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王維洛:為保所謂的18億畝耕地展開的大折騰

——三論中國耕地數據不靠譜

作者:

在《中國耕地數據不靠譜——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一個天方夜譚》的結束語中筆者指出:習近平堅持中國人碗中裝的是中國糧,而且初心不變。那麼缺少的耕地從哪裏來?其實中共政府早已經有計劃,就是要在農村地區搞大折騰。前段時間油管上有多個關於退林還耕、退園還耕、「水稻上山」的視頻。不久前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撰寫了題為《又在折騰基層!逼村幹部種田,逼群眾砍茶樹,深山老林開荒餵野豬……》,談到了這個大折騰。有人將水稻上山,以工代賑、退林還耕稱為習式爛尾。

縱觀1949年以來的中國耕地數據的變化,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耕地數據不靠譜;耕地數據不靠譜,中國糧食產量也同樣不靠譜。中共頂層在不靠譜的數據上做出的重大決策,更不靠譜。不靠譜的決策必然導致基層幹部群眾層出不窮的大折騰。

制定18億畝耕地紅線的依據是中國農作物播種面積為24億畝(有的耕地一年播種兩次或三次),17億畝種糧食年產1.3萬億斤糧食,保證14億人碗中裝的是中國糧,其餘7億畝用於棉、油、糖、菜等種植。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於2021年8月公佈的數據,中國有農作物播種面積為32億多畝!比計劃需要的24億畝多出8億多畝,多出三分之一。為什麼還要高喊堅決保衛18億畝耕地紅線?

圖1:水稻上山,以工代賑、退林還耕被稱為習式爛尾

一、又在折騰基層!

不久前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撰寫了題為《又在折騰基層!逼村幹部種田,逼群眾砍茶樹,深山老林開荒餵野豬……》[1],寫得很實在,也很接地氣。

文章開篇先談到:最近,全國各地都在整改「進出平衡」問題。過去幾年被佔用的非糧化的耕地,各地得想辦法1:1補回來。這個政策主要是為了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守住糧食安全。這個大道理,幹部群眾都理解。

其中最後一句「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守住糧食安全,這個大道理,幹部群眾都理解」是一句客套話,為了防止觸犯政治紅線。但是文章接下來就是一句:「但基層幹部群眾不理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借用基層幹部群眾的立場,把這個大道理給懟了回去。

進出平衡,就是說不管什麼原因減少了一畝耕地,就要新增一畝耕地,不管用什麼辦法。沒有人繼續問一下,這新增的一畝耕地又從哪裏來?這項措施可能是學德國國土規劃中的替補原則:城市建設佔地,砍伐了一棵大樹,需要在其他地方補種一棵樹。不是減少了一畝林地,需要另外新增一畝林地,而是一棵樹對一棵樹的補償。

呂德文談到很多地方非要把種了經濟作物的土地騰出來,群眾很是不理解。在一些山區,由於人口都搬遷了,土地荒蕪了很多年。地方政府鼓勵農民發展果園,還把國土整治等項目放進去,種植戶也把身家性命都投進去了。結果,好不容易收成了,現在卻要人家砍樹!這是什麼道理?西部某地,茶葉是很多地方的「養老經濟」,現在都是「機采」,平時管理也簡單,老年人每年靠幾畝茶葉有個一兩萬收入,非常舒服。結果,現在也要人家把茶樹砍了,這真是要老年人的命啊!

圖2:退林還耕、退園還耕,增加中國耕地面積,果樹園被挖土機連根挖起,圖片來源:網絡視頻截圖

圖3:在坡度大於25度的山坡上機械化造田,增加耕地面積,必然造成大規模水土流失,圖片來源:網絡視頻截圖

其實農民種植經濟作物、發展果園、發展茶園等是習近平過去曾經多次提倡的,舉一個例子。

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這裏原來是貧困地區,山下耕地少,山上土層薄,村民長期靠種水稻、玉米勉強維持生計。後來學習了外地水果種植技術,考察水果市場,先後引進蜜橘、椪柑、柚子、獼猴桃等品種。過去種糧的土地改種了柚子、桃子、蜜橘、椪柑、獼猴桃等的果園,農民收入提高,生態環境也得到改善。習近平看了大為讚賞地指出,「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裏增收想明白」[2]。而如今,搞水稻上山,搞退林還耕、退園還耕搞得最厲害的,湖南省算得上一個。

圖4: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農民放棄種糧改種水果,收入提高。習近平在考察時表示讚賞,如今湖南省大搞水稻上山,搞退林還耕、退園還耕,圖片來源:新華社

按理說,習近平於1968年12月至1975年在山西延安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當知識青年,種地、打垻、挑糞的活兒也幹過,據說能挑一二百斤麥子走10里山路長時間不換肩(以前說是扛二百斤麥子走10里山路不換肩),對農村應該有所了解。1999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習近平主編的《現代農業理論與實踐》一書(ISBN:7-5334-2727-0),全書400餘頁共收錄了38篇文章,沒有一篇文章是專門論述糧食生產的或者是專門研究保護耕地面積變化的。2001年12月習近平完成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這裏所說的中國農村市場化不僅僅是糧食市場化。2002年起習近平出任浙江省委書記,於2003年2月25日在《浙江日報》頭版設「之江新語」的專欄,作者署名「哲欣」,發表了232篇文章。《浙江日報》集團總經理王一義是筆者的校友和球友,也曾聽他說過關於「之江新語」的事(王一義因受賄336萬元於2014年被判有期徒刑12年半)。

2005年8月24日「哲欣」在「之江新語」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3]的文章。文章不長,摘錄在下:

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我省「七山一水兩分田」,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懂得機會成本,善於選擇,學會揚棄,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選擇之中,找准方向,創造條件,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據說這是習近平於2005年8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時提出的[4],而余村過去的發展靠辦石灰廠、水泥廠,後來轉向種植茶樹(白茶)和種竹子,搞休閒農業(實際上是搞小產權房屋建設),就是不搞種糧。在這段論述中強調的是,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兩者不是等同的關係,綠水青山的價值是高於金山銀山的。

可是到了2013年9月7日,習近平把這個理論「發展」了,他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後回答學生問題時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5]先來了一個既要……也要……,再來一個寧要……不要……,最後以A就是B的結論結束。既然A就是B,那麼B也是A,推翻了之前所有的論述,完全偏離了最初「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的認知。

從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對其理論的解釋,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要搞耕地「進出平衡」的措施,要把過去幾年被佔用的非糧化的耕地,想辦法1:1地補回來,要搞退林還耕、退園還耕,搞「水稻上山」。

2006年12月11日「哲欣」在「之江新語」發表題為《為政者需要學與思》[6]的文章,提到《左傳》有雲,「政如農功,日夜思之」。

「政如農功」,習近平在農業上的折騰(農功),退耕還林,退林還耕,政策反覆多變如烙大餅一樣,與政治上的折騰是一脈相承的。

二、第三次國土調查的目的之一就是大折騰

在中國三次國土調查中各種土地使用類型的定義是各自不相同的。中共政府專門制定了新的國家標準,於2017年11月1日發佈和實施了《土地利用現狀分類》[7],這是為第三次國土調查(2017年至2021年)專門量身打造的。

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共分12個一級地類,分別是:(1)耕地、(2)園地、(3)林地、(4)草地、(5)商服用地、(6)工礦倉儲用地、(7)住宅用地、(8)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9)特殊用地、(10)交通運輸用地、(11)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2)其他用地。

在第三次國土調查中又增加了1個一級地類,是(0)濕地。

圖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圖片來源:網絡視頻截圖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專門制定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分類地類認定細則》[8],以耕地為例,耕地是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開發、復墾、整理地,休閒地(含輪歇地、休耕地);以種植農作物(含蔬菜)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他樹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證收穫一季的已墾灘地和海塗。耕地中包括南方寬度<1.0米,北方寬度<2.0米固定的溝、渠、路和地坎(埂);臨時種植藥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臨時種植果樹、茶樹和林木且耕作層未破壞的耕地,以及其他臨時改變用途的耕地。

[page]

在中共政府公佈的耕地中,不但包括了人們通常理解的種植農作物的土地,還包括被嚴重污染的耕地,就是規範中所說的整理地。此外還包括已墾灘涂和海塗。部分園地、林地和草地,可以隨時劃入耕地。部分建設用地也可以劃入耕地,比方說爛尾的住宅樓、爛尾的工業園區和鬼城,它們只是臨時改變了用途的耕地;果樹、茶樹和林木也可算耕地,它們也只是臨時改變了用途。也可以說,對耕地的定義就埋下了大折騰的地雷。

關於已墾灘涂和海塗成為耕地一事,筆者記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南京大學地理系和生物系的許多老師都研究在灘涂和海塗種植一種叫大米草的植物,是一種野生大米,能在含鹽量較高的海水中生長,可以用來當飼料用來餵豬,但那時灘涂和海塗都不算耕地。後來這種植物經過改良,據說可以食用,但品質很差,產量很低,基本上還是當飼料用來餵豬。現在中國少耕地,便拿灘涂和海塗來濫竽充數,從數量上來說,潛力非常大。不要忘記,18億畝耕地中有不少是灘涂和海塗。

德國的一句俗語,魔鬼往往藏在細節中。《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分類地類認定細則》規定,下列土地確認為耕地:

1.種植農作物的土地,主要包括種植糧食作物、非糧作物,糧食作物與非糧作物輪種、間種和套種等。其中,糧食作物包括穀類、薯類、豆類等作物;非糧作物包括蔬菜、棉花、油料、糖料、飼草、煙草等作物。

2.複合耕作條件下,以種植和收穫農作物為主的土地,主要包括間種(如農林、農果間種)、套種、複種、輪歇(休耕)等。

3.由於農民外出務工等原因,人為不耕種而使耕地荒蕪,但通過簡單措施即可直接恢復耕種的土地。

4.有計劃地「休養生息」的耕地。

5.因降雨、洪水、地震、塌方、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突發性自然災害,造成耕地受災,但耕作層未被破壞或通過簡單措施即可直接恢復耕種的土地。

6.因氣候、水源條件等原因,造成乾旱或缺水,暫未能耕種的土地。

7.因地下採礦等造成地面塌陷,但耕作條件未損失且仍在耕種的土地。

8.非牧區原有耕地上種植飼料作物的土地,如飼用玉米、苜蓿等。

9.耕地上修建簡易塑料大棚或地膜等,用於培育秧苗、種植蔬菜等,對耕作層無實質性影響的土地。

10.耕地已徵用,有完整、合法用地手續,但實地仍在耕種的耕地。

11.科研、教學、試驗基地內種植農作物的土地。但科研、教學建築物(如教學、辦公樓等)等建設用地除外。

12.城鎮村莊內部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13.在林區範圍內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14.在江、河、湖、海等圍墾的土地上種植農作物,且平均每年能保證穩定收穫一季的土地。

15.通過土地開發、復墾、整理等土地整治工程,或農民自主開墾等新增的耕地。

16.耕地整治項目區範圍內,因鹽鹼化、沙化等原因未耕種的耕地。

從這些可以確認為耕地的細則來分析,中共政府發佈的耕地數字中,水分很大。

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宣傳口徑,按照「三調」規程和用途管制要求,這次調查嚴格區分了「耕地」「園地」「林地」地類,這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園地、林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2021年8月26日舉行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成果新聞發佈會上,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朱留華說:「三調」結果顯示,10年間,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類合計淨增加了2.6億畝,可以看出生態建設上取得的積極成效。同時,「三調」成果也反映出,10年間,全國有2.29億畝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生態功能較強的地類,而又有2.17億畝上述地類流向耕地,說明當前我國國土利用和生態建設格局在局部地區還不穩定。一些地方還暴露出生態建設的盲目性、生態佈局不合理的現象。比如,「三調」發現有880多萬畝坡度25度以上的林地被開墾成了耕地,而同時,又發現有1.8億畝坡度25度以下的耕地上種了樹,其中有6200多萬畝是坡度2度以下的平地。年降水量400mm以下地區新增喬木林地4900萬畝、灌木林地1.8億畝;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區,約6500萬畝草地流向林地。這些與自然地理格局不相符合的做法,既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又影響國土綠化成效長期鞏固。這個問題必須高度重視[9]。

從朱留華的這段講話中可以看出,引發了中國改革開放、經濟政策改變的自下而上的中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政策,如今已是蕩然無存。過去獲得土地經營權的農民可以自己決定種什麼,怎麼種。現在回到了計劃經濟,由各級政府機構,特別是中央政府機構,來決定每一戶農戶種什麼,用高科技大數據(衛星監測和衛星照片)來指導。

呂德文在文章中提供了自動提取「非糧化」耕地復耕地塊前後時相對比圖。前時相中應該是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中通過衛星照片判讀,認定為「非糧化」耕地,這些土地面積已經計算在公佈的耕地面積中,是所謂的臨時改變了用途的林地和園地。後時相則反映了大折騰之後,園地、林地重新轉變為耕地。

簡言之,如今在農村地區的大折騰,正是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目的之一,「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園地、林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

圖6:自動提取「非糧化」耕地復耕地塊前後時相對比圖(資料圖/新華網),圖片來源:呂德文

三、第三次國土調查中的耕地面積

2021年8月25日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自然資源部和國家統計局公佈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關於耕地有如下數據:

(一)耕地12786.19萬公頃(191792.79萬畝)。其中,水田3139.20萬公頃(47087.97萬畝),佔24.55%;水澆地3211.48萬公頃(48172.21萬畝),佔25.12%;旱地6435.51萬公頃(96532.61萬畝),佔50.33%。64%的耕地分佈在秦嶺-淮河以北。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5個省份耕地面積較大,佔全國耕地的40%。

位於一年三熟制地區的耕地1882.91萬公頃(28243.68萬畝),佔全國耕地的14.73%;位於一年兩熟制地區的耕地4782.66萬公頃(71739.85萬畝),佔37.40%;位於一年一熟制地區的耕地6120.62萬公頃(91809.26萬畝),佔47.87%。

位於年降水量800mm以上(含800mm)地區的耕地4469.44萬公頃(67041.62萬畝),佔全國耕地的34.96%;位於年降水量400-800mm(含400mm)地區的耕地6295.98萬公頃(94439.64萬畝),佔49.24%;位於年降水量200-400mm(含200mm)地區的耕地1280.45萬公頃(19206.74萬畝),佔10.01%;位於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區的耕地740.32萬公頃(11104.79萬畝),佔5.79%。

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7919.03萬公頃(118785.43萬畝),佔全國耕地的61.93%;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1959.32萬公頃(29389.75萬畝),佔15.32%;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712.64萬公頃(25689.59萬畝),佔13.40%;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772.68萬公頃(11590.18萬畝),佔6.04%;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22.52萬公頃(6337.83萬畝),佔3.31%。

四、中國耕種面積可高達32億畝

為什麼說第三次國土調查中耕地這個數據不可靠呢?

[page]

前面已經提到,根據耕種的定義以及確定耕種的具體規定,裏面的水分太多。其實,數據造假,就象狐狸的尾巴一樣,遲早要露出來的。

這裏看一下分佈在一年三熟制、一年兩熟制和一年一熟制地區的耕地:

耕地

複種指數

可耕種面積

一年三熟制地區

28243.68萬畝

3次

84731.04萬畝

一年兩熟制地區

71739.85萬畝

2次

143479.70萬畝

一年一熟制地區

91809.26萬畝

1次

91809.26萬畝

累計

191792.79萬畝

320020.00萬畝

如果全部耕地面積都充分利用,中國耕種面積(不是耕地面積)可高達32億畝。

中共一直強調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那麼劃定18億畝耕地紅線的依據是哪裏來的?

據說18億畝耕地紅線是國家根據人均用糧標準、糧食自給率、糧食單產、複種指數、糧食需求預測以及耕地需求量預測等多方面因素,經過反覆研究論證提出來的。考慮到複種指數,18億畝耕地對應每年的農作物播種面積為24億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約17億畝,其餘用於棉、油、糖、菜等種植。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糧食畝均單產不到800斤,以17億畝的播種面積計算,對應的產量是1.3萬億斤以上,這正是目前糧食產量所站穩的台階[10]。根據中共官方發表的數據,中國已經連續八年糧食產量在1.3萬億斤以上[11]。

18億畝耕地對應每年的農作物播種面積為24億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約17億畝,糧食畝均單產不到800斤,17億畝乘以不到800斤,糧食年產量是1.3萬億斤以上,14億人,平均每人糧食920斤以上,遠超過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平均每人400公斤(即800斤)。這樣,18億畝耕地就保證了中國糧食供應的安全。

而在2013年11月29日時任中央農村工作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在《財經》年會上表示,需要30億畝以上的農作物總面積(不是指耕地面積),而當時的農作物總面積只有24億畝,大約20%左右的缺口[12]。

第三次國土調查,中國耕種面積可高達32億畝,比原來估計的24億畝高出8億畝,比陳錫文所說的30億畝還高出2億畝。從數量上來說,這32億畝耕種面積完全可以中國國內糧食包括油料的所有需求,中國人的碗中裝的是中國米,中國人的油瓶中裝的是中國油。

2023年3月15日《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3]的講話,這是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體現了習近平對農業的認知。習近平說:「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習近平又說:「農業還是國家安全的基礎。農業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極端重要的國家安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疫情反覆延宕,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各種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明顯增多。一旦農業出問題,飯碗被人拿住,看別人臉色吃飯,還談什麼現代化建設?只有農業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們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足底氣和戰略主動。」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與習近平訪問俄國與普京告別時的「百年變局我們共同來推動[14]」這句話是一脈相承的。

習近平在會上還專門論述了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提升糧食產能仍然是首要任務。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高平台上,越往前走難度越大。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抓緊制定實施方案,把任務落實下去。提產能關鍵還是抓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良田好土要優先保糧食,果樹苗木儘量上山上坡,蔬菜園藝更多靠設施農業和工廠化種植。治理「非糧化」政策性很強,要統籌考慮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保障、農民增收的關係,留出一定過渡期,加強政策引導。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儘快提出落實辦法,該拿的錢要拿到位,建設質量和管護機制也要到位,確保建一塊成一塊。

圖7:2022年10月26日下午,習近平在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蘋果園視察,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燕雁/攝。筆者註:此圖為《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插圖。此蘋果園也是由耕地轉為園地,是「非糧化」的土地,應該重新種植糧食。

看來習近平是不相信第三次國土調查所得耕地數量,所以要治理耕地「非糧化」。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所得19.18億畝耕地,特別是中國有32億畝耕種面積,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有了堅強的物質保證。有學者認為,今後中國糧食供應的20%至30%要靠進口,這和陳錫文的觀點一致。

2022年1至12月,中國累計進口糧食14687.2萬噸,是自1949年以來進口糧食量第二高的年份,其中,大豆進口量9108.1萬噸[15]。

2021年,中國糧食進口量創歷史最高。根據海關總署發佈數據,2021年1至12月,中國進口糧食16453.9萬噸,其中,進口大豆9651.8萬噸[16]。這9651.8萬噸大豆,如果中國生產,以畝產130公斤計算,只需要7億多畝播種面積。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中國有8億畝播種面積多出來,可以種植大豆。

為什麼總是喊,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而且是退無可退?

原因很簡單:第三次國土調查中的耕地面積19.18億畝耕地中貓膩太多,這32億畝耕種面積就是天方夜譚。要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就需要大折騰,不停地折騰!退耕還林、變耕為園、退耕還草……退林還耕、變園為耕、退草還耕……在折騰中展現中共領導人的偉大才能。

附錄:

習近平博士論文:中國農場市場化研究(點擊標題可下載)

注釋:

[1]呂德文:又在折騰基層!逼村幹部種田,逼群眾砍茶樹,深山老林開荒餵野豬……,觀察者網,2023年3月21日,https://www.guancha.cn/LvDeWen/2023_03_21_684913.shtml

[2]走向勝利|「首倡地」的答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準扶貧」生動實踐,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20年7月27日,https://www.hunan.gov.cn/hnszf/hnyw/sy/hnyw1/202007/t20200727_13076762.html

[3]習近平:【之江新語】140: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四日,http://www.71.cn/2013/0607/715444.shtml

[4]王煒麗、胡馨元:安吉:「兩山」路上「三字經」,《黨建》雜誌,2020年5月9日,http://www.dangjian.com/shouye/zhuanti/zhuantiku/dangjianzazhi/202005/t20200522_5600663.shtml

[5]記者杜尚澤、丁偉、黃文帝: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人民日報,2013年9月8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0908/c64094-22843681.html

[6]習近平:【之江新語】210:為政者需要學與思,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一日,http://www.71.cn/2013/0905/731729.shtml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17,https://www.cqsccr.com/uploads/ueditor/file/20190911/6370379627926451454231799.pdf

[8]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分類地類認定細則,https://m.mnr.gov.cn/zt/td/dscqggtdc/zl/201906/P020190604539900543194.pdf

[9]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成果新聞發佈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2021年8月26日,https://www.mnr.gov.cn/dt/zb/2021/qggtdc/

[10]蔡繼明:如何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22年4期,2022年4月28日,刊登在參考網, www.fx361.cc/page/2022/0428/10714451.shtml

[11]我國糧食產量連續8年站穩1.3萬億斤台階——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人民日報,2023年1月23日,http://www.gov.cn/xinwen/2023-01/23/content_5738524.htm

[12]陳錫文:我國糧食若全部自給將出現20%耕地缺口,新浪財經,2012年11月29日,https://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21129/104913839431.shtml

[13]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求是雜誌,2023年3月15日,http://www.gwytb.gov.cn/topone/202303/t20230315_12518529.htm

[14] BBC:習近平向普京道別:「百年變局我們共同來推動」,BBC News中文,2023年3月22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mYYcQdr3LM

[15]邵海鵬:2022年糧食進口量較上年下降,進口佔國內糧食總產量21.4%,第一財經,2023年1月14日,https://www.yicai.com/news/101650453.html

[16]邵海鵬:中國糧食進口量再創新高,食物自給率持續下降,第一財經,2022年1月18日,刊登在新浪網,https://finance.sina.cn/china/gncj/2022-01-18/detail-ikyamrmz5813015.d.html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