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官場 > 正文

日媒:紅色貴族的「關係」傳統

北京大學博士生馮軍旗從2008年開始在中國河南省南部的縣裏掛職兩年。他在掛職期間調查了地方黨員幹部廣泛利用「關係」的官場現狀,並完成了博士論文《中縣幹部》。去年《南方周末》還刊載了該論文的部分內容,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中縣」是一個虛擬的名字,但實際上指的是約80萬人口的新野縣。關於當地人事狀況的實情,該縣一名主要領導曾對馮說道:「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傳統。」

記者提出採訪馮軍旗的要求時,被他婉言拒絕了。馮軍旗解釋道:「在十八大結束之前,(當局)連國內記者都不讓我接觸。希望你能理解。」

馮的論文是在調查採訪了161位縣幹部後寫成的。這篇論文中指出,縣內約一千名高級幹部中,有450人的親屬是與本人同級的幹部,比例接近一半。在這種「政治家族」中,擁有5名以上幹部的「大家族」多達21個,甚至還有一個家族擁有24名幹部。

隨着論文浮出水面的是,手握權力的黨員幹部們任人唯親,提拔與自己關係親近的人擔任要職的官場現狀。

原本是宣傳部門非正式員工的某男子討好一名與縣長關係密切的電話接線員,並與其女兒成婚。幾年後該男子「官運亨通」居然當上了局長。還有一位與上級領導女兒結婚的男子在29歲時就當上了鄉里的人大主席。論文中還寫到,一名30多歲的年輕幹部曾對馮軍旗直言:「在官場中,能力只是晉升的參考條件,最重要的還是靠關係。」

縣在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中處於市和鎮之間。在這裏,城市和農村的文化相互交融。由於縣裏具備了共產黨最基本的管理機構,所以被稱為「中國政治的縮影」。一位出身新野縣的政治學者說道:「論文中的事例基本屬實,很多讀者看後發現自己的故鄉也是如此,因而反響強烈。」

共產黨的統治一直伴隨着「重視血緣、地緣關係的政治傳統」延續至今。馮軍旗的這篇該論文如實地反映了當代中國的實情。


「關係」是仕途保障

馮軍旗曾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博士生,他基於自身在新野縣擔任幹部時的所見所聞,完成了題為《中縣幹部》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內容甚至「驚動」了中國共產黨的高層領導。

馮軍旗的研究對象是河南省新野縣,該縣的某位學者表明:「統管黨內人事的組織部在馮發表論文後,開始對該縣進行調查。」據稱,數十名涉嫌違規任命提拔和受賄的幹部均受到了處分。

馮的論文引起巨大反響說明論文中所闡明的官場現狀並不只存在於新野縣一地。3年前曾任湖北某縣副縣長的男子匿名接受了本報採訪,他向記者透露了縣幹部的選拔體系。

需要選拔新幹部時,首先由縣黨委的人秘密走訪候選幹部的上級領導和同事,詢問該候選人的口碑如何。之後,在黨內進行投票,評價幹部候選人是否勝任。

欲選拔幹部的層級和職務不同,選舉人和投票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採取不記名投票的方式。但是,僅憑這些並不能確定幹部的最終人選。因為選舉的結果與由組織部之前進行的秘密走訪調查一樣,都需要向由縣委書記、縣長、組織部長、紀委書記所組成的縣常務委員會匯報。這個常務委員會才擁有最終決定人選的權力。之前進行的投票只不過是對候選人的一次「人氣調查」,只要不出現太過「意外」的情況,投票就不會對常務委員會的決議產生影響。原湖北省某縣副縣長透露:「常務委員會看重的是該候選人背後的關係。我還從來沒見過實權幹部子弟落選的情況。」

一位在北京中央黨校研究地方政治、具有豐富地區調研經驗的學者說:「與有權勢的人為敵沒什麼好處。因為不知哪一天自己也可能有求於對方。」即使是無記名形式,投票者也擔心自己所投的反對票鬼使神差地泄露出去。而且大家的普遍心理是,即使自己一個人反對,有後台的人最終還是會晉升。

一位原外交部某高官的子弟對這一現象的原因解釋道:「在中國,『關係』是決定優勝劣汰的最大力量。」同時他還強調,這種「關係」才是維護自身地位和財產的「保障」。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朝日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