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人生,是個還債的旅程!(看完頓悟)

人這一生,會遇到的人,千千萬萬,於這千千萬萬人中,收穫了許多讓人難以忘懷的美好。

遇見父母,收穫世界上最無私的愛;遇見貴人,收穫幫助與建議;遇見朋友,收穫真心的陪伴.......

每一份相遇,都是上天的恩賜,每一份恩情,都要銘記於心,及時回報。

俗話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受人恩惠,理應知恩圖報。

說白了,人生,就是個還債的旅程。

得到多少恩惠,就要歸還多少,不負不欠,方能問心無愧。

-01-

父母養育之恩

有人說:我們這一生,虧欠最多的人,就是父母。

誠然如此,父母之恩,大於天地。

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

我們健康成長,是父母養的。

父母對我們的這份恩情,重於泰山,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償還。

小的時候,父母對我們無私地奉獻他們所有的愛;

父母老後,我們也要儘自己所能去回報他們的愛。

在《賢愚經》中有言:「慈心孝順供養父母,殊勝難量。」

孝順父母,是子女的最大的福田。

包容父母的不足,用心呵護父母,就是在積攢自己的福報,維護自己的功德。

要知道,每個人都會有變老的一天,善待父母,何嘗不是善待自己。

孝順父母,就是給自己的子女做榜樣,孩子長大後,也會對你孝順。

有道是:養育之恩大於天,百善之首孝為先。

孝敬父母,事不宜遲;善待父母,刻不容緩!

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那一天,才懊惱對他們虧欠太多,當初沒有多用心和珍惜他們。

人這一生,虧欠父母的太多了,他們付出,不求回報,他們給予,沒有索求。

為人子女,一定要好好回報父母的愛,償還父母的恩情。

父母老了,對他們多一點耐心,少一點不耐煩;

趁父母尚在,多回家看看,多陪伴他們,及時盡孝,別給自己留遺憾。

-02-

貴人提攜之義

人生路漫漫,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難以逾越的難關。

每當這時候,你就會看清,身邊的人,誰是真,誰是假。

這世間紛紛擾擾,錦上添花容易,患難相扶,難能可得。

人生最貴的,不是財富,不是地位,而是當你深處低谷,有一個支持你的人,有一束照亮你前行的光。

有些人對你好,是因為你有利可圖,當你沒有了利用價值,必然會被一腳踢開;

有些人對你好,不因為別的,而是因為他認為你值得,所以願意為你伸出援手。

生命中,那些對我們不好的人,要趁早遠離,對我們好的人,一定要好好善待。

俗話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在落魄的時候,伸手拉我們一把的人,更是應該心存感激,及時回饋他們。

畢竟沒有人有義務要這麼做,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都是人生路上的貴人。

他們會在我們無助時,給我們力量;

會在我們迷茫時,為我們指引方向。

正因為有他們,才會有如今的我們。

貴人之情,至真至誠,值得我們一輩子牢牢記在心中;

貴人之恩,至深至切,一定要記得回饋,用心珍惜。

世間的一切都是流動的,得到善意,也要付出善意,有來有往的感情,才能長久。

-03-

朋友相知之情

人活着,總有許多無法向家人訴說的委屈,旁人不理解的傷痛;

無處宣洩,無人訴說,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和消化。

有時候,並不是不累,也不是不難,可那又如何?

誰都有自己的苦,誰都有自己的難,少有人會真正在意你內心的感受,願意聽你訴苦,為你分憂。

大多數人,都是表面上客客氣氣,飯桌上說說場面話;

能夠同甘共苦,真正稱得上知己的人,可謂屈指可數。

就如白居易所言:「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幾人?」

大千世界,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相遇相識,更不是所有人,都會和你志同道合。

不理解你的人,他們不會真心體會你的感受,遇事只會冷眼旁觀,落井下石;

只有知己,才願意理解你,信任你,無條件站在你身邊,做你最堅實的後盾。

很喜歡一句話: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人生路漫漫,有知己的陪伴,才不會孤單。

疲憊時,有人體恤;委屈時,有人安慰。

得意時,有人歡呼;失意時,有人依靠。

如若人生能得一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

如若你能擁有這份幸運,請一定要好好珍惜。

不僅要用心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更要用實際行動回饋別人的真心。

人生是個還債的旅程,獲得溫暖要報以真誠,得到真心要報以真情。

生活中,常會聽人感嘆說,與人相處真難,太複雜了。

其實不然,人與人之間,無非是一場以心換心的過程。

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歸還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你付出多少,就會收穫多少。

懂得回饋,是對良人的珍惜;

知恩圖報,是對真情的重視。

宮崎駿有一句話,說得很好:

「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相守,無論誰都不會一帆風順,只有一顆捨得付出、懂得感恩的心才能擁有一生的愛和幸福。」

人生,是個還債的旅程,得到的同時,要懂得及時償還,不拖不欠的情誼才能延續。

珍惜才會擁有,感恩才會天長地久。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韻

來源:一心問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