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北京當時世界最大 英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上)

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為打開對華貿易大門,英王喬治三世以為乾隆皇帝祝壽之名,派出以馬戛爾尼勳爵為首的龐大訪問中國大陸團。使團在熱河行宮覲見了乾隆皇帝。隨團畫家,在往返旅行中創作了大量反映當時中國世態風情的畫作。這些作品1814年在倫敦出版,逾百幅畫作描繪了皇帝、兵勇、仕女、商販、戲子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讓我們看到歐洲人眼中的那個遙遠又鮮活的乾隆盛世。北京,人口300萬,光是都城(韃靼城)就有14平方英里,紫禁城面積也超過了1平方英里,比當時剛剛擴建的倫敦城還要大三分之一,是18世紀世界最大的城市

17世紀北京城裏貴族們的生活習俗,成為當時巴黎上流社會爭相效仿的流行指南,甚至國王路易十四在18世紀的第一個春天,還坐着中國轎子,參加了一場名為「中國之王」的盛大舞會。

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為打開對華貿易大門,英王喬治三世以為乾隆皇帝祝壽之名,派出以馬戛爾尼勳爵為首的龐大訪問中國大陸團。使團在熱河行宮覲見了乾隆皇帝。為在中國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使團出發前做了精心地準備,但卻空手而歸。年輕的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作為使團的隨團畫家,在往返旅行中創作了大量反映當時中國世態風情的畫作。這些作品1814年在倫敦出版,逾百幅畫作描繪了皇帝、兵勇、仕女、商販、戲子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讓我們看到歐洲人眼中的那個遙遠又鮮活的乾隆盛世。

當年馬戛爾尼使團來訪時,他們了解的北京,人口300萬,光是都城(韃靼城)就有14平方英里,紫禁城面積也超過了1平方英里,比當時剛剛擴建的倫敦城還要大三分之一,是18世紀世界最大的城市,倫敦的規模無法和北京相比。清代北京城的西面有阜成門、西直門、西便門、廣安門四座西門,西直門處於西北,馬戛爾尼一行的使節們經此門到圓明園。清代的北京,仍然是一個水源比較充沛的城市。玉泉河自西注入護城河,貫通城內宮中的積水潭、北海、中海、南海,偶爾也能看見城下揚帆飄動,舟楫往返。

在歐洲人眼裏,中國是絲綢的國度。羅馬人甚至以等重量的黃金從東方換取絲綢。到19世紀時,歐洲終於引進了桑樹和蠶種,開始了種桑養蠶的歷史。

染坊

江南插秧的情景

茶商準備裝茶上船。

據他們的了解,中國人喝茶最初是為了防治麻風病,以後成為一種大眾普遍的習慣。無論是家中還是店鋪之內,都有盛滿茶水的大茶壺、茶杯擺放在桌子或櫃枱上。當然貴族和皇帝的茶杯與尋常百姓是大不相同的。他們的茶壺裏會有銀質帶孔的小盤,防止茶葉和水一起倒出來,還會有用金銀之類的貴重金屬製成的船形托盤,而且皇帝喝的是專供御用的名貴茶葉。他們也知道,中國人飲茶是不加牛奶和糖的。

廈門附近墓地。

描繪的是在巍峨的群山腳下,拱形古墓遍山叢立。一位中年男子盤坐在草蓆之上,面前一座香爐,香煙繚繞。一個男僕模樣的人正跪在一旁為主人倒茶。不遠處人影綽綽,似在跪拜祭祀。

這幅出嫁圖表現出極盡豪華的場面。送親隊伍的前導已到了遠處的城門口,這邊新娘的花轎方離開家門。在這蜿蜒綿亘數里的隊伍中,有彩旗燈籠,有鼓樂喧囂,給人一派太平盛世、安居樂業、喜慶吉祥的場景。

江南小鎮送聘禮。

送聘禮的只是一隻小舟,並不見有什麼大件。然而畫面右側閨房內正在梳妝的小姐和坐在一邊哭哭啼啼的女眷,又讓人覺得好像馬上就要上轎。

梳妝打扮的大家閨秀

達官貴人家的生活場景。

陳設豪華的室內,衣着華美的貴婦正在查看着僕人買回的絲綢,旁邊站着穿着官服的老爺、哄着少爺的保姆,以及正送茶進來的僕人。雕刻細膩、花紋繁複的家具,牆上名人字畫,多寶格里各式精美工藝品,屋頂美侖美奐的宮燈,足以說明當時富貴人家的殷實。

北京燈籠鋪。

燈籠鋪里外擺放、懸掛着各式各樣的燈籠,工匠們各自忙活着手裏的活計,掌柜的正在和客人討價還價。做工華麗精美,樣式令人眼花繚亂的燈籠,映襯着富裕悠閒的生活。

放風箏

滿清官員出訪。

此圖再現了一位達官貴人出訪的情形:滿大人趾高氣揚地端坐在豪華轎子之內。4位轎夫抬着轎子,旁邊還跟着準備輪班的另外一組。轎子前面有一群耀武揚威開道的衙役,他們身穿制服,鳴鑼開道,甚至揮舞着皮鞭大棒,驅趕看熱鬧的人群。走在前面的班頭已經將滿大人的名帖遞給那府上的門房。

官員家宴,高朋滿座,一番寒喧客套之後,少不了又要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一番,席間還要有雜耍戲曲助興。桌子上擺放着各式裝飾品,玻璃的、銀的或陶瓷的花瓶中插滿了鮮花。椅子上鋪着色澤艷麗、豪華舒適的絲綢或天鵝絨座墊、靠墊。僕人們將一道道的山珍海味端上桌子,有燕窩魚翅,牛肉鹿肉等各種極具營養價值的美味佳肴,還有各式點心,極其誘人。

杖刑

戴木枷的犯人

廣州街頭的剃頭匠。

據說當時廣州一地就有約2000個剃頭匠。他們大多挑着擔子走街串巷,邊走邊撥弄着一副長長的鐵片,用聲音召喚顧客。也有一些剃頭匠在城裏有店鋪,而且中國剃頭鋪與歐洲理髮店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都是閒人和流言蜚語傳播者聚集的場所。

廣州帽鋪。

這家懸掛着「三合帽」招牌的店鋪是典型的廣州帽莊。鋪子裝飾得頗有特色,顧客坐在櫃枱前一邊端詳着手裏的帽子,一邊聽着掌柜的熱情地誇讚着帽子的樣式和質地;夥計似乎正在貨架子上整理着各式帽子。旁邊的桌子上,一個夥計模樣的人好像正在為顧客沏茶。門口還跪着一位化緣的和尚。

鴉片館

珠江上的賽龍舟

山東臨清集市上的雜耍

戲台上的武打場面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量

來源:凱迪論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