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明報:習李安內攘外 中國轉折艱難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末再度出訪,先後赴土耳其出席20國集團(G20)和菲律賓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兩大峰會。而總理李克強除在國內召開多場會議外,本周五也將赴大馬的東盟10+1和10+3峰會。往年此時,中國一年一度的「秋季外交」會告一段落。然而今年卻遠交近攻,異常忙碌,顯示領導層身體力行「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進入「安內攘外」的新階段。

習近平親拍板赴菲

攘外意在息爭止紛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之後,領導層極度重視「攘外」,過去半個月間外事活動頻密。不僅歷史性的兩岸領導人會晤恍如忽來神筆,接踵而來的荷、德、法等國元首訪問中國大陸,與早前習近平出訪越南、新加坡,也與過去一早安排、事前廣為宣傳不同,令人目不暇接。今次菲律賓的APEC峰會,由於中菲南海之爭導致關係緊張,中國也是最後一個確認出席的經濟體,最後由習近平親自拍板成行,意在身體力行,息爭止紛。

習近平今次在G20峰會除介紹中國經濟現狀與未來外,也力倡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在APEC峰會或會重提亞太自貿區(FTAAP)之議。在兩個峰會,都推介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剛通過的有關十三五規劃的建議。這都是出自「兩個統籌」的基本思路,更是安內攘外的交織。

值得留意的是,在習近平出訪前夕,主持召開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提出一個新招,即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着力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這是在經濟變局中,中共繼開放二孩生育、推出居住證制度、繼續「雙降」穩增長之後,「安內」的又一重要舉措。

提升供給體系質素

安內又一重要舉措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改善政府的投資方向,加大對投入明顯不足的醫療、社保、養老等民生領域,降低一般製造業領域的投資比重。同時透過政府行政改革,讓社會資本在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上有更多投入,增加民間資本的投資機會,把產業結構轉移到適合現在市場需求結構的軌道中來。高層近期的「安內攘外」,證實中國確實面臨內外交困局面,即內部發展顯現困局,外部環境面臨挑戰。由於中國處於前所未有的內部轉型和外部崛起階段,內部發展應變與國際戰略的調整,前所未有地交互關連,令中南海不得不迅速作出種種安排。

中共對發展階段的評估,常用的辭彙是「關鍵時期」、「轉折關頭」。過去10多年來,中國經歷了高速市場化、城市化、工業化和全球化階段。這「新四化」的突飛猛進,亦是「中國崛起」的過程,形成了中國今日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但走到今天,對內而言,是中國既有的和潛在的矛盾激發出來,傳統增長模式所依賴的人口紅利、改革紅利等開始失效,還面臨着不斷增大的經濟結構性問題、資源約束、生態環境失衡、收入差距擴大、社會矛盾激化等諸多問題。實際上中國的重大轉折,正在來臨。

轉折關頭內外挑戰

應對效果仍待觀察

失衡需要結構性調整,特別是需求與供給的調整,但中共領導層為免經濟震盪,更要防止社會震盪。不得不盡全力「穩增長」,希望在穩住經濟的前提下,透過創新驅動,保持中高速發展,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同時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轉型。這就是領導層當前力推「安內」的基本背景。

與此同時,中國面臨新的外部挑戰,由於綜合國力提升,打破原有國際格局,一方面中國要突破發展樽頸,不能不「走出去」,推動包括「一帶一路」戰略,人民幣國際化,參與國際規則制訂和國際治理;另一方面,原有國際格局主導者、規則制定者,或合作,或圍堵,或遏制,想方設法保護其既有利益,維持其固有優勢。

這就令中國在避免重大衝突的基本考量下,必須出招去「攘外」,以為「安內」乃至保持崛起路徑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而今天領導層的「攘外」策略,與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有很大不同,其基本特徵是有軟有硬,合縱連橫,但基調還是「和平發展」。至於其應對是否得當,戰果是否理想,仍待觀後效。

中共領導層最近如此奔忙,還有個特殊原因,也與轉折相關,因為領導層現在最關心的事,當是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轉折。

所謂國家發展的戰略轉折,來自中共領導層提出的新「國家治理」理念。這一戰略性轉折之路線圖,已由不久前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意見稿勾勒出來,而時間表的兩大節點,一是下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是明年3月的全國人大會議。這兩次會議,前者要排定明年任務,後者要通過五年規劃。

習李近期如此忙碌地「安內攘外」,正有全力清障、全新開局的用意。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明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