上落後而毫無希望,政治上只能靠壓制;對外,則只能展示強權。這種制度劣勢會進一步深化俄國精英和民眾的自卑感;而普京的制度自卑感讓他對那些靠近西歐國家的前蘇聯集團成員國的成功充滿了妒忌、敵意,總想找機會威脅它們,至少把他們的制度優勢削弱。

程曉農:中共國在南太平洋的新舉動
2022-03-30

全世界正在關注烏克蘭戰爭的時刻,南平洋地區發生了一件引動國際關注的事件,即中國滲透所羅門群島的計劃取得重要進展。這個事件雖然遠不如烏克蘭戰爭那樣戰禍連連,但對南太平洋區域的安全,特別是澳洲的國家安全,事關重大。筆者將這次事件的來龍去脈詳加分析,說明中國在南太平洋區域危險的企圖心究...

程曉農:烏克蘭戰爭帶來的歐洲巨變
2022-03-25

從人道角度,西歐各國不能眼看烏克蘭難民餓死;從政治角度,西歐國家因為自己錯誤的國際政策而為普京的侵略鋪路,現在是贖罪的時候,也應該養活這些烏克蘭難民。但是,西歐國家左派的虛偽人權關懷此時就暴露出來了,他們只想逃避負擔,保住自己優厚的社會福利,不願意承擔必要的難民救濟開支。接下來,歐盟內部會為誰分擔多少難民,誰分擔多少開支,吵得不可開交,歐盟的「團結」會被自己扯得粉碎。

程曉農:俄烏戰爭的德國因素(下篇)(圖)
2022-03-16

俄打擊烏克蘭外援行動升級,襲烏邊境設施,北約領土受威脅。(大紀元製圖)3月10日,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接受法國TF1頻道採訪時承認,歐盟犯了錯,但他的認錯卻走歪了,他說:我願意承認我們犯了一些錯誤,錯過了與俄羅斯走得更近的機會。歐盟的最大錯誤就...

程曉農:俄烏戰爭的德國因素(中篇)
2022-03-14

為什麼普京選在寒冷的冬季侵略烏克蘭?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原因:第一,普京侵略烏克蘭,用的還是二戰時傳統的裝甲部隊和機械化步兵發動攻擊,而冬季的烏克蘭地面凍得很硬,方便坦克行動;第二,歐盟的領導國家德國高度依賴俄國的天然氣供應,而需要天然氣取暖的德國在冬季變得尤其軟弱,它為了自己的能源安全,不會支持烏克蘭,因此普京抓住了這個時機訛詐歐盟和北約。

程曉農:從鐵鏈女看中共社會潰爛(圖)
2022-03-10

觀眾朋友好,歡迎收看這一期的【方菲訪談】。江蘇徐州鐵鏈女事件在過去的一個多月時間引發民怨沸騰,其熱度和持久度都刷新了紀錄。這件事讓許多國人發現,他們距離鐵鏈女只是一悶棍的距離。而官方漏洞百出、自相矛盾的多份通報,也使其公信力蕩然無存。外界分析中共當局已經徹...

程曉農:俄烏戰爭的德國因素(上篇)
2022-03-08

烏克蘭把加入歐盟和北約作為首要國家戰略寫入憲法的2018年,那時德國的國家戰略正逐步走向進一步親俄的方向,當時普京不想「驚走」德國那條正自己「游進網裏」的「魚兒」;他只要「穩坐釣魚台」,就可以坐收果實,即操縱德國來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從而令孤立無援的烏克蘭走投無路,臣服在普京的軍事威脅之下。從某種程度上講,直到這次俄國入侵烏克蘭的第三天,普京的策略都是成功的,德國為普京盡責盡力地擋住了烏克蘭謀求國家安全的國際努力。這就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戰爭開始時向歐盟求助卻全然無果的真正原因。

程曉農:美國民調公司充當中國宣傳的喉舌? 真話假話談民調(之二)
2022-02-22

「中共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加快推進改革」,回答「不贊同」的佔75%,回答「完全贊同」和「贊同」的佔12%;第二個問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利於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回答「不贊同」的佔82%,回答「完全贊同」和「贊同」的佔9%;第三個問題,「只有中共才能帶領人民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回答「不贊同」的佔81%,回答「完全贊同」和「贊同」的佔11%。

程曉農:美國民調公司充當中國宣傳的喉舌?
2022-02-18

可以說,中國的民意調查報告是專制管控之下的產物,它只能充當專制政府的喉舌,不能反映真正的民意;同時,中共每次公佈的民意調查(包括通過外國機構之手公佈的報告),都是官方有目的地這樣做的。從調查內容到數據,再到公佈的民調報告,都是官方在操縱。與其說這樣的輿論調查是民意調查,不如說它是「官意調查」,只是藉助民眾的嘴說出來罷了。

程曉農:重新審視鄧小平南巡的「功」與過
2022-02-15

鄧小平根本不懂市場經濟,他那所謂的「總設計師」稱呼,其實是對他的最大諷刺。正因為鄧小平不懂市場經濟,他根本無法理解,中共沿着他的路線發展出共產黨資本主義這種怪胎式制度,不僅是中共全面腐敗的溫床;甚至可以說,共產黨資本主義恰恰是靠全面腐敗才「成就」出來的,說明了共產黨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特徵。

程曉農:1992 鄧小平南巡珠海秘會與江澤民轉舵 (圖)
2022-02-09

鄧小平南巡的主要打擊目標就是江澤民;在鄧小平的直接威脅下,江澤民被迫轉舵,中國的政治氣氛為此一變。圖為2019年6月26日,官方展出的鄧小平資料照片。1990年到1991年是陳雲派完全掌控經濟政策的年代,又是他們在意識形態領域意氣風發地反和平演變的年代,而...

程曉農:1992鄧小平南巡與江澤民轉舵
2022-02-09

1990年到1991年是陳雲派完全掌控經濟政策的年代,又是他們在意識形態領域「意氣風發」地「反和平演變」的年代,而鄧小平只能在家生悶氣。但是,得勢的陳雲和失勢的鄧小平都沒有料到,正是陳雲派的「意氣風發」,把陳雲派送入了困境;而陳雲派在經濟上「走麥城」,卻為鄧小平南巡鋪平了道路。鄧小平南巡的主要打擊目標就是江澤民;在鄧小平的直接威脅下,江澤民被迫轉舵,中國的政治氣氛為此一變。

程曉農:1989-1991 「六四」後鄧小平如何受氣
2022-02-05

鄧小平之後,整個國家呈現出的,是一幅人慾橫流的末世圖景。舉國上下,沒有人活得有尊嚴,沒有人生存得有安全感。

1988年,鄧小平闖禍又失勢
2022-02-04

最近,中共的外宣官媒《多維新聞》發表了一組系列文章,冠以大標題《鄧小平南巡三十年》,其中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但同時也照例按官史的框架,對當年的歷史背景作了大量剪裁。如今,年青一代已經不太了解當年的真實歷史,而被中共剪裁過的官曆又用一個扭曲的模式,構築了一個...

程曉農:1988 鄧小平闖禍又失勢
2022-02-03

陳雲派從1988年秋天「崛起」後,其勢之大,令「六四」前奉召進京的江澤民也緊緊跟隨。然而,陳雲派的得勢後來也產生了「自種苦果」的結局,於是南巡才成為鄧小平翻盤的轉折點,而江澤民則成了鄧小平「敲頭警告」的對象。

程曉農:清明時節憶紫陽(圖)
2022-02-01

又到清明,國內有不少人想去紫陽舊居表達懷念之思,卻被阻擋在胡同外。紫陽在六四時堅定地站在民眾一邊,反對武裝鎮壓,哪怕落入去職軟禁之境,矢志不變,令國人敬佩。也有人曾猜想,如果紫陽當年隨高層之大流,得以保全地位,是否中國的改革就能避免很多彎路呢?據我觀察,早...

程曉農:中共把台灣問題國際化
2022-01-27

中共對台灣的軍事威脅,早已不是兩岸關係問題了,這種軍事威脅同時也是中共對美國的施壓手段之一;解放軍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並不只是恐嚇台灣,同時也在挑戰美國。

程曉農:台灣為何被視為新的西柏林? 中國人從沒聽說過的決戰
2022-01-25

當時駐西德的美軍空軍司令李梅是二戰中曾指揮轟炸日本的空軍指揮官,他調集了自己所掌握的飛機,開始向柏林空運生活物資;同時還發急電,請美國政府從世界各地調更多的運輸機以供空運使用。1948年6月26日杜魯門總統命令美國駐歐空軍,將所有能用的飛機都投入柏林空運,代號為"運糧行動"的空運作業正式開始。世界航空史上罕見的特大規模的空中運輸──柏林空運拉開了帷幕。

程曉農:中國新一波疫情的病毒從何而來?
2022-01-23

每個地方只要一出現感染者,馬上就會找出一個「國外來人」,說這次的國內感染是因為某國外來人身上有病毒,傳染給國內的人了;另一個類似的說法則是,把國內出現疫情歸咎於國外進口的食物或郵件。

程曉農:澳日防務協定穩定東亞局勢
2022-01-19

澳日《互惠准入協定》讓東亞地區最近面臨的區域不穩定局面得以暫時改善。隨着澳洲、日本、美國的防務合作逐漸深入,東亞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初步得到了一些保障,這是這三個國家對全球和平和經濟穩定做出的重要貢獻。澳日防務協定增進東亞地區的安全穩定今年1月6日澳洲總理莫里...

程曉農:走出專制社會的第一步——自發反洗腦 (圖)
2022-01-19

按照中共的洗腦教育,上面的話就是民眾的價值觀、道德標準,自己不能有獨立思維。圖:由學聯發起的反洗腦,9月29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罷課體驗,透過多種形式,傳遞反洗腦訊息。(宋祥龍/大紀元)很多人長期以來都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民主化遙遙無期?因為中國有太...

程曉農:日澳主動合作 給拜登壓力
2022-01-15

在民主陣營對抗中共威脅的這場鬥爭中,拜登當局空話多於行動,缺乏足夠的動力和決心去率領其他國家更有效地遏制中共對印太地區安全的威脅。

程曉農:通過全球股市比較看中國經濟衰微
2022-01-08

華爾街投行們對中國經濟的分析,過去錯誤太多;而現在投行基金經理們被自己的既得利益捆綁,不願意承認自己過去的錯誤,現在進步也有限。中國股市行情去年略微上漲,是拜華爾街之賜。

程曉農:從哈佛教授落網看中共「千人計劃」
2021-12-28

利伯通過「千人計劃」的安排,與武漢理工大學合作長達10年。武漢理工大學還任命利伯為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重點實驗室(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的主任。但是,哈佛大學聲稱,他們對該實驗室一無所知,也從未批准合作事宜;哈佛大學後來要求武漢理工大學把哈佛大學的名字從利伯的合作項目中刪除。看來,利伯在武漢理工大學的實驗室並不是正大光明地獲得哈佛校方批准的合作項目,而是違反校際合作規則、由利伯本人偷偷摸摸地與武漢理工大學搞出來的。

程曉農:俄中實施「背靠背」戰略?
2021-12-24

中國(共)正追求全球霸權,想成為世界老大,他不信任中國(共),更非常擔心中共威脅。他認為,對俄羅斯來說,對抗中共的唯一辦法就是同美國結盟,因為只有美國才能成為俄羅斯在這方面的唯一盟友。波茲涅爾強調,普京當局推動與中共走近時,似乎沒有意識到中國(共)威脅的嚴重程度,沒有危機感,或許中共威脅還沒逼近。他認為,只有當中共威脅迫在眉睫時,克里姆林宮領導層才會意識到中共威脅的緊迫性,不過可能為時已晚。

程曉農:從澳洲角度看美國的印太戰略
2021-12-23

當今世界上,中國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活躍、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國的這種角色扮演,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了威脅。因此,圍繞着世界和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各國相互關係之間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重組。

程曉農:中國——財政危機叩門
2021-12-21

李克強最近不斷講「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但他不敢講其中的真實原因,那就是,他自己就是最大的責任人之一。地方政府債務的雪球從溫家寶時代開始膨脹,而到了李克強主管的十年裏,這債務雪球已經滾到再也推不動的程度了。李克強的任期即將到期,但他留下的這個爛攤子,換了誰也收拾不好了。這就是中國經濟繁榮的結局之一。

程曉農:中國外匯的「一女二嫁」快露了
2021-12-18

中共的外匯儲備只能應付一頭,還了外債,就沒外匯讓外商撤資時拿到外匯。其外匯使用上的「一女二嫁」問題很快會被看透。

程曉農:中共威脅台灣 日本看到了危險
2021-12-12

現在對台灣及日本西南島嶼群構成威脅的「敵方」就是中共,而中共的「基地」都在中國境內。日本開始進入這樣的研討階段,表明其備戰已經進入了相當深的層面,甚至考慮到了回擊中共的國內軍事基地。

程曉農:中共全國人大代表如何「問政」?
2021-12-09

中共的與時俱進最近幾年有了新花樣,它接過了民主這面旗幟,裹在自己身上,發明了中共領導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 這個說法。魚目混珠之後,中共式民主便堂而皇之地登場了。那麼,中共的人大等同於民主制度里的議會嗎?筆者從剖析中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大的代表產生和投票、...

程曉農:美國對中共最新軍事威脅的反應
2021-12-02

在中美冷戰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台灣問題被納入了中美冷戰的全球格局之後,台灣問題就不再是兩岸關係問題了,它已經變成了中美冷戰的前線安危問題。

程曉農:白宮被迫進入中美冷戰
2021-11-23

如果用冷戰框架來看待此刻和今後的美中關係,可以說,這次美中會談里,美方完全是按照冷戰雙方的互動規律來安排討論的;而且,會談的結果是把美中關係釘死在冷戰框架中了。雙方雖然口頭上在講空話、漂亮話,誰也不提新冷戰,但實際上卻處處防着對方動手,同時又各自擴軍備戰,這就是地地道道的新冷戰模式。中共是冷戰新手,美國這個冷戰老手面對中共那一套磨刀霍霍、「賊喊捉賊」、倒打一耙的手法,不得不採用了冷戰應對戰略。

程曉農:中共的歷史決議就是大翻盤
2021-11-19

共產黨統治的共產黨掘墓大軍就此消失了嗎?套用老毛的話,敵人就在黨內,他們「人還在,心不死」。但是,已經發了財的,留在海外的錢財摸不到了,因為護照都被沒收了,海關電腦里也有限制出境的名單,跑不了了。還沒發財的,只好乖乖地「裝孫子」。但是,這兩類人都還在等待機會,這機會可能是暗中指望虛無飄渺的政變,也可能是指望習近平害病。

程曉農:換屆、獨裁和政變?
2021-11-17

最近,圍繞中共明年政治局常委是否全都換屆,海外出現了不少議論。習近平的個人獨裁會不會在明年的中共20大上遭到抵制,逼迫他下台?如果習近平不肯下台,是不是就會發生政變?諸如這般的猜測,值得作一點稍微深入些的分析。一、中共20大不換屆?最近中共召開了6中全會,...

程曉農:房地產稅如何改變中國中產家庭未來
2021-11-07

開徵房地產稅的宏觀經濟效果必然是負面的。中產家庭的金融資產每年被房地產稅掏走一塊,加上房地產價值縮水,必然會影響到許多家庭的開支用度,它們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有房地產價值撐腰時那麼大手大腳。

程曉農:中美冷戰又升級?
2021-10-31

在冷戰史上「斯普特尼克時刻」不僅代表着現實世界中美國與紅色大國之間的冷戰已經存在,而且代表着這場冷戰到了一個升級的時點。米利把共軍的高超音速武器試驗看作是「斯普特尼克時刻」

程曉農:中國開徵房地產稅試點4城市 難度分析
2021-10-29

恆大風暴的衝擊,刺破了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同時也給中共帶來了一個開始徵收房產稅的機會。中共之所以八年來不敢開徵房產稅,就是怕衝擊房地產市場。而現在房地產泡沫自己破了,房地產交易急劇萎縮、房價下跌、地方政府賣地收入大減這些後果,既擋不住,也捂不住了。

程曉農:台灣面臨的「戴維森窗口」
2021-10-19

薛瑞福用亞洲的「富爾達缺口」來比喻台灣的戰略重要性,指出了台灣已成為中共東向擴張的戰略要地。從軍事戰略的角度來看,今後中美軍事對峙乃至潛在衝突的主要方式,再也不是美蘇冷戰時期的地面衝突,而是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島嶼爭奪戰模式,以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空降兵為主要手段。由於台灣處於美國防衛東亞地區安全的第一島鏈之要害位置,所以它成了21世紀亞洲的「富爾達缺口」。

程曉農:拜習演雙簧 中共苦肉計
2021-10-11

既然中共的減排停電是「政治秀」,它就隨時可以恢復供電。現在對拜登的挑戰是,中共繼續實行它慣用的對美國的軍事威脅方針,最近加緊了軍事上威脅台灣。拜登的對華經貿政策設計因此被軍事問題綁在一起了。10月6日拜登派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瑞士與中共最高外交官楊潔篪談了6個小時,很大一部分時間是關於軍事對抗問題。

程曉農:中國限電秘辛
2021-10-09

這次全國範圍的拉閘限電,不是電力供應部門本身出了問題,而是中央政府用行政強力,把拉閘限電作為政治任務下達的結果。當然了,在一個高度集權的專制政權之下,地方政府必須執行上面的命令。

程曉農:澳大利亞核潛艇戰略改變印太地區戰略格局
2021-09-30

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的三方軍事合作,從南面對中共增強了防衛部署,而且這一部署靠近中共正在擴建的南海人造島軍事基地群。這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共對澳大利亞的三面包圍,也分散了中共海軍軍力。

程曉農:中國房地產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恆大「青史留名」
2021-09-24

不管將來恆大是死是活,它已經「青史留名」了。將來世界經濟史專家們敘述中國經濟走向衰落時,作者們很可能都會用這樣一句話為他們的相關章節開頭:「自從恆大事件以來……」,這就是我們今天關注恆大風暴的重要意義。

他山之石:共產黨國家成功民主化的三個秘訣
2021-09-21

蘇軍1968年入侵捷克第一天遭遇的抗議人群。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直到今天,原蘇聯陣營的共產黨國家似乎都擺脫了共產黨政權,但是,它們的民主化成功了嗎?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只要擺脫了共產黨統治,每個國家就理所當然地走上了民主化道路。但歷史告訴我們的卻是另外一組...

程曉農:房企老大陷危境是中國房產業的危機信號嗎?
2021-09-16

在「土木工程景氣」的高潮時期,中國3年消耗的水泥量比美國整個20世紀消耗的水泥量還多;粗鋼生產能力6年內從2008年的6.6億噸(相當於世界粗鋼產量的49%)攀升到2014年底的11.6億噸(相當於世界粗鋼產量的69%)。與「土木工程景氣」同時出現的是房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漲。

程曉農:拜習通話,中美關係有何變化?
2021-09-15

博明的看法比較系統地釐清了川普團隊對中美關係的基本認知,但他所屬的團隊已脫離決策圈;而杜如松的觀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拜登的國家安全團隊關於美國如何應對中國大戰略的思考。到目前為止,拜登的中國政策團隊除了杜如松之外,其他人都沒發表比較系統的對中國戰略的說法。杜如松的觀點表明,白宮國安團隊對中國戰略意圖的判斷開始清晰化,這個變化應該對今後美國的對中共戰略和政策有越來越多的影響。

程曉農:白宮兩任國安團隊的中共認知
2021-09-10

中美兩國之間確實存在經濟方面既對抗又競爭的關係,其中合作的空間在縮小;在軍事層面,雙方的擴軍備戰也是一種對抗式軍力競爭,但並無擴軍備戰方面的合作可能;至於在政治對抗和諜報對抗層面,雙方是敵對關係,談不上合作。中美關係下一步將如何演變,還需要不斷觀察雙方的互動及其結果。

程曉農:「共同富裕」還是「私代國辦」?
2021-09-04

共產黨宣傳的「共同富裕」從來就是個虛假的宣傳口號,所有共產黨國家從未實行過這個方針,而是採行讓紅色權貴享有等級和特權的相反制度。共產黨制度下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有社會公正,中共的政策語言裏基本上不用社會公正這個概念,因為社會公正和共產黨制度格格不入。

程曉農:鐵礦石死穴
2021-08-30

既然中國今後沒有其他富鐵礦儲備,也沒有可以露天低成本開採的鐵礦,那中國未來的國產鐵礦石供應就只能倚靠深井開採,其成本必然相當昂貴。因此,中國低質高價的國產鐵礦石無法與高質低價的進口鐵礦石競爭。無論從鐵礦石的質量來看,還是按開採成本評估,中國的鋼鐵工業今後仍然離不開澳大利亞的富鐵礦;澳大利亞鐵礦石不需要經過選礦就可入爐煉鐵,其露天開採成本即使加上遠洋運輸費用,也遠遠低於中國現有和未來的鐵礦石開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