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縣域經濟萎縮 財政供養人群龐大

作者:
 
*

隨着中國經濟環境惡化,大陸縣域經濟嚴重萎縮,龐大的財政供養人群成為了消費經濟的主體,形成了所謂的「公務員經濟」。分析認為,中共體制內供養這些人,是為了強化對社會的控制。

日前,微信公共號「凹凸鏗鏘」再次轉發學者李昌平去年的一篇文章,標題去掉了「警惕」兩字。

文章說,在絕大多數縣級城市,工業園區和房地產冷冷清清,只有餐飲業還算熱鬧。原因是城區居住的財政供養人員,如:公務員、事業編人員、離退休幹部等,這些人收入穩定。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一個縣城裏面,它沒有什麼支柱行業,實體經濟發展不起來。特別在中西部,基本上都屬於崩潰的狀態。這個「公僕經濟」背後反映的是中共的財政供養人員太多。中共整個這個體制,它為了對這個社會加強控制,就養了很多的人。」

例如陝西漢中佛坪縣,全縣戶籍人口3.2萬,常住人口只有8,000人。縣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的一份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各類編制人員2,194名,其中行政編制640名,事業編制1,554名。

旅美時事評論員唐靖遠:「『公僕經濟』嚴格說它不是一種經濟模式,它其實本質是一種分配模式,以坐吃山空為代表的,用寅吃卯糧的方式來維持一種虛假的經濟繁榮,完全是消耗性的這麼一種形態,它註定了就是不可持續的。」

文章提到,中西部地區很多縣市,年財政收入2至6個億,年支出卻是幾十個億或更多。

王赫:「沒有上面的輸血,沒有上面的轉移支付,它本地基本運行都搞不下來。特別在人口低於二十萬的小縣,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所以在去年,中共中央財政給地方財政轉移支付超過十萬億,史無前例。」

中共黨媒《半月談》去年披露,在烏蒙山區A縣,在編和臨聘人員4.4萬人,2022年稅收收入4.14億元,而當年保工資預算高達26.3億元。

所謂「公僕」,只是中共自我標榜的一種稱謂。旅美時事評論員唐靖遠表示,中共政體是一種特權體制,是不正常國家特有的。

唐靖遠:「只要有了公務員這個身份,他就可以從這個特權體制裏面去分一杯羹,可以旱澇保收。這是世界上其它的任何正常的國家所看不到的現象。」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新唐人電視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