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紐約時報:中共對流動人口下手

 

圖:在北京一所被拆毀的學校外的家長們。用來接納來到這座城市的民工子弟就讀的多所學校已經在最近被關閉了,這迫使數千學生上學面臨困境。


北京——謝振清投入了12年時間將一組破舊不堪的房屋改造成了紅星子弟學校,這是一所費用低廉的民辦學校,接納了1400名來自貧困農村地區的民工子弟。就在本月,只是短暫的幾個鐘頭的時間,由政府調度的拆遷人員就將此地碾成了一堆殘渣瓦礫。

「政府對我們所做的一切是泯滅良知的,」身為紅星學校校長的謝振清不無憤慨地說道,她的學生的家長們正爭相敢在星期四的新學年到來之際為孩子們尋找新的着落。 「我將再也不會為一家打工子弟學校工作了。」

紅星學校是屬於北京的30所條件欠佳的違規自辦學校之一,在官方展開的一場據宣稱是針對安全和衛生條件不達標的校舍的整治運動中,近幾周以來,這些學校已經接連被夷平或是關閉。一共算下來,有三萬餘學生在今夏被奪去了他們的教室。關注民工的倡導者警告說,在這個國家的首都還有另外130所未獲當局審批的學校中有一部分可能會成為下一批遭清洗的對象。

一些觀察家注意到了這場運動背後隱藏的其他動機,包括北京市政府為了填充金庫而袒露出的對賣地的無止境的追逐。紅星學校曾經的校址現在已經被滿滿當當的售價高昂的高層公寓樓盤和一個新地鐵站所包圍。

但有學校管理者、家長和許多北京人認為動用推土機只能算是一種基於控制人口的做法。據北京市統計局的說法,在首都1,960萬居民中有超過三分之一是來自中國農村腹地,自2000年以來,這一數字增長了約600萬。

諸如此類的數據令執政的共產黨感到憂心,它對於城市貧民窟這個幽靈和它們構成社會不穩定的大坩堝的潛力有一種分外的厭惡之感。

雖然它們提供的教育質量可能有問題,但如紅星這樣的自辦學校往往是低技能民工的子女們唯一的選擇,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還不配有資格去享有法定的北京居民才可獲得的免費公共教育。這些民工被廣泛地蔑稱為「外地人」,幹着廉價的體力活,是他們的付出才使得中國富裕階層有充分的條件下館子,聘請全職保姆,以及在像上海、廣州和深圳這樣的地方搭乘新修的地鐵線。

「中國的中產階級不願去目睹那種窮酸,但沒有這些民工所付出的廉價勞動,他們也無法生存,」研究中國城市化政策的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教授陳金永如是說道。

政府為了應對龐大的流動人口——和自身的恐懼——它依靠着一套要追溯至毛時代的內部的戶口登記制度,這樣一來,一個人要獲得教育、醫療保健和養老金將得和其父親或母親的出生地掛鈎。正如它的名稱那樣,戶籍制度在許多中國城市造就了兩種不同層面的群體:那些有法定居住權的人和那些沒有的。

陳金永說,雖然城市化被列入為共產黨為該國所設定的最新的五年經濟規劃的一個重要指標,但若不對戶籍制度加以改革,期望在接下來的15年搬遷到城市的2.5億農村移民可能會成為一個造成社會動盪的根源。 「擁有那麼多二等公民的中國城市將會是危險重重的,」他說道。

獲得一座城市的居留許可,也就是戶口,並非不可能,但這只是針對那些錢財不菲或仗着頂尖社會關係的人,所以這些苦苦掙扎的農村移民就只有生活在一片灰色地帶,在這裏,看病得自掏腰包,住的是髒亂不堪的租屋,孩子們上學要到未註冊的學校,接受最好也不過是質量一般的教育。迷霧般的財產所有權和繁瑣的銀行貸款規則意味着絕大多數農村戶口持有人會被排斥於住房市場之外,即便他們能負擔得起一套房產的首付。

在讀完中學後所面臨的挑戰更令人感到憂傷,這個時候,這些民工子弟要麼得返回父母家鄉去念高中——於是就得和父母分開生活——要麼輟學。 「這是一個殘酷且不公的制度,它阻斷了人們追求夢想的道路,」倡導團體農村教育行動計劃(Rural Education Action Project)的研究員宋英權(音譯)這麼說道。

政策制定者們過去二十年來一直在討論有關於戶籍改革的問題,但除了在上海、重慶、成都和少數的幾個二線城市進行了有限的試點,中國的立法機構全國人大長久以來都拒絕採取行動。

阻力來自工廠老闆,他們希望這些民工維持其缺乏安全感的狀態和廉價性,以便繼續加以剝削,阻力也來自都市精英,他們害怕如果居住條件放寬,更大規模的農村移民將會蜂擁而至。但最難以克服的阻力也許是來自地方政府,若這些移民同法定居民享有同等權益,地方政府就會擔憂要去替他們負擔醫療、教育及其他福利開支。

在去年的一次罕見的協調反抗行動中,全國十多份報紙聯合發表了一篇共同社論,呼籲政府開啟棘手的戶籍改革進程。社論宣稱:「我們崇信人生而自由,人生而擁有自由遷徙之權利!」 然而,在幾小時之內,社論就被從這些報社的網站上移除,幾名編輯受到了處罰。

自此之後,一些中國學者一直不願站出來就這個議題發表看法——事實上,在采寫本文時,有六名專家拒絕了就此問題發表評論。有願意討論此問題的其他專家警告說,戶籍制度的現狀正引發中國領導層想要去避免的那種局面。

隨着收入差距的擴大和通脹讓大城市移民本就微薄的收入進一步縮水,許多民工正表現得越來越憤憤不平。 「目前環境下運行的制度僅僅只是在滋長不穩定性,」清華大學公共政策專家賈西津這麼說道。 「城鄉居民共同建設我們的國家,並且他們都納稅。但他們並沒有平等地受益。這種不公是顯而易見的。」

儘管主管教育的官僚堅持認為,將北京的這些民工子弟學校關閉是出於安全考慮,很多家長卻就關閉的時間點和對孩子們不留後路提出了疑問。有些家長,特別是已經不止一次被迫轉校的孩子的家長,承認他們被打敗了,並說他們將要麼返鄉,要麼將孩子送回讓親戚代養。

「如果官員不想讓我們的小孩在首都上學,那麼我們就都應該回到我們真正所屬的地方,」一名廢品收購員說道,他在這個月將他的兩個已到學齡階段的孩子送回了河南省。 「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們要毫無尊嚴地生活於此。」

可是,更多的家庭發誓要堅持留在北京。兩周前,當深受打擊的父母們和他們的孩子聚集在先前學校的瓦礫叢中時,當地報紙爭相去用鏡頭捕捉他們的絕望之情。交織在一起的眾怒還反映於新聞媒體對一個由政府資助的慈善項目的報道上,也就是耗資3億美元在非洲修建1,000所學校。

這立即引發了公眾的強烈反應,由此也促使了在幾個區的教育官員放寬了禁止非戶籍學生進入北京公立學校的限制。儘管如此,許多家長抱怨補救措施不足或難以實現,並說在2006年一連串的學校被拆事件後所作出的承諾最後被證明只是空頭支票。

 

圖:李海欣(音譯)是一名教師,已同丈夫在北京生活了11年,他們現在正在為兒子找尋新學校。

32歲的李海欣(音譯)是紅星學校的一名數學老師,她六歲的兒子也在此就讀,她說當兒子親眼看到課桌椅和學生藝術項目被埋葬於一堆殘磚碎瓦中時,他受到了驚嚇,靜靜地站立在那裏。雖然她現在失業了,李海欣說,她會設法把他送到一所費用更高一點但依法登記了的私立學校中去,先借錢墊付相關費用,而不能再讓他進入那種粗陋的校舍,有關當局已經表明一棟簡陋的建築物將會作為替代品去收留部分學生。

「這只是在耍計謀,」他談到了這場針對不合法學校的行動。 「讓我們面對現實,他們只是想要將我們擠出這座城市。」

核心提示:「讓我們面對現實,他們只是想要將我們擠出這座城市。」
原文連結:China Takes Aim at Rural Influx
來源:紐約時報
作者:ANDREW JACOBS
發表時間:2011年8月29日
譯者:牛虻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