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十年以後誰種田?

按:三年前,我杞人憂天地寫下這篇文章.三年後,我的擔憂已成為現實.糧價菜價飛漲每個人已有切身感受.三年前寫本文時,我只是分析了無人種田的危機.今天如果再寫此文,將要增加一個更加難解的危機,這就是農田缺水.北京的地下水已經打到了2000米, 山西的地下水,有的地方已經打到1000米.河北農田大面積缺水.整個北方,農田缺水的狀況幾乎不可逆轉.由於多年的資源透支,不僅糧價還要上漲,而且煤、氣、水的價格都將上漲。而這些基本要素價格的上漲,一定會帶來其它生活用品價格的上漲。普通的中國人,很快就要勒緊褲帶過日子了。

今年暑期,我帶了幾個學生回安徽家鄉調研。聽鄉村幹部說,現在農村只剩些老弱病殘在種地,稍微有點出息的,都出去了。他們憂心地問:「十年後,誰來種田啊?」

記得上小學時,老師教我們稱呼「工人叔叔」、「解放軍叔叔」、「農民伯伯」。農民從此在我印象中就是憨厚的長者。但如今「農民伯伯」 不種田了,種田的是「農民爺爺」和「農民奶奶」。

我見到一些村幹部,也都是「爺爺奶奶」級的,大多在五十以上,有些已經六十開外了。他們說,年輕人都出去了,沒出去的也不願意當這個村官:「一年只有一千多快錢,有什麼勁頭呢?」另據他們反映,鄉村學校空了:「好老師都走了,學生也跟着走了。」

回來後查閱資料,發現務農人口嚴重老化是全國性現象。狀況好點的,平均年齡在四十多歲,差點的則五十多歲,青山綠水間只剩些白髮人。往日的鄉村,雖然貧窮但雞鳴狗跳,人歡馬叫,可謂「沸騰的鄉村」,而如今都已盛宴無常,勝景不再,只在春節才有點歡樂的樣子。有些村莊竟找不到壯漢抬農機。有人嘆道,再過幾年,恐怕連抬棺材的人都找不到了……

對鄉村田園牧歌式的追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再過十年,中國務農人口平均年齡將達到五十多歲甚至六十多歲。隨着「農民爺爺」和「農民奶奶」們的仙逝,務農人口將急劇減少。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指望,十年後入城的農民工回歸田園,重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我這個農民的孩子,會回家種田麼?你會嗎?人口從鄉村向城市轉移具有不可逆性,這是世界性普遍經驗。農村和農民單調、寂寞和困苦的生活經驗,使農民入城,有如黃河入海,一去不回。再說,離鄉離土若干年,他們體能退化,年齡老化,縱使有心歸田,也已英雄不再。我的一位入城不久的農民兄長就曾看着農活嘆氣:「不行了,真的干不動了。」

近年來,國家加大農業補貼,使局面有所緩解,但千萬不能指望通過補貼,就可以「克服」農民老齡化和農村空洞化的時代潮流。我國歷代的土地政策使得每家每戶佔有的土地極為有限,農田被瓦片化、補丁化,無法尋求規模效益。這種「一畝三分地」式的小規模農業,可以讓農民溫飽,但無法讓農民致富;可以解決生存,但無法解決發展。雖然有少數例外,但「種田難以致富」的這一總體判斷,難以改觀。在全民致富的年代,更多的農民將致富的夢想寄託於城市。由於農田瓦片化、補丁化,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難以展開。我不是「三農」問題的專家,但有個道理我想透了:田總是要種,要麼人種,要麼機械種。如今農民不願意種田,又無法用機械種田,遲早會形成「糧荒」和「糧慌」。今年僅僅因為肉價上漲,就引起社會和政府高度緊張。如果有一天糧油蔬菜價格翻番,會是怎樣情形?

農業人口老齡化和農村空洞化並非中國獨有難題,日本和韓國都經歷着「三農」問題----農民老齡化、農業空洞化、農村破產化。據韓國統計廳2006年統計,韓國農村人口中,65歲以上的人口佔到30%,老齡化程度超過韓國平均水平的3倍。截至到2005年12月,韓國農村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比15年前減少一半以上。韓國「三農」問題的根源是生產率低,戶均耕地為1.36公頃,農業機械化程度無法提高,農產品價格比國際農產品價格平均高 2.85倍。政府的對策是鼓勵農地集中以便規模經營。發展鄉村旅遊和本地產業,提升農民的非農收入。政府計劃從2004年至2013年,投入1190億美元的農業振興資金,力圖使農業起死回生。

日本年輕人很少投身農業。1999年日本農戶為324萬戶,比1950年的600萬戶減少近一半。農業就業人口中,65歲以上的約佔 50%,老齡化嚴重。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農作物種植面積已減少大約一半,造成了糧食自給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60%下降到現在的30%左右,大量依賴從中國和美國進口。

對於中國,這個問題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在於,中國現有十三億多人口,預計將上升到十六億,一日無糧,一日不穩。日韓缺糧,可以依賴中國進口。中國如果缺糧,又從哪裏進口?世界糧價必然大漲。中國大部分市民生活,依賴於低價格的糧油蔬菜。一旦糧油蔬菜價格翻番,市民的 「幸福指數」就會大跌,所有價格體系也會因之而急劇波動,導致政治和經濟危機。比較各國的糧油蔬菜價格,我國的糧油蔬菜價格上漲是應該的,也是必然的。我現在身處韓國,發現他們的蔬菜價格包括紅薯的價格,與肉價差不多!

農民老齡化、農業空洞化已經急速向我們走來,國家決策層應高度警惕。因為從政策研究調整到法律制定施行,不僅需要財力、人力,還需要時間----土地政策尤其如此,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比如農田交易政策應否鬆動,以利於土地流轉和兼併,從而促進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土地兼併後,失地農民如何納入國家保護?農業治理結構可否引入法人化,讓農民以土地出資組建公司,實現規模經營?如何吸引社會資本參股農業?村莊空洞化以後,如何合併村莊,重新規劃?

土地和農業歷來是國之根本,不可不慎。但我們不能因為懼怕可能的風險,就畏首畏尾。我們必須勇敢地回答:十年以後誰種田?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沈波

來源:何兵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