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道德經》:利益生於「有」,福分出於「無」

一、

對於人生來說,在生命過程之中存在的際遇,只有世俗標準下的好與壞,而沒有絕對標準的好與壞,任何事情的不如意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反而是一種成全。

有這樣一句話說的非常好:當下的不如意,或許是命運的故意安排,想讓你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避禍。

曾經奮不顧身的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想要的生活,幾乎拼盡了全力,但是世事難料,有些事最終也難以如願,在餘下的很長時間內,極度陷於沮喪和心臨絕境之中,當時那一份壓抑和痛苦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但是當自己走過那一段路之後,冷靜下來再回頭看,才知道當初經歷過的不幸或許是人生的另外一種平衡,它平衡的是你的尖銳,是你的鋒芒,是你的那一份不懂世故。

道德經》有一句話,叫: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發展是道運動的內在動力,而堅守柔弱卻是道運動法則的具體運用,天下萬物從有中產生,有又從無中產生。

我們首先來看這幾個詞分別代表的狀態:發展、柔弱、有與無。

「發展」就是世俗常說的世間都處在變化之中的過程,這個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的規律,這個就是天地之道運行的必然法則,也是世界存在的內在動力。

而在這一切發展變化之中,能夠讓自己佔據上風並且獲利的,必然是「柔弱」的處事法則。

而天下萬物從「有」中產生,「有」又從「無」中產生,「有」代表的是獲得、成功、榮耀,而「無」代表的是失去,是不存在,甚至是痛苦。

而世間萬物卻皆由無而生,那也就是說,世間萬物的一切核心,就是從你所看不見的,或者是失去的事物之中產生,而得益於你所保持柔弱的處事姿態。

這是世俗之人完全未能理解的層面,更是世俗之人完全摒棄的狀態。

因為大多數人祈求的都是成就、得到和榮耀,所以大多數人身處高位遇得意之時,馬上就變得得意忘形,因為他得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狀態,但是接下來通常又因為居功自傲而物極必反。

好的事物也會隱藏着禍患,因為世間萬事福禍相依,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則,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失去未必是一種失去,得到也未必是一種得到。

二、

《小窗幽記》之中有一句話叫:善默即是能語,用晦即是處明,混俗即是藏身,安心即是適境。

意思就是說:善於沉默就是能言善語,韜光養晦就是保身之法,混入世俗就是藏身之所,心靈平靜就是適應環境。

有智慧的人並不是鋒芒畢露,不是處在人生明處顯露鋒芒,而是能夠「大成若缺」,「大智若愚」,混同於世俗之中,這樣的內斂功夫,也是真正的處事之法,此種柔弱的姿態才能讓自己在為人處事之中,真正的做到遊刃有餘。

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看,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幸福,善於得到的人最後未必是真正的得到,因為才能會使人嫉妒羨慕,而過於出眾也會樹大招風,在這世俗之中,嫉妒心強的無能鼠輩更多於滿身才華的鳳毛麟角。

所以得失不在我們的認知之內,而是有着天道本身的發展運行法則。

當我們面對着這一切規則和變化的時候,不管自己是無能鼠輩還是那個鳳毛麟角,最應該秉持的態度就是混同世俗,收斂自身姿態,避免自己的鋒芒觸碰別人的自尊。

再者,就是調整自己人生的態度,不要以人生的得為絕對的得,也不要以人生的失為絕對的失。

當下的失去與不如意,或許正是生命給你一次歷練的機會,只有歷練的足夠淳厚,德行足夠豐滿的時候,你才能在下一個人生路口,穩重的抓住自己想要的生活,並且更好的擁有這份生活。

而不是在輕狂的年紀,因為年少無知而鑄下人生之大錯。

《莊子》之中有一篇故事:

有一次,黃帝在赤水北岸遊玩的時候,不小心弄丟了寶貝玄珠,於是黃帝就派了「知」幫他尋找,「知」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結果卻沒有找到;黃帝又派了「離朱」去尋找,「離朱」是一個視力很好的人,但是也沒有找到,黃帝又派聽力極好的去契詬尋找,結果還是沒能找到。

後來皇帝派了無智、無視、無聞的象罔去尋找,象罔在赤水河隨便走了一圈就找到了玄珠。

擁有智慧以及擅長視力和聽力的三人都沒有找到,而無智、無視、無聞的象罔卻找到了玄珠,根源就是「無」才存在着福。

世間所有的智巧、擅長、得意,最後未必會得到好的結果,而那些無心之人,或許才有大成人生。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國學書舍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