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裴敏欽:中國 搭便車的大國



想想這些。

在2009年12月召開的聯合國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化峰會上,中國對其義務範圍內排放目標的反對致使一項國際協議流產,而該協議本應是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之努力的里程碑。

隨着世界緩慢地從經濟危機中復甦,中國的匯率政策成了重新平衡全球經濟的障礙。儘管西方反覆敦促中國升值人民幣,中國仍固執己見。這種以鄰為壑的政策不僅正在威脅西方脆弱的復甦,也在威脅全球自由貿易。

在制裁伊朗這一中國主要的能源供應國的問題上,中國一而再地強硬否決西方實施更加嚴厲制裁的提議。相比於由德黑蘭核武計劃引發的軍事衝突導致的潛在災難性後果和核武器在中東的擴散,中國似乎更關心本國的經濟利益。

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中國之所以不願承擔維護和平與發展的相應成本,是因為從人均的角度來看,中國還是一個窮國。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一個能為改善自身形象投入450多億美元舉辦奧運會的國家不應以國家貧窮為藉口。

中國政府不情願承擔起更高成本的事實很可能有更深的政治根源。儘管認識到自己的國家利益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安全體系以及西方支撐起的自由貿易體系中獲益良多,中國的精英們還是沒有認識到融入這一體系的價值。西方關於民主和人權的承諾正是中國執政黨公開反對的。雖然美國主導,這一全球安全的基石,被中國精英視為地緣政治的現實,在他們眼中卻不具有合法性。這正是北京力圖(至少在口頭上)促成「多極世界」的原因。

中國領導人沒有認識到成為更積極的全球公共產品上的貢獻者在政治上的有利一面。只有那些迎合國內(而且越發表現為民族主義)呼聲的人才能在中國得到禮遇,大多數的中國官員不願被人看作西方的跟班。因此,中國的言辭和行動都反映了一種人格分裂∶中國享受着當前的國際秩序的現實利益,卻拒絕承擔自己應承擔的成本。

免費得到國際公共產品的同時還收穫他人的敬意,這樣的日子就要結束了。世界對中國所抱幻想的破滅已清晰可見。就連跨國公司,對中國低估本國貨幣、貿易保護主義的橫行也難掩憤慨,公開地表達它們的不滿。如果北京仍不改變現行的匯率政策,西方國家已開始徵收針對中國出口商品的反傾銷稅,並考慮採用其他報復措施。此外,中國在人權方面所受的壓力也在積累。由於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缺乏合作意識,中國的形象已大打折扣。北京最好心中有數。

(原文發表於2010年1月22日《新聞周刊》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