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海外黨媒:三次特赦流產 中南海拒絕顛覆性錯誤

王岐山近期針對是否有可能酌情特赦貪腐官員提問所做的簡短回答,雖然並未在主流輿論場引發多大波瀾,但還是調動起了足夠的記憶和民間情緒。事實上,王岐山之於特赦論先後截然不同的態度,也即從拍桌子大罵到「還不到時候」,已經間接地說明,特赦在中國至少在執政者層面,已經悄然發生改變。但是在民間輿論場域,對於特赦的提法向來不買賬。這也就導致了理論界即便有過幾次爭取和面紅耳赤,卻最終在多數民眾力量面前只能敗下陣來。

在執政者層面,王岐山的新近表態公之於眾前,官方對於反腐諸多論調,比如自黑論、拐點論、反撲論,採取了態度鮮明的回擊。今年2月13日,中紀委官方網站還曾刊文怒斥求「特赦」者用心險惡。9月15日,中共黨校刊物發表中紀委常委邱學強文章,否定反腐「節點」到來,並表示「有案必查」,不存在「特赦貪官」。更早之前的2013年,王岐山曾多次在會上表示,不能搞特赦、搞寬容,否則整個社會就會震盪、會大亂,甚至有崩潰的可能。而習近平的「上不封頂」,沒有「鐵帽子王」,李克強的「開工沒有回頭箭」,強調「一抓到底、一往無前」,用在表達對特赦的態度上,又何嘗不可?

而在理論界,特赦論從誕生至今至少經歷了三次「流產」,以至於至今仍被阻擋在中南海的門外。第一次「流產」,可追溯到1999年。是年,一項名為「新世紀中國懲治與預防腐敗對策研究」課題研究提出要搞一次「反腐特別行動」,設立一個全國性的「退贓賬號」——讓所有主動交出贓款的腐敗分子能得到「赦免」,以消除長期積累下來的腐敗「呆賬」。但是這一特別行動,並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和熱烈的討論,很快也就偃旗息鼓。

第二次「流產」,是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何家弘「特赦論」的失敗為標誌的。2008年,在為《法制晚報》撰寫的系列文章中,何家弘率先提出了特赦的觀點,並在一年之後逐漸成型。因為首次提出,所以也在某種程度上被看做是拉開了理論界辯論特赦論的序幕。按照何家弘的解釋,所謂的特赦論也就是在規定一個時限內要求公示官員財產,公示的財產不管來源何處都視為合法,不再追究責任。

該論點一經提出,立即引發激烈爭議。部分政府官員對何家弘抱怨,「您壓根不懂政治,您可以公然談論,但我們不能真正付諸實施,因為此決定的政治風險極大。」特赦腐敗分子可能帶來很大的政治風險,這是毋庸置疑的。何家弘真正的擔憂在於,聲勢浩大的反腐運動到最後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但是因為何的特赦論從根本上說還是未能跳出官員財產公示的老調重彈,所以即便有着首開先河的意義,應者還是寥寥。

何家弘之後,時任《炎黃春秋》雜誌總編輯的吳思還提出了他的另一套特赦論設想。具體來說,就是在一個行政區域內,在可承受的範圍內,設定一套政改的指標,如政治人物公開競爭,差額選舉,人大代表專職化,鄉鎮、縣市等級別的直選,司法獨立,媒體開放等等,由獨立的第三方考察驗收。一旦這些指標驗收合格,該地區就實行特赦。無論輕罪重罪,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案未結案,皆免除之。如此一來,政改的阻力就會很大程度上變為動力。

且不說吳思勾勒出的政改遠景能否實現,單從將貪腐官員看做政改最大阻礙力量而言,就是言過其實、站不住腳的。因為以特赦換取改革的言外之意,便是「如果你們不特赦我,我就不支持改革了」。有此底氣的大前提是,需要被特赦的群體確實有足夠的左右改革能否進行的力量。顯然地,如果前提是成立的,那麼對不斷推進深化改革的執政者而言,將是怎樣的諷刺?因為一國之改革,寄希望於一群已經被民眾所不齒和唾棄的群體,或是因這部分支持的缺失而中止改革,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十八大後,中國反腐風聲鶴唳,震動世界,特赦論的第三次「流產」也在此背景下開始醞釀。面對中紀委不斷連刷紀錄的成績單,有人歡喜有人憂,如何建立長效的反腐機制,成為理論界討論的重點。中國反腐專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任建明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建立「廉政特區」的構想,並呼籲應該「有條件部分特赦」問題官員。與任建明持有類似觀點的,還有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在後者看來,官員財產公示應實行有條件的部分赦免,如果用「絕不赦免」的方法,抵抗會越來越頑強,最後可能出現魚死網破,甚至魚未死網已破的態勢。

而在反對特赦的一方看來,提出特赦論的構想,根本就是沒有搞清楚其法律意義,純屬一種空洞的臆想。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即表示,特赦論從本質上帶來了混亂,而且不符合改革的規範要求,也是根本不現實的。中央編譯局世界發展戰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則從穩妥出發,提出了「新人新辦法」,也就是在新的法律法規出台前,凡是新提拔任用的領導幹部,必須公示期家庭財產狀況,作為緩衝期以減少震動。後續地,相關法律法規出台時,也要從一開始就留有餘地,給問題官員一個「出路」。如若不然,引起官員資產外逃等情況,對國家來說也是「大失血」。最終,正反雙方爭吵一番後自動退卻,特赦論雖然還不時被提及,但也只是作為理論界茶餘飯後的談資,很難上升到行動層面。

因為有了至少三次的「流產」,所以待到這一次王岐山亮明「還不到時候」的態度,理論界已經顯得疲軟和中氣不足。反倒是媒體層面限定時間內的密集關注,才讓這一話題的熱度得以延續下去。比如《新京報》所發的評論文章,基本上可以代表媒體層面的立場和態度,即反腐正在推進,「特赦」言之尚早。何況,拋開反腐正在推進的基本事實,僅僅從民意反應來看,現在收手都是不合時宜之舉。畢竟,過去兩年多時間裏,習王聯手推進的反腐在贏得民心的同時,也讓民眾的期待值急速飆升。值此關頭,如若突然來個急剎車,從高壓反腐轉為特赦,不免引發輿情震盪。甚至可能因為兩個極端之間的大跨度跳躍,導致不得不承受顛覆性錯誤帶來的後果,也未可知。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多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