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一個人沾上這5個字,離廢掉就不遠了

有網友提問:人是怎麼一步步廢掉的。

高贊回答是:短,淺,傲,拖,耗,沾上一點就離廢掉不遠了。

如果追求短期快感,等同放棄了真正的長期回報。

如果淺嘗輒止,沒有深入思考,便只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如果一直自我感覺良好,就無法認清自己。

如果總是等待他人拯救,那自己永遠無法成長。

如果總是內耗焦慮,那還未成事自己就垮掉了。

從現在開始,遠離這5個字,成為更好的自己。

短:追求短期快感

身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短期快感非常容易被滿足,刷短視頻、吃快餐能讓人瞬間快樂,面對的問題百度一搜就能找到答案。

但短期快感其實是一種上癮的行為,它會傷害我們的大腦

神經心理學家曾指出:「長時間依賴短時間內得到的反饋體驗,會改變大腦迴路,逐漸使大腦習慣短期體驗。從而導致一些應該慢慢來、獎勵不頻繁的體驗和執行變得困難。」

最近重溫經典電影《夢之安魂曲》。

電影中的母親想上電視台參與節目,但身材肥胖的她早已穿不了曾經帶給她無限風光的紅裙子。

於是,她決定減肥

但她沒有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瘦身,而是選擇了「短期見效」的減肥藥

很快,她便瘦了10斤,但同時她也藥物成癮。

最後,不僅沒有上到夢寐以求的電視台,還因藥物上癮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李嘉誠曾說:付出就想馬上有回報的人,適合做鐘點工;希望能按月得到報酬的人,適合做上班族;能耐心等待3~5年的人,適合做投資;能用一生的眼光去衡量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企業家。

越追求短期、越想走捷徑,越是傷害自己。

真正的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暫的愉悅並不長久,甚至讓人付出代價,無法堅持真正該堅持的事。

如果要想獲得長期回報,獲得真正的成長和變化,就要懂得等待的魅力、延時滿足的力量。

摒棄短視,選擇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可以是讀書,也可以是運動,然後長期堅持,把它打磨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淺:不做深度思考

淺層思考,不求甚解,看似待在舒適區,實則付出更大的代價。

作家劉同曾說:「騰不出時間深入思考的人,遲早會騰出時間來後悔。」

微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早期將酵母菌的細胞分離出來後,沒有再認真思考便認為這是發酵的關鍵,但之後的發酵過程並不成功。

之後,化學家愛德華·比希納成功做出無細胞發酵實驗,路易斯·巴斯德分析後,才意識到自己之前的錯誤。

路易斯·巴斯德因此後悔不已,如果他不是淺嘗輒止,而是深度思考並理解自己的實驗,他就可能是第一個揭示發酵奧秘的人。

《認知突圍》中,有一張「思考-收益」曲線。

越淺的思考,看似越容易,但收益寥寥。

隨着思考的積累,思考深度的加強,一個人的成長收益才會發生質的改變。

思考的深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說:「大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

太多人,都只停留在表面,淺淺掠過。

正因如此,成功永遠掌握在真正願意思考的少數人手中。

思考出類拔萃,才能脫穎而出。

無論生活還是工作,我們都要逃離淺層思考的陷阱,讓自己的腦子動起來,深度思考、深度探索。

願我們都能在深度思考中,越走越遠,越來越好,成為有成長、有收穫的少數人。

傲:錯位的優越感

傲,不是有實力的驕傲,而是指一種拿自己長處、比他人短處產生錯位優越感的認知偏差。

公司有位同事,因為他是本科學歷,便一直看不起學歷比他低的人。

有一次,因為一次工作討論發生分歧,他私下說:學歷低、認知低,再多討論都沒有意義。

但那一次其實很多人都認可另一位同事的看法,雖然學歷比他低,但各種經驗比他豐富。

並且那位學歷低的同事一直很努力,遇事愛鑽研,勤學也好問。

因為經驗豐富、待人和善,團隊人員都很信服他,最終他成了升職的確定人員。

而那位雖然學歷高一點,但一直以此傲居的同事反而沒有升職成功。

其實,生活和工作中,總愛拿着自己的點滴長處嘲笑他人的現象很常見。

但往往是他人能力越來越強,這類人還停留在自己搭建的「信息繭房」中,只吸收自己想吸收的,獲取自己想獲取的,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沾沾自喜。

結果就是,他人越來越成功,而自己卻被封鎖在原地,與他人拉開越來越遠的距離。

一個人如果一直用錯誤的傲氣麻痹自己,便只能活在自己想像出來的世界裏。

唯有認清自己,才能提升自己。

「梅雖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做人,不要被自己錯位的傲氣麻痹,在認清自己精彩的同時,也要看見他人的輝煌。

然後,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成為更優秀的人。

拖:習慣性等待拯救

你身邊是否有這類人。

百度一搜馬上就能解決的問題,非要等着他人來幫助;

自己打車馬上就可以出發,非要讓朋友繞路來接他;

操作步驟已詳盡告訴他,他不嘗試操作,非要等着你忙完幫他做。

……

朱自清曾說:踮着腳,伸着頸,只知道「等待」的人,他們事事都等待「明天」,自然,到了明天,又需等待明天的明天了。

習慣拖延,習慣等待他人拯救的人,明天之後永遠是明天。

朋友給我講過他同事的一個故事。

有一次,他同事請他幫忙做份表格,因為他當時比較忙,就給他講了要點,讓他自己先做。

結果,第二天同事又拿着這個原封不動的表格讓他幫忙……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總是待他人,萬事成蹉跎。

凡事拖欠延誤,等待他人拯救,自己只是虛度人生,永遠無法成長。

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我們都在等待,等待着別的人來拯救我們自己。可是,誰會來拯救我們呢?」

事實是:他人永遠無法拯救你,能拯救你的只有自己。

首先,擺脫對他人習慣性的依賴,不要拖延,及時行動。

遇到問題首先自己去思考、去解決。就算這次沒有處理得很好,但這次積累的經驗定會讓你下次完成得更好。

然後,不要害怕麻煩,把對他人的寄託移回自己身上。

生活中有的問題自己明明可以解決,但因為害怕麻煩,就開始拖延,讓他人幫助。

萬事開頭難,很多事情真正開始後遠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那麼煩。

如果一直拖着、耗着、等着,反而問題依舊是問題,無法被真正解決。

耗:情緒內耗自己

有人問:情緒內耗是一種什麼體驗?

看到一個回答特別有共鳴。

答主說:有一次,自己第二天要去參加一個聚會。

當天晚上卻翻來覆去睡不着,不是幻想明天光彩四溢,就是擔心明天丟了面子。

結果,一宿沒睡好,早上醒來狀態特別差。

而去了現場,卻發現這只是個小聚會,而自己憂慮了一晚上。

這樣的經歷我們很多人都會有,要做一件事時,還沒開始就各種思慮。

結果,事情還沒做,精力就被自己消耗得差不多了。

看過一句話:其實除去正兒八經的工作和學習,我們一天中想七想八的內容和情緒里,七到八成都是廢物。不僅無用,還會影響工作和學習。

與其在這些毫無意義的內耗上消耗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不如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時間精力花在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才能變得越來越好。

每次覺察到自己在自我消耗時,不要停留在大腦中,立即行動,做該做的事,問該問的人,解決該解決的問題。

只有行動起來,才能終止內耗,一切才會不同。

願我們做思想上的巨人,也做行動上的巨人,成為自己情緒真正的主人。

《黑天鵝》一書中有句話:「擋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

一個人廢掉的根源,往往與他人無關,都藏在自己的思維和行動中。

廢掉自己的人是自己,能拯救自己的人同樣是自己。

要想不被時代拋棄,永遠要記住,不斷更新自己,才能打破自身限制,不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