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地球地震候群現實版2012 網絡上演「雷霆救兵」

當智利8.8級大地震突然來臨時,人們腦海中浮現的是六個星期前海地大地震的慘狀,和 2004年印度洋上掀起的驚天大浪,所有人都害怕悲劇會再一次上演。滿目可見的破碎玻璃、倒塌房屋、斷裂橋樑和傾翻車輛,刺激着人們久未癒合的揪心傷痛。缺電、缺水、缺糧,戰戰兢兢的智利災民開始像海地人一樣騷亂瘋搶。

當智利8.8級大地震突然來臨時,人們腦海中浮現的是六個星期前海地大地震的慘狀,和2004年印度洋上掀起的驚天大浪,所有人都害怕悲劇會再一次上演。滿目可見的破碎玻璃、倒塌房屋、斷裂橋樑和傾翻車輛,刺激着人們久未癒合的揪心傷痛。缺電、缺水、缺糧,戰戰兢兢的智利災民開始像海地人一樣騷亂瘋搶。

慘狀如此觸目驚心,仿若電影《2012》中世界末日在即。

8.8 級,這是自1900年以來世界第五大地震。儘管智利傷亡人數遠低於海地,但至少21次5級以上餘震和強震引發的海嘯,還是驚出太平洋沿岸一身冷汗。大地震前後,菲律賓、日本沖繩、巴基斯坦、阿根廷、阿富汗地震接踵而至,再加上進入21世紀以來發生的一系列破壞性地震,不少專家由此驚呼:「地球活躍期」已然到來。

縱觀全球,各地地震不斷,南美火山噴發,南歐泥石流肆虐,北美暴雪,東亞乾旱,東南亞颱風不時來襲……似乎,地球末日景象已經隨處可見。

大地震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詮釋着一個瘋狂的地球,和人們意念中對末日的擔憂。


2月27日,在聖地亞哥郊區高速公路上徒步行進的人們,在他們背後是一座坍塌的橋樑。

現實版2012

地震發生時,恰逢凌晨,很多人從睡夢中驚醒,倉皇出逃。災區滿目可見破碎玻璃、倒塌房屋、斷裂橋樑和傾翻車輛,觸目驚心的慘狀仿佛《2012》電影中的世界末日。「地震造成搖晃持續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3分鐘,但卻讓人感覺永無止境一般,就像荷里活恐怖電影那樣。」災民如是說。


2月28日,在聖地亞哥西南322公里的海濱度假勝地佩尤韋,

三名警察正在受到海嘯襲擊後凌亂不堪的海灘上搜索遇難者。


2月27日,智利總統巴切萊特乘坐直升機視察康塞普西翁的損毀情況。


「在我的人生中絕對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它就像是世界末日。」

當8.8級大地震來臨時,智利特木科市的人們似乎還沒怎麼反應過來。在接受電視台採訪時,他們戰戰兢兢地講述自己的感受,恍若世界末日就在眼前。

根據美國地震勘測局報告,智利康塞普西翁省於當地時間2月27日凌晨發生黎克特制8.8級強烈地震,釋放的能量是前不久海地大地震的800倍。截至北京時間3月2日22時,智利地震共造成750 人死亡。

儘管距離震中足有300多公里,但智利特木科市的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卻一直都是六個星期前海地大地震的慘狀,他們害怕悲劇會再一次上演。

地震發生時,恰逢凌晨,很多人從睡夢中驚醒,倉皇出逃。災區滿目可見破碎玻璃、倒塌房屋、斷裂橋樑和傾翻車輛,觸目驚心的慘狀仿佛《2012》電影中的世界末日。

像荷里活電影一樣恐怖

智利是拉美地區地震最為頻繁的國家,1960年曾發生黎克特制9.5級地震,是人類有記錄以來震級最高的一次地震。智利小孩在還沒學會上學看書時,便已經學會了如何逃跑躲避地震,厚厚的避震指南幾乎是每家的必備品。但即便如此,當8.8級地震突然來襲,人們仍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

聖地亞哥倖存居民尼古拉斯回憶說:「這次地震太強烈了,建築物好像在風中跳舞。我想這裏現在的情形與中東地區很像。」地震後的智利街頭,隨處可見車輪朝天的汽車和被擠壓得變形的建築物,雜亂的電話線和斷了的電纜糾纏在一起,人們在四處逃跑的過程中,甚至被電話線絆倒。一座嶄新的14層公寓樓倒塌,康塞普西翁大學的一個生物實驗室燃起了大火……在智利中部港市塔爾卡瓦諾附近,地震引起的海嘯掀起巨大海浪,將停在港口的一艘大漁船拍打着「送」到城市的主街道。

「太恐怖了,真是太恐怖了。」59歲的美容師阿德拉生活在離震中340公里的聖地亞哥,眼看着眼鏡和其他物品從22層的高樓垂直下落,她被嚇傻了。「我們很高興自己還活着。」

地震後,智利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在新聞發佈會上神情嚴肅,稱此次地震是「過去50年來最嚴重的悲劇之一」,並宣佈國家進入災難狀態。巴切萊特說,智利正處於不斷的餘震危險中,建築物和道路佈滿了裂縫,基礎設施遭受嚴重破壞。大地震可能影響了智利200萬人的正常生活,國家狀態遭受嚴重衝擊。

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居民們感受到了地震時的90秒震撼。一些人跑到中心公寓外尖叫,汽車防盜器和警報聲交叉在一起,響徹深夜。國際機場一度被迫關閉,所有航班取消。距震中100多公里的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與外界通信也一度中斷。由於擔心餘震發生,當地居民震後極力尋找親友共同逃難。特木科市一位居民表示:「我從來沒見過這種規模的地震,地震不僅使房屋倒塌、交通癱瘓,醫院也受到毀滅性打擊,大批病人不得不被迫轉移,也許很多病人會因此送命。」

「我們很恐慌,因為到處都在震動。」65歲的聖地亞哥居民塞西莉亞在地震時從房間裏衝出去,晚些之後無奈再回到仍在搖晃的房間,因為除了那裏,她無處可去。

「我們不能對抗大自然,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她說。

在智利中部城市塔爾卡,市中心幾乎每個家庭都被嚴重破壞,人們只好在大街上搭建帳篷入睡,醫院裏擠滿了瀕臨死亡的傷者;在康塞普西翁69英里外的奇廉,地震造成監獄牆壁倒塌,300名囚犯趁機逃脫,目前為止警方只抓到其中的60人,仍有200多名囚犯在逃。主要公路和橋樑被地震摧毀,空氣中瀰漫着刺鼻的混凝土味道,交通運輸放慢速度甚至完全停止;《魯賓遜漂流記》中的小島也被海浪侵蝕,至少4人死亡。

來自聖地亞哥的主婦奎瓦斯完全被眼前的情景震驚了。「地震造成搖晃持續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3分鐘,但卻讓人感覺永無止境一般,就像荷里活恐怖電影那樣。」


印度洋悲劇沒有再次上演

智利大地震的發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六周前的海地地震。不過,兩者屬於不同類型。科學家和地質專家表示,智利地震屬於罕有的「精英級」地震,是一次「大型逆沖區」地震,情況與2004年觸發南亞大海嘯、導致數十萬人死亡的印度洋大地震相似。「大型逆沖區」是地殼板塊沉到另一板塊之下所引發的強力地震。專家推斷,智利大地震發生的原因是納斯卡板塊沉落南美洲板塊之下,發放出相當於500億噸TNT的能量,估計斷層斷裂長達340英里。

2 月27日的智利地震是自1900年以來世界第五大地震,地震持續約90秒,並發生最少21次5級以上餘震,最強達6.9級。2004年印尼地震引發的印度洋海嘯慘劇依然歷歷在目,所以智利地震後,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隨即向智利和鄰國秘魯發出海嘯警報,其後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

早在地震剛剛發生時,智利總統巴切萊特就表示,地震可能會激起大海浪,但還不至於引起海嘯。事實證明她錯了,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幾個濱海城鎮,在佩尤韋和康塞普西翁兩地造成大約350人喪生。由於事先沒有得到警告,沿海居民準備不足,損失慘重。為此,智利政府不得不對自己的低估行為致歉。

海嘯引起的狂濤衝擊了智利海岸線附近的多個村落,巨大海浪發出有如飛機發動機的聲響讓倖存者驚心動魄,高呼「大浪覆蓋了一切」。為了躲避海嘯,人們不得不在山頭紮營露宿。由於逃跑太匆忙,不少人連衣服也沒帶,只好裸體或半裸體在山頂燃起篝火取暖,看起來似乎回到了原始人的刀耕火種年代。海嘯過後,捕魚船漂到市中心,火車、汽車殘片與垃圾泥土混雜在一起,狼藉一片。

「這就像是鬼城。」倖存者描述說。

有智利受海嘯影響以及印度洋海嘯慘劇的先例,環太平洋地區紛紛如臨大敵般應對海嘯來襲。在夏威夷,居民們很早就開始集體撤離,但智利地震引發的海嘯在 6500英里以外並沒有掀起太大的風浪,溫和地過境而去。和夏威夷一樣,太平洋地區的日本和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也紛紛下達警戒命令,靠近海邊的區域不斷播放海嘯警告,並陸續開始組織市民避難。此外,日本還拉響了17年來最大的海嘯警報。

不過幸運的是,智利地震引發的海嘯只是溫和過境,並沒有造成太大損傷,民眾所擔心的印度洋海嘯悲劇並沒有再次上演。

來自災區的怒火

突如其來的地震讓智利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之中。亂作一團的倖存者們忙於尋找失蹤的親人,見面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大家都好嗎?」

在康塞普西翁,救援人員在緩慢搜尋倖存者,成千上萬的受災民眾露宿街頭。與海地強震相比,有規模的國際救援物資在智利地震發生36小時後仍未抵達,災區面臨飲用水和食物極度短缺的重大困境。

2月28日,康塞普西翁市民開始聚集至商場、倉庫,哄搶基本生活用品。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湧向損毀的超市,見什麼搶什麼。除了生活必需品外,電視等家用電器甚至也都被搬走,一名男子更是手持搶來的幾卷衛生紙茫然地站在超市出口。

智利不僅是拉美地區地震最頻繁的國家,也是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美國布魯克林大學智利籍社會學家班克表示:「最貧窮的智利人大都生活在震中附近。」這在一定意義上加重了貧民對政府的不滿。

「 政府的救援實在太慢了。」48歲的維克托與女友一起睡在臨時帳篷里,「沒有水,沒有電,連食物也被一搶而光。」類似這種對政府救援緩慢的抱怨聲比比皆是。一名30多歲的婦女沖智利記者大喊:「這是絕望做法,我們沒有食物和水!」人們形容災區的建築都像是比薩斜塔,而且不少高樓仍在不斷損毀。不過,損毀的高樓並不是因為餘震,而是因為災民們放火發泄心中的怨氣。

隨着治安形勢惡化,警察馬上採取行動,阻止對當地商店和倉庫的洗劫。智利總統巴切萊特2月28日宣佈,對地震受災最嚴重的馬烏萊和比奧比奧兩地實行宵禁,並派出1萬多名軍隊士兵和警察赴災區維持秩序。康塞普西翁市長則表示,儘管實行宵禁,但如果救援物資還不能及時送達,當地的夜間治安仍會快速惡化。

快速惡化的不僅是災區治安,還包括全球銅礦市場。智利的銅保存量、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已探明蘊藏量達2億噸以上,佔全球儲藏量34%。2007年智利北部發生7.7級大地震便使智利銅礦業損失2000萬美元。此次地震後,英美資源集團旗下2個年產量約28萬噸的銅礦場一度因斷電停止運作,通往聖地亞哥附近一個銅礦的道路也被堵塞。所以,國際市場上的銅價很可能短期內迅速上漲。

此外,遭災後的智利經濟前景也十分引人關注。一些經濟學家預計,智利經濟因此次震災將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在那些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工業和農業生產將遭受毀滅性打擊。美國風險模型公司EQECAT預測,地震將給智利帶來150億—3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相當於智利國內生產總值的10%—15%,而對聖地亞哥造成的損失將超過損失總值的50%。

上帝沒有偏愛智利

不過與海地相比,智利地震的損失遠沒有那麼嚴重。今年1月的海地7.3級地震致死大約30萬人,整個國家幾近陷於癱瘓。而到目前為止,智利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遠遠低於海地。

震級高,傷亡少,到底原因何在?難道是上帝的偏愛?

其實很簡單,相比之下,智利比海地更富裕,震前準備做得更充分。除了執行嚴格的建築規範,智利還擁有完善的應急反應機制,在歷史上有豐富的處理大地震經驗。基本上,這裏的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一生中經歷過一次大地震。而在人們的記憶中,海地人還是第一次經歷大地震,他們距離上一次太子港地震已經有250年。

當然,更重要的是,智利在這次地震中足夠幸運。美國地質勘探局監測,智利地震震中距康塞普西翁115公里,離聖地亞哥西南約340公里,震源深度大約33公里。海地震中位於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約15公里處,震源深度約為8公里,再加上糟糕的建築條件,這些大大增加了海地地震的破壞性。數據顯示,1月海地地震中,8座城鎮震感「劇烈」和 「極端」,不少地方甚至遭受毀滅性的損失,其中包括有300萬人口的太子港。

「其實地震本身並不殺人,如果沒有建築的倒塌,地震不會對人類產生任何傷害。」普渡大學地球物理學家埃里克·加萊斯表示,智利震中周圍地區人口稀少,而海地震中靠近人口稠密區。

海地地震倖存者在回憶當時的場景時仍心有餘悸,稱房子在自己面前迅速垮塌,很多人想抓住水泥柱子逃生,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水泥柱子竟然在自己的手中被震得粉碎。再加上海地的教育水平並不高,他們沒有相應的地震教育(例如地震時應該躲在桌子底下、遠離玻璃窗等),以致人們亂做一團,死傷無數。而在智利,人們的住所和辦公室都有抗震性,鋼結構框架可以隨着震波搖晃,不至於瞬間倒塌。所以,儘管智利地震震級很高,也有很多房屋受損,但是大都處於傾斜狀態,真正倒塌造成人員傷亡的建築要少得多。

「你可以看看智利的建築情況,確實有很多建築受損,但並不像海地那樣完全倒塌疊加在一起。」曾幫助 36個地方進行災後重建的「人類建築學」組織執行主任卡梅隆·辛克萊表示,他在智利有一些建築業同事曾為低收入家庭修建了很多可以抵禦地震的建築。

「 就人均標準來說,智利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世界知名地震學家和地震工程師。」位於加州的非營利組織 「國際地質災害」主席布賴恩·塔克說,這些專家的建議得到智利政府的聆聽,並被納入建築師的建築設計藍圖。作為拉美地區最現代化最繁華的城市,聖地亞哥的建築在設計時相當明智地考慮了地震因素,啟用了彈力加載的建築基礎,這使得建築物在地震波來臨時只限於存在輕微的搖擺和彎曲,不至於瞬間倒塌。

而在海地甚至不存在任何建築規定。海地建築師帕特里克·米迪甚至表示,海地只有3座建築能抵禦地震的侵襲。

「 在地震發生幾個小時後,智利總統時時刻刻都在發佈消息,讓人們覺得政府一直在應對災難。」海地地震後,辛克萊在三藩市的組織每天都能接收到400個救援要求,但目前,該組織卻只收到一個來自智利的救助請求,而且政府一度表示:「我們不要求國際社會援救。」智利政府給智利國內人們的直觀印象是:政府有能力應付地震帶來的傷害,這大大鼓舞了災後民眾的重建信心。

32歲的海地歌手波佐特一提到本國政府就搖頭,直到現在海地仍需要國際社會運送食物和水。「智利有一個可靠的政府,我們的政府很無能。」

智利籍的羅德里格斯此時正在海地執行救援維和任務,聞聽故鄉地震後,他的眼中充滿了憂慮。「智利會進行有組織的救援。」他說,自己的家鄉並不會就此垮塌,智利將很快度過災難。

「在危機尤其是自然災害面前,我們是有組織有準備的。智利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也正因為如此,地震不會將我們擊垮。」


當智利8.8級大地震突然來臨時,人們腦海中浮現的是六個星期前海地大地震的慘狀,和2004年印度洋上掀起的驚天大浪,所有人都害怕悲劇會再一次上演。滿目可見的破碎玻璃、倒塌房屋、斷裂橋樑和傾翻車輛,刺激着人們久未癒合的揪心傷痛。缺電、缺水、缺糧,戰戰兢兢的智利災民開始像海地人一樣騷亂瘋搶。


3月1日,智利斯蒂圖,24歲的Dennise Pincochet在她被地震摧毀的家門前哭叫道:「我們一定要離開這個鬼地方。」

3月1日,智利康塞普西翁,消防員在一家超級市場外撲救。


2月28日,康塞普西翁市內出現了搶劫超市現象。


在剛受到海嘯重創的塔爾卡瓦諾,一個男人手持獵槍站在自家屋頂以防止有人乘亂搶掠。

海嘯預警擺烏龍

智利強震,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反應迅速,讓夏威夷、澳大利亞、日本對潛在的海嘯憂心忡忡。但是,對於面積超過1.6億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僅有30多個感應器和不完全的地形圖數據,預警中心的地球物理學家也坦承不可避免存在誤差。

2月27日,美國夏威夷州當地的居民紛紛購買食物和燃油,暫時搬遷到高地以應對由智利地震可能引發的海嘯

智利大地震發生時,我正在三亞。

當晚,我照例在酒店房間的大露台上用手機上網,入夜的南風比前日更大更涼爽,一掃白天的炎熱。看到地震的消息時,一絲憂慮一閃而過—會不會有海嘯,會不會比 1996年更可怕……回想那年的9618號颱風突降海口,場面堪稱中國版「水嘯霧都」,酒店大堂的積水深達一米,至今記憶猶新。

沒多久,遠在美國的老媽打來電話,說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PTWC)已經發佈海嘯預警,叫我千萬小心。

聽上去怎麼像2012?理智告訴我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是震源足夠遠,即使海嘯波以800公里/時的速度傳遞,抵達海南島也衰減得差不多了。另一個原因在於,你打開Google Earth就可以清楚看到,東南沿海的大陸架寬廣,躲在菲律賓群島、琉球群島後面,要說影響實在有限。

接完電話我就去查美國國家海洋氣象局(NOAA)的更新,有張海嘯地圖引起了我的注意,大意是預測海嘯對太平洋沿岸不同程度的影響,亞洲這邊,除了日本有可能有40cm的海嘯外,其他區域幾乎可以忽略。

但是,美聯社的新聞又指出,近到夏威夷,遠到日本,可能遭受高3米的海嘯。海嘯警報已經拉響,夏威夷海岸警衛隊已經開始做人群疏散工作,類似的警戒也在環太平洋各國海岸開展。

算算時間,就算有海嘯波到海南,也是一天後的事情了。

八成地震海嘯都在環太平洋地區

第二天,智利地震新聞開始不斷在電視裏播放,並提到了潛在的海嘯。同行的帥哥突然問,海嘯的英文怎麼說來着,「瓦薩比」(日文「芥末」)什麼的?

「Tsunami」我忍不住笑出聲來。

這個詞確實是源自日語,「tsu」是「津」,「nami」是「波」,意為「港邊的波浪」。據記載,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最多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1923 年9月1日,東京橫濱附近的海底發生大地震,震動激起的巨浪衝到岸上,在它退回海中的時候,把868所房屋捲走了,在海上還有8000艘船舶為浪濤所吞沒。1960年5月下旬,日本不幸再次受到海嘯的襲擊,雖然當地並沒有地震,但遠在10000多公里以外的智利發生了地震,這次地震引起的海嘯竟波及到了日本,最終導致 140人死亡。此外,1993年7月12日,日本北海道西南附近海域發生黎克特制7.8級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使海浪最高達30.5米。地震和海嘯給當地造成至少146人死亡,117人失蹤……統計顯示,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占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

海底火山爆發、山體塌方、水下核爆或隕石撞擊都可能產生海嘯,但地震還是最常見的原因。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其中80%地震海嘯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

海嘯不止一個波浪,就像把石頭丟到水中那樣,會有一系列波浪產生。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500到1000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換言之,每個波浪可以持續5到15分鐘,在第一個浪頭過後,未來4小時內都不能掉以輕心。

當海嘯波進入大陸架後,波浪的速度減慢、高度增加,可達數十米,形成「水牆」。眾所周知,一般接近陸地的海域都有拍岸浪,正是這個道理。

只不過,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因此破壞力更強。

包括《2012》在內,不少描述海嘯的影片都犯了常識性錯誤。當高達幾十上百米的水牆向城市撲來,你肯定看不到它們淹沒摩天大樓的場面—在水牆到來之前,高壓空氣已經讓萬物土崩瓦解。

海嘯經常還伴隨着大退潮的詭異現象,正如2004年蘇門答臘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海嘯那樣。一般來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因為海嘯衝擊波的波谷先抵達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陸,海面勢必下降。同時,海嘯衝擊波不同於一般的海浪,其波長很大,因此波谷登陸後,要隔開相當一段時間,波峰才能抵達。

如果退潮發生在震中附近,可能是另一個原因造成的:地震發生時,海底地面有一個大面積的抬升和下降。這時,地震區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隨之抬升和下降,然後就形成海嘯。

全太平洋僅有30多個深水感應器

由於1960年智利大地震讓夏威夷甚至遠到日本都損失慘重,此次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顯得保守是可以理解的。

「海嘯波的高度是無法預測的,第一個浪頭可能並不是最大的。」海嘯警報解除後,美國國家海洋氣象局這樣聲明。

美國俄勒岡大學辛斯代爾波浪研究實驗室的主任伊姆進一步解釋:「如果地震是上下劇烈活動,那麼就有可能造成海嘯。但是,地震也有可能是前後水平地移動海床。如果所有地震活動都是水平的,那麼就不會發生海嘯。」

不管是上下運動、可以產生海嘯的地震,還是水平運動的地震,它們在地震檢波器上看起來都非常相似。唯一能夠準確測量出究竟發生了哪種地震的方式就是在地震發生數日、數周甚至數月後掃描海床。然而,這種方式卻不能用於預測24小時內跨越整個海洋的海嘯波所帶來的危險。伊姆稱,「因此,我們給出的預測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之所以沒發生海嘯,南加州天氣機構(SCWXA)給出另一種解釋:2004年蘇門答臘地震是位於超過600米深的水下(引發了超級海嘯),而 2010智利地震發生的位置在水較淺的海域,不到20米深處,能量不足以形成大規模海嘯。

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主要依靠科學家對地震級別和位置的判斷,並根據太平洋中超過30個深水感應器提供的數據進行修正。這些感應器被放置在 4500米至6000米水下,測量出海水重量並傳送到海面的浮標上,科學家由此計算浪的大小以及來臨時間。此外,科學家還使用基於地形圖的海岸淹沒模型(Coastal inundation model),對巨浪在較淺水域的運動進行預測。

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面積超過1.6億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僅有30多個感應器和不完全的地形圖數據,因此,預警中心的地球物理學家傑拉德· 福萊爾也坦承不可避免存在誤差。

烏龍警報期間,除了智利本土遭受了約12米高的海嘯外,環太平洋其他地區未見明顯海嘯。

夏威夷,預計浪高3米的海嘯最終只有0.9 米……

日本,預計3米的海嘯只有1.2米……

更別提風平浪靜的三亞了。


當智利8.8級大地震突然來臨時,人們腦海中浮現的是六個星期前海地大地震的慘狀,和 2004年印度洋上掀起的驚天大浪,所有人都害怕悲劇會再一次上演。滿目可見的破碎玻璃、倒塌房屋、斷裂橋樑和傾翻車輛,刺激着人們久未癒合的揪心傷痛。缺電、缺水、缺糧,戰戰兢兢的智利災民開始像海地人一樣騷亂瘋搶。

網絡上演「雷霆救兵」

網絡並不總是充斥着小道消息、流言蜚語和惡意中傷,在這次智利地震中,網民、網絡公司以及社交網絡反應極其迅速,積極參與救援。



Google第一時間推出「智利救災援助」的網絡應用,包括「尋人」、Google Map及時災情播報,並與Twitter互動。


「全球災難救助」的facebook頁面。

「電話不通,難獲親人音訊,不妨上網尋人。欲捐善款,不知從何下手,登錄『facebook』即可。」今年1月12日,加勒比海小國海地發生了7.3級大地震,不僅整個社會為之癱瘓,連政府都幾成空殼,這種情況下能依靠誰來獲知親朋好友生死,以及災情發展情況呢?

答案自然是網絡,這首打油詩也成為了美國「危機救助營」技術行動志願組織負責人諾埃爾·迪科奧韋爾的心聲:「當今危機處理方式確實發生了變化,這讓人感到驚奇。軟件開發人員、測繪製圖人員甚至資深網民都能在危機處理中發揮作用。」

28 歲的蒂姆·施瓦茨是聖迭戈一名電腦程式設計人員。地震發生後,他擔心由於網絡上信息過於龐雜,災民的信息容易被忽略,於是就聯繫了所有一起工作過的軟件開發人員,僅幾小時後就建立起一個能夠幫助海地人查找地震失蹤親人和遇難者的網站www.haitianquake.com。網站建立後不到24小時訪問量就突破了6000次。

在無情的災害面前,網絡終於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力量,網聚人的力量,讓各種災情信息得以傳播,當然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人們對症組織救援。危機面前,沒有什麼比信息不明更令人感到恐懼,而找人不過是其中一項。

尋人啟事

說到找人,Google向來熱心。從誕生那一天起,文化基因就決定了,它做的所有事情,就是讓人方便地聯上網絡。只要上網,就會用到搜索。2月27日智利地震發生後,Google就迅速推出一款互聯網服務,幫助用戶尋找在智利地震中失散的親人。在震後第二天,新服務就得以上線。

登錄這款服務後,用戶將會看到兩個選項:「我正在尋找某人」及「我有某人的消息」。用戶可以向該服務的數據庫中添加某人的信息,或是查詢信息。第二天就積累了22900條記錄信息。通過數據庫的不斷積累,這項服務已讓很多人查到自己的姑姑、表弟或朋友,是否走出了救援中心,目前是否健康。(截至發稿,已有 57400條記錄)

同樣是尋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女發言人安娜·沙夫1月14日說,地震發生後,紅十字會設立「尋人」 網站。開通24小時內,就有約2000名海地人在這一網站註冊,其中許多人身在美國和加拿大。他們希望借網絡平台找到自己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的親人。

由於大量電話線在地震中被損壞,許多旅居國外的海地人難以獲得國內親人消息。按照紅十字會的說法,「尋人」網站成為「至關重要的工具」。以至於連美國《紐約時報》、《邁阿密先驅報》、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也相繼開設了類似網站或網頁。

實際上,網絡尋人技術在2005年美國遭遇「卡特里娜」颶風襲擊兩天之後,就已經被開發出來了,Google公司的「尋人者」(Person finder)在前者基礎上加以完善。畢竟是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互聯網公司,剛出生的應用,就在美國國務院網站和微博網站「Twitter」(推特)上均有連結。

據谷歌中國的工程師介紹說,利用「機器+人工」的方式,谷歌把搜索範圍限定到那些專門發佈地震消息的網站,把那些與地震相關包含失蹤或遇難人員信息的網站搜索出來,並加以實時索引分類。

同時谷歌的數十位員工各司其職,每天不斷給災區40家醫院撥打電話獲取最新名單,並且還開放該應用的原始碼,讓任何網站、博客、論壇連結都可以將這段代碼嵌入其中,通過互聯網上的廣大用戶的「人力」,各自提供一些細微信息,以便都可以集合成對某一受災群眾的搜索。這個平台旨在幫助一些無法回到災區的人群,更快找到失散的親人。

信息聚合

除了尋人,Google還有功能強大的Google Earth以及Google Map,由於使用衛星上的高清晰攝像機拍攝,Google Earth可以解決通信中斷情況下,受災地區最新情況的實時更新問題,幫助政府儘快了解災情。

Google Map則允許客戶定製自己的顯示頁面,智利地震後,Google Map還起到了一個信息發佈平台的作用,如果一個地段有事發生,在地圖上就會閃爍並公佈相關新聞,簡直就是一個地圖上的災情平台。這項服務最大用處莫過於,讓外界知道哪個地方缺少糧食和水。

要論信息平台的發佈作用,Twitter的影響明顯要高於Google。智利地震發生後,進入Twitter主頁時,就會看到Chlie這個關鍵詞。點擊關鍵詞進去,下拉全是關於智利地震的消息。而在Twitter搜索輸入欄下面也標着這麼一句話:Chile is a popular topic on Twitter right now(智利現在是推特上最熱門的詞彙)。

而包含智利、智利地震以及糟糕智利等詞彙的最新信息和用戶提出問題,正源源不斷地在Twitter首頁上呈現,甚至智利紅十字組織還通過Twitter發佈了自己的 CruzRojaInforma賬戶提供指南。一個有趣的現象是,Google Person Finder在Twitter上嵌入的特殊通道,竟成為了這款「找人應用」提供線索的主要來源。

這裏可以看出網絡整合信息的強大功能,不同平台之間的融入,可以讓不同平台發揮自己所長,Google的優勢是檢索資源,Twitte則可以通過手機短訊的方式,讓人們隨時發佈自己知道的信息,兩者優勢互補,這無疑能最大程度滿足人們對於救援信息的需求。

夏威夷緊急情況管理署發言人約翰·卡明斯,則在智利地震有可能誘發大海嘯前,利用Twitter和手機短訊,來通知島上50萬居民和約5萬名遊客,讓所有人都能迅速並有序地撤離到山勢比較高的地方,同時幾乎沒人受傷,「因為我們已通過Twitter等通訊方式,讓所有人都知道了目前面臨的危險,以及我們要做好哪些預防工作,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

慈善平台

另一個社交網站facebook,在給人們提供災情信息上,絲毫不遜色於Twitter。智利地震發生後,facebook首頁的左中右三個位置,全都囊括了與智利地震或海嘯有關的內容,有的在不停地公佈地震最新消息和即將發生的海嘯警告,有的則是各類慈善組織捐款救災的信息。

布倫達·墨菲女士在地震發生後非常擔心不在她身邊的父親、妹妹和其他家人的安全,而在遭受強烈地震撞擊的智利地區,手機是暫時無法使用的。墨菲女士最終在 facebook上得到了幫助。輕鬆地登錄自己的 facebook主頁,看到了一張她妹妹寫給她的「我們很安全」的貼條後,墨菲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剛過去的海地地震讓facebook意識到自己能起到的作用,並開發出了「全球救助」的主頁,用戶可在這一主頁中看到有關救助受災者的信息。網站發言人安德魯·諾伊斯在一份聲明中說:「海地強烈地震凸顯互聯網在災難降臨時連接世界的關鍵性角色……」許多國際組織經由設在facebook上的公共主頁動員宣傳,進而募集到捐款。

而到智利地震,facebook更直接宣稱,有超過30萬的用戶或各類機構,將網站作為中介,以向公眾募集善款。換言之,在災難面前,facebook已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慈善信息發佈平台。

監督當局

如果你覺得文字不夠直觀,那麼視頻網站YouTube就是一個選擇。一旦進入YouTube的首頁,在其搜索欄上輸入「Chile Earthquake」並按下回車,界面馬上就會出現很多關於「智利地震」的視頻,截止到3月2日,右上角顯示了居然有4010部相關視頻。

從觀看次數上,排在最前面的是一個三年前就發佈的節目,是一段2分鐘左右的由《國家地理》人員模擬智利中部海港城市Valparaiso發生地震和隨後引發海嘯的視頻。而排在其後的兩個,則是關於這次智利地震的新聞報道,全都是由Russia Today提供的節目,觀看次數分別為60萬次和50萬次。兩段視頻的主要內容是智利地震的現場報道、傷亡情況和地震引發了海嘯的消息。

傳統媒體在YouTube上獲得了更多觀眾,而YouTube也集中不同渠道的節目,讓外界更加清楚智利的現狀。就在3月2日,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的政府,延長了戒嚴時間,以遏制上星期六發生致命地震後出現的搶劫行為,而本地電視台拍攝下的這段搶劫片段,被上傳至YouTube後,竟一下子成為一條國際熱門新聞,讓當局不得不小心應對。

這場大災難中,我們看到很多利用現代科技或者網絡應用,去反抗災難強加給人們傷害的,或者自救的傳奇故事,就像facebook的一位用戶歡呼的一樣,發達的網絡技術,讓地震救援變得不一樣了。


當智利8.8級大地震突然來臨時,人們腦海中浮現的是六個星期前海地大地震的慘狀,和 2004年印度洋上掀起的驚天大浪,所有人都害怕悲劇會再一次上演。滿目可見的破碎玻璃、倒塌房屋、斷裂橋樑和傾翻車輛,刺激着人們久未癒合的揪心傷痛。缺電、缺水、缺糧,戰戰兢兢的智利災民開始像海地人一樣騷亂瘋搶。

地震併發症


進入21世紀後的10年,全球發生了一系列的破壞性地震,包括我國2008年的汶川地震。這是不是意味着全球特大地震頻發期的來臨?而縱觀全球,各地地震不斷,南美火山噴發,南歐泥石流肆虐,北美暴雪,東亞乾旱,東南亞颱風不時來襲…… www.6p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南都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