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玄學風水 > 正文

有道的高人:形貌醜陋的嶗山道士

古代,山東高密曾有位姓張的書生在嶗山的一個道觀中借住讀書。觀里有位老道士,形貌怪異醜陋,在道觀里一向做砍柴的工作,平日裏也都是默默無聞的。張姓書生因此一向比較輕視他。一日書生買了兩頭牛,因為其家距嶗山有一百多里,身邊無人為他把牛送回家,因此頗為煩惱。

這時,那道士忽然對他說:「你似有所思,是不是因為這兩頭牛的原因呀?不用煩,我為你送吧。」張書生對道士的話感到很奇怪,不一會兒他就發現自己的兩頭牛不見了。書生聯想到道士的話,心頭有些詫異。後來,書生回家後果然看見了這兩頭牛,便問家人,家人告訴他:「某日某時,有位道人將兩頭牛送來了。」張書生這時想起家人說的某日某時,正好是那道士與他交談,說要為他送牛的時候。他這才悟到:道士在頃刻間,就為他把牛送到了一百多里外的家裏,這個道士實乃有神通的高人,從此對待那道士非常恭敬。

後來的某一天傍晚,嶗山上忽然下起了大雨,電閃雷鳴。張書生見此趕忙關窗閉門,這時他從窗戶縫隙中見到此刻有數百位神靈,正圍繞着道士的房間,看他們的動作好像正在恭敬行禮。書生見此驚訝的不敢喘息。這場大雨一直下到了第二天早上才停,這時書生連忙去探望那道士,只見道士房中早已是寂靜無人了。後來一打聽,在那個雨夜裏整個嶗山近百處道觀都有人看到了那位道士。至於這位道人去了哪裏,那就誰都不知道了。

僅僅從人世間地位的高低看,這位道人只是一個砍柴的,在人間乃至宗教界中的地位與職務都很低,而且容貌怪丑;然而他卻是一個真正有道的高人,被眾多的神靈恭敬環繞。可見修道的成就如何與修道者的社會地位、階層、職務高低、相貌美醜都無關係。

(資料來源:《池北偶談》)

作者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號阮亭,自號漁洋山人,因欽慕唐代司空圖隱居於禛貽溪的事跡,又字貽上,山東新城(今桓台縣)人。歿後,因避雍正帝諱,被改名士正;乾隆時賜名士禎。十一歲時應童子試,以聰穎過人,縣府道皆第一,二十二歲時會試中式,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揚州府推官。歷任鄉會試考官,禮部、戶部主事、郎中等職。康熙十七(1678)年,授翰林院侍講學士,並充明史纂修官、三朝國史副總裁、國子監祭酒等職,最後任刑部尚書。一生勤於著述,各類著作三十六種、二百七十卷之多。

《池北偶談》是一部有價值的筆記。據王士禎自序稱,他所居住的宅西有圃,圃中有地,地北有屋數椽,有

書數千卷度置其中,因而取白居易《池北書庫》之意,將本書取名《池北偶談》。又因為書庫旁有石帆亭,王士禎時常和賓客在亭內聚談,或議論文章的流別,或解晰經史的疑義,以至國家典故、歷代沿革、名臣碩儒的言行、神怪傳說等等,由兒輩記錄整理,並增益他在京二十年間的見聞,編次而成,所以又名《石帆亭紀談》。

全書共二十六卷,近一千三百條,分成四目:一,談故:記敘清代典章與科甲制度、衣冠勝事等;二,談獻,主要記敘明中葉至清初名臣、畸人、烈女等事;三,談藝,評論詩文,採擷佳句;四,談異,記敘神怪傳聞故事在全書的四目中。(來源:百度百科)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池北偶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