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重讀經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作者:

01前言

史蒂芬·柯維博士,他是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入選「影響美國歷史進程的25位人物」,被《時代周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經濟學人》雜誌推舉其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在美國乃至全世界,他的思想成就與卡耐基、德魯克、傑克·韋爾奇並肩比齊。他是世界備受推崇的領導工作權威,家庭問題專家,教師,企業組織顧問,在領導管理理論,家庭與人際關係,個人管理等領域久負盛名。《財富》雜誌100強中的90%和500強中的75%的企業是他的受教者,AT&T、通用電子、微軟、可口可樂等大公司的高級主管都是他的學生,李開復等中國頂尖的企業家和管理者也深受其思想的啟發。每年,來自全球的個人、家庭、企業、教育界及政府領導者的受教生更是高達數百萬人之多。

2002年,《福布斯》雜誌評選《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為十本最有影響力的書之一。《行政總裁》雜誌的調查結果,《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兩本書之一。

什麼是習慣?

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亞里士多德也曾經說過:

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本書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知識是理論範疇,指點我們做什麼及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願促使我們想要做。要養成一種習慣,我們必須具備這三點。(見下圖)

通過在知識、技巧與意願三方面的努力,我們可以突破多年思維定式的偽保護,使個人和人際關係效能都更上一層樓。本書中的七個習慣並非零散的心理法則,它符合成長規律,讓我們依次經歷「成熟模式」。(見下圖)

「成熟模式圖」即人類成長的三個階段,分別為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各個時期表現形式如下:

依賴:圍繞着這個觀點——有錯誤,我怪你。

獨立:着眼於這個觀念——我可以獨立,我可以自己負責,我可以自由選擇。

互賴:從我們這個觀念出發——我們可以自主、合作、集思廣益,共同開創未來。

因此,本書先講述七個習慣中的前3個,着重在如何自我約束,由依賴進步到獨立,這些習慣屬於「個人領域的成功」範疇,是培養品德的基礎;而後才是「公眾領域的成功」,即習慣4、5、6所講授的團結、合作與溝通;第7個習慣則涵蓋了其他6個習慣,談的是自我更新。

02個人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習慣一:積極主動

時下盛行的社會觀點認為,環境與條件對我們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我們不否認條件作用的影響巨大,但並不等於承認它凌駕於一切之上,甚至可以決定我們的命運。

在外界的刺激與最後的回應之間,人擁有選擇的自由,這也是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不同。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刺激和回應之間的距離,就是我們選擇的自由,我們能夠合理地利用這段距離時,我們往往可以收穫幸福和成功。就如面對困境時,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應對方式,而不是逆來順受又或是條件反射。

史蒂芬·柯維指出,看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於哪些事物,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他是否積極主動。作者將我們關注的問題分成兩類:關注圈和影響圈。

關注圈,是指我們關注的問題,包括健康、子女、世界局勢等。影響圈,則是指我們能夠影響或者改變的事情,比如學習、工作。而有些事情是我們關注,但無法影響的,比如石油危機、戰爭、飛機失事等,這些事情就屬於關注圈而不屬於影響圈。兩者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而積極主動和消極被動人的區別就在於,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能使影響圈不斷擴大。

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情不放,結果就越來越怨天尤人,從而造成影響圈日益縮小。

如何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史蒂芬·柯維指出,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瑣事就可以訓練我們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比如,我們如何面對交通堵塞、如何應對他人無理的要求、如何看待自己的問題,以及使用什麼樣的語言。

實際上,從一個人的言談上,就多半可以看出他是積極主動還是消極被動的。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消極被動的語句多半帶有假設性質,而積極主動的語言則是「由內而外」改變,即先改變自己的行為,然後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

習慣二: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意思是說做事之前,認清方向。特別是人生目標,別被名利所蒙蔽。蓋棺定論時,你希望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中的真正渴望的目標。很多人成功之後,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後,卻發現犧牲了更可貴的事物。

1、「以終為始」的兩個原則基礎:

①任何事物都是兩次創造而成

第一次創造——心智,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

第二次創造——體力,付諸實踐。

高效能人士,在行動前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在人生各個方面所期望的結果。

②自我領導

很多人連自己的價值觀都沒有搞清楚,就忙於提高效率,制定目標或完成任務,這就是個人生活中領導意識匱乏的表現。以終為始就意味着,我們要帶着清晰的方向和價值觀來扮演自己的角色,要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創造負責。從而使決定行為和態度的思維定式真正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正確原則。

2、以終為始最有效的方法

撰寫一份個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學或基本信念。範例如下圖:

對於個人來說,基於正確原則的個人使命宣言是評價一切的標準,它將成為個人的憲法,成為我們以不變應萬變的力量源泉。它既是做出任何關鍵抉擇的基礎,也是在千變萬化的環境和情緒下做出日常決策的基礎。

3、樹立正確的生活中心

無論你是否意識到,人人都有生活中心,有人以家庭為生活中心、有人以工作為中心、有人以名利為中心、有人以自我為中心等等。

它們對生活各方面的強烈影響毋庸置疑。但上述幾種生活中心都是多變的,作者提議我們要以原則為生活中心,因為原則是恆久不變、歷久彌新的。

以永恆不變的原則為生活中心,就能建立高效能的思維定式,也就能正確審視所有其他的生活重心。(見下圖)

以原則為生活中心的人總是見解不凡,思想行為也自成一格。由於擁有堅實的內在為基礎,所獲得的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與力量,使其能享有操之在我且充實的一生。

習慣三:要事第一

習慣三落實了前兩個習慣,它通過獨立意志的發揮,建立以原則為中心的處事態度,進而達到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就是指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所謂重要的事情是指,你個人覺得有價值及對你的使命、價值觀、對優先目標具有貢獻的活動,會使你的生命更豐富、更有意義的事,但是這些事情多數是不急迫的。因此,我們需要學習運用第四代時間管理矩陣。

第四代時間管理矩陣與以往時間管理方法截然不同之處,它根本否定「時間管理」這個名詞,主張關鍵不在於時間管理,而在於個人管理。與其着重於時間與事務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維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上。根據個人管理理論,將耗費時間的事務依據緊迫性與重要性分為四類。(見下圖)

對這四類事務的偏重,將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

①偏重第一類事務

這類事務通常被稱為「危機」,如果你過分注重第一類事務,那麼它們的範圍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佔據你全部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壓力大、精疲力盡、被危機牽着鼻子走、忙於收拾殘局。

②偏重第三類事務

有人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第三類事務上,卻自以為在致力於第一類事務。他們整天忙於應付一些自認為十分重要的緊急事件,殊不知緊迫之事往往之事別人的優先,對別人很重要,對自己就不一定了。結果:急功近利、被危機牽着鼻子走、被視為巧言令色、輕視目標和計劃、人際關係膚淺。

③偏重第三、四類事務

有些人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第三和四類事務上,可以說他們過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生活。結果:完全不負責任、被炒魷魚、基本生活都需要依賴他人。

④偏重第二類事務

高效能人士總是能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類事務,他們還會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類事務上,減少第一類事務的數量。結果:願景、遠見、平衡、自律、自製、很少發生危機。

總的來說,普通人的時間安排與高效能人士的時間安排對比如下:

[page]

若想做到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到第二象限的活動上,需要以下四項關鍵步驟:

①確認角色

作為一個個體你有屬於自己的各種角色,先寫出你自己的關鍵角色,再列舉自己想要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做的事情,只要考慮下一周的角色和任務

②選擇目標

就是思考下一個周計劃中每一任務欄下你最想做的一兩件要事,作為你選定的目標。

③安排進度

為每一項目標安排具體的實施時間。

④每日調整

根據突發事件、人際關係的意外發展及嶄新機會對每天的要務安排進行適當調整。

如果能夠建立以第二類事務為中心的思維定式,就能提高安排生活的能力,能夠真正做到要事為先,言出必行。從此,就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實現個人的獨立,不必再求助於他人。

03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

習慣四: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境,目的是爭取更豐盛的機會、財富與資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敵對競爭。

雙贏不是什麼技巧,而是人際交往的哲學,是六個交往模式之一,這六個模式分別是:

①利人利己(雙贏):為自己謀利也不忘他人

②損人利己(贏/輸):攀比、競爭、追求地位、權力欲

③損己利人(輸/贏):委曲求全、討好他人

④兩敗俱傷(輸/輸):總是嫉妒或批判他人

⑤獨善其身(贏):一心求勝,不顧他人,自我為中心

⑥好聚好散(無交易):買賣不成仁義在

以上6種交往模式,哪一種最好?

最好的選擇是視情況而定,如果贏要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為代價,以至於得不償失,那麼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好;如果你十分珍惜某一人際關係,而牽涉的問題又無足輕重,那麼偶爾以輸/贏模式來肯定對方也無妨。

但實際上,大多數情況都只是相互依賴的大環境的一部分,於是只有雙贏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

雙贏的原則是所有人際交往的基礎,包括5個獨立的方面。(見下圖)

「雙贏品德」是基礎,接着建立起「雙贏關係」,由此衍生出「雙贏協議」,需要「雙贏體系」作為培育環境,通過雙贏的「雙贏過程」來完成。這也是雙贏思維的5個要領。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形成雙贏思維的一個重要方式便是,培養雙贏品德。雙贏品德有以下3個基本特徵:

①誠信

意即自己的價值觀。如果我們不了解「贏」的真正含義及其與我們內心價值觀的一致性,那麼就不可能做到「贏」。沒有了誠信的基礎,雙贏不過是一種無效的表面功夫。

②成熟

這是敢作敢為和善解人意之間的一種平衡狀態。成熟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時,又能體諒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下圖為不同人際觀的成熟度:

在敢作敢為和善解人意之間找到平衡點,才是真正的成熟,這是雙贏的基礎。

③知足

即相信資源充足,人人有份。

牢記一點:當你超越環境、態度和行為,將觸角探到自己的內心,會發現雙贏和所有其他正確原則一樣,本就深植在我們的生活中。

雙贏並非性格魅力的技巧,而是人類交往的一種模式。雙贏來自誠信、成熟和知足的人格,是高度互信的結果;它體現在能有效闡明並管理人們的期望和成就的協議中;在起支持作用的雙贏體系里蓬勃生長;經由必要的雙贏過程來實現。

習慣五:知彼解己

若要用一句話歸納我在人際關係方面學到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尋求了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

如果你想養成真正有效的人際溝通習慣,就不能單靠技巧,首先你要「知彼」。這一點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轉變,因為我們通常把讓別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聽時並不是想理解對方,而是為了做出回應。

因此,「知彼」的關鍵在於移情聆聽,這至少包括以下4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複述語句,這至少能使人專心聆聽。

案例:

子:「上學真是無聊透了!」

父:「你已經受不了了,覺得上學太無聊。」

第二階段加入解釋,純用自己的語句表達。

父:「你不想上學了。」

第三階段滲入個人的感覺,此時聽者所注意的已不止於言語,也開始體會對方的心情。

父:「你覺得很有挫折感。」

第四階段是既加以解釋,又帶有感情。

父:「你對上學有很深的挫折感。」

關於傾聽,精讀君此前已寫過相關微課,請點解閱讀為什麼傾聽如此之難?有這4大障礙

此外,表達自己也是謀求雙贏之道所不可缺少的,了解別人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有義務讓自己被人了解。

古希臘人有一種很經典的哲學觀點,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請注意這個順序,首先是你本身的品德,然後是你同他人關係,最後是你表達自己的能力,這是另外一種重要的模式轉換。

習慣六:統合綜效

通常來說,溝通可以簡單地分為以下三層次:

①低層次的溝通

此層次源自低度信任,其特點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提放,步步為營,經常藉助法律說話,為情況惡化作打算,其結果只能是贏/輸或者輸/贏。

②中間層次的溝通

此層次是互相尊重式的,他們可以理性地理解別人,卻無法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真正理解他們的模式和設想。這種溝通層次在獨立的,甚至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中尚有立足之地,但並不具備創造性。

③統合綜效

這意味着1+1等於8或16,甚至1600。源自高度信任的統合綜效能帶來比原來更好的解決方案,每一個參與者都能認識到這一點,並全心享受這種創造性的事業。

簡單地說,統合綜效就是整體大於部門之和。它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精髓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

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當有人不同意你的觀點的時候,你應該試着尋找統合綜效的第三條道路,一般條件下它總是存在的。如果你堅持雙贏模式,確實願意努力理解對方,你就能找到一種能讓每一個人都受益更多的解決方案。

04自我提升和完善

習慣七:不斷更新

如果你在森林中看到一名伐木工人,為了砍一棵樹已辛苦工作了5個小時,精疲力竭卻進展有限,你想必會建議他:「為什麼不暫停幾分鐘,把鋸子磨得更鋒利?」

然而對方卻回答:「我沒空,鋸樹都來不及,哪有時間磨鋸子?」

看到這個答案,大部分人都會瞠目結舌。但事實上,很多人在人生路上就如同這位鋸樹的人,只顧着一味往前趕路,卻忘了「更新自己」。我們要明白,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鍊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自我更新有以下4個層面:

①身體層面

通過正常適量的營養、運動、休息及壓力管理來維持生理健康。

②心智層面

通過閱讀、寫作,思考完成心智更新。

③精神層面

通過閱讀啟發性書籍、接觸大自然。

④社會情感層面

通過持續增加情感投資來更新。

以上四個層面的更新都很重要,因此只有平衡好四個層面的更新進度,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每天的個人領域的成功」(每天至少用一個小時實現身體、精神和智力層面的更新)是培養七個習慣的關鍵。

05總結回顧

本書共闡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七個習慣符合成長規律,共分為三個階段。(見下圖)

第一部分,由依賴進步到獨立,屬於「個人領域的成功」範疇。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培養的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這3個習慣。

第二部分由獨立到互賴,屬於「公眾領域的成功」範疇。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培養的是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這3個習慣。

第三部分,自我提升和完善,則涵蓋了其他6個習慣,談的是第7個習慣自我更新。通過這一習慣來統合前6個習慣,實現7個習慣的良性循環。

這幅「成熟模式圖」可以說是貫穿整本書的精髓,希望各位在關掉此頁面後,還能記得這幅核心圖。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知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