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環球旅遊 > 正文

大陸最美的10大民居建築

  

  

土樓

  NO.1福建土樓

  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 「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土樓主要分佈在福建省的龍巖、漳州等地區。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依山就勢,佈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參見董斌《現代風水精鑒》,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20世紀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縣、龍巖市永定縣的土樓被美國人誤以為是蘑菇狀的核武設備,殊不知這獨一無二、從宋元時期就已經產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築,早在第一枚原子彈蘑菇雲騰雲駕霧之前,就已經在閩西南一塊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數個世紀了。中國「福建土樓」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開平碉樓

  NO.2開平碉樓

  廣東開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歐式古典風格的小樓與中國南方農村的傳統土屋。

  交錯,形成中國絕無僅有的鄉間景色。碉樓中西合璧,融會了各種建築風格的精髓。開平境內最多的時候共有3000多座碉樓,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佈在開平15個鎮、辦事處。這些碉樓是上世紀開平華僑與村民主動把外國建築文化與當地建築文化相結合的結晶。其數量之多,建築之精美,風格之多樣,堪稱世界最大的「碉樓博物館」。

  雕樓類型及藝術特點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牆樓用灰沙、糖、鹽、蜆殼、蚝殼等混合逐層錘打夯成,中期的青磚樓用一般的青磚加厚建成,到最後的鋼筋水泥樓用鋼筋混凝土按現代建築用料建成。

  類型上,約分三大類:一是更樓或燈樓,這種樓一般建在村頭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團及更夫使用,裏面有探照燈及報警器,一旦發現匪賊立即報警,讓村民準備。二是眾樓,由十多戶或幾戶人家合資興建,這種碉樓有3~6層,每層設有2~4間房,如有匪賊或洪澇,各戶人家可住進眾樓,以避災難。三是居樓,由華僑獨資興建,用於長久居住。開平碉樓中西合璧,碉樓的造型千姿百態。最大特點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選取不同的外國建築式樣綜合一起,自成一體,既有古希臘、羅馬的風格,又有哥特、伊斯蘭、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建築要素,很難將開平碉樓具體歸入國外某一個時期的某種建築風格之中。這些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築元素在開平碉樓中和諧共處,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它在建築結構上則充分體現了防衛功能,其共同特點就是門窗窄小,鋼窗、鐵門,牆身厚,頂層四面都有槍眼,樓頂還有瞭望台、探照燈、警報器等,在歷史上對保護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極大貢獻。

  

  

碉樓

  NO.7開平碉樓

 

  一避盜防澇

  碉樓的歷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盜匪」。開平地勢低洼,河網密佈,常有洪澇之憂。開平縣位於廣東省的中南部,其赤坎鄉一帶舊稱駝馱,過去是一片濕地,蘆葦叢生,水鳧成群,最初到這裏來定居的人是蘆庵公。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會動盪,盜匪常常襲擾百姓,為保護村民的安全,蘆庵公的第四個兒子,關子瑞在井頭裏村興建了一座瑞雲樓。這座樓非常堅固,有防洪和防盜兩項功能,一有洪水暴發或賊寇擾亂,井頭裏村和毗鄰的三門裏村的村民就到瑞雲樓躲避。1884年潭江大澇,附近各地多屋被淹,開平赤坎三門裏村民因及時登上碉樓而全部活下來。

    

  

王家大院

  NO.3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後建成。建築規模宏大,擁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佈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力群美術館」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築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兩院,功能齊全,設計考究,祠前有精雕細刻的「孝義坊」。宗祠作為王氏先祖靈魂棲息的家園,1998年以來,已有數萬名海外王氏後裔相繼到此觀光並拜祖敬香。

  

  

喬家大院

  NO.4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東觀鎮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以後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於民國初年建成一座宏偉的建築群體,並集中體現了中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

  大院為全封閉式的城堡式建築群,佔地10642約十六畝平方米,建築面積4175平方米,分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三面臨街,不與周圍民居相連。外圍是封閉的磚牆,高10米有餘,上層是女牆式的垛口,還有更樓,眺閣點綴其間,顯得氣勢宏偉,威嚴高大。大門坐西朝東,上有高大的頂樓,中間城門洞式的門道,大門對面是磚雕百壽圖照壁。大門以里,是一條石鋪的東西走向的甬道,甬道兩側靠牆有護牆圍台,甬道盡頭是祖先祠堂,與大門遙遙相對,為廟堂式結構。北面三個大院,都是蕪廊出檐大門,暗欞暗柱,三大開間,車轎出入綽綽有餘,門外側有栓馬柱和上馬石,從東往西數,依次為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結構,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則是客房傭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築上偏院較為低矮,房頂結構也大不相同,正院都為瓦房出檐,偏院則為方磚鋪頂的平房,既表現了倫理上的尊卑有序,又顯示了建築上層次感。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有走道相通,便於夜間巡更護院。

  綜觀全院佈局嚴謹,設計精巧,俯視成「喜喜」字形,建築考究,磚瓦磨合,精工細做,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石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工藝水平,被專家學者譽之為:「北方民居建築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

  

  

皇城相府

  NO.5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建築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是一組別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築群。「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畫 」、更是一座具有強烈人文精神的東方古城堡。

  地理環境

  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晉城市北留鎮境內,東與河南省焦作市毗鄰,南與古都洛陽接壤,西與山西省的臨汾市、侯馬市相交,北與山西省長治市緊連,目前亞洲最大的坑口火力發電站——陽城電廠近在咫尺,通訊網絡覆蓋全村、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晉陽高速公路擦肩而過,交通條件便利。

  皇城村居住着234戶,680餘口人家,耕種着480畝土地,全村總面積1.7平方公里。地下有豐富的、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總閱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故里「皇城相府」。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創辦了煤炭開採,輕工、農副產品加工,旅遊服務等多種產業。皇城相府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確定為新十大旅遊景點之一。目前,皇城相府每日遊人如織,絡繹不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舊院古宅,錯落典雅。綺麗的自然風光同返樸的人文景致交相輝映,構成了皇城獨具魅力的風采。

  皇城相府已成為太行山上一朵絢麗的奇葩,黃河流域一顆璀燦的明珠。

  

  

大邑劉氏莊園博物館

  NO.6 大邑劉氏莊園博物館

  建於1958年10月,1966年1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9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之一。該館建立四十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藏品,內涵豐富。現有文物,藏品2萬餘件,規模寵大,保存完好的莊園建築群,及莊園遺存的大量實物和文獻資料,加上獨具特色的莊園陳列,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為認識和研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文化建築及中國四川軍閥史、民俗學的重要場所和實物現場,是舊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是中國社會發展史的一個斷面。

  1965年,在原莊園主劉文彩的收租現場,雕塑家們將中國的傳統雕塑技法和西方的現代雕塑藝術結合起來,運用典型化的創作手法,創作出了中外聞名,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超級現實主義雕塑傑作《收租院》 ,對外展出後,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和廣泛的影響。

  該館內的川西民俗博物館,新開的「小姐樓」等內容豐富多彩,建築風格獨特,是認識舊中國國情和民風民俗的重要場所。

  該館館藏文物2700多件,內有一級品15件,包括一套清代紫檀木鑲大理石桌椅,其中8把坐椅通高108厘米、寬99厘米、坐深60厘米,嵌有各色寶珠27顆,四周有螺鈿裝飾的花草圖形。

  老莊園呈不規則多邊形,四周由6米多高的風火磚牆圍繞,7道大門聳立,大門兩側牆壁均有槍眼;內有27個天井,180餘間房屋,3個花園。老公館是劉文彩先後霸佔23戶農民的屋基和田地,於 1932年營建起來的。劉文彩每攆走一戶或幾戶農民就砌一堵牆,開一道門,修一座房屋。莊園內重牆夾巷,厚門鐵鎖,秘室復道,佈局零亂,陰森恐怖,整座莊園宛若黑沉沉的迷宮建築

  老公館為主要展出區。基本陳列由序館、僱工院、劉文彩生活現場、大型泥塑《收租院》4個相聯繫的部分組成。新公館佈置有川西民俗陳列。

  

  

宏村

  NO.7 宏村

  地理位置:黟縣東北部,距黟縣縣城11km

  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

  面積:9.17公頃300多畝

  宏村的選址、佈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關係,是一座經過嚴謹規劃的古村落。村內外人工水系的規劃設計相當精緻巧妙,專家評價宏村是「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詳細規劃之村落」。被中外建築專家稱為「中國傳統的一顆明珠」、「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譽為「中國畫裏的鄉村」,聯合國專家稱讚它為「舉世無雙的小城鎮水街景觀」。因為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有時雲蒸霞蔚,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四周山色與粉牆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築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

  水在宏村的選址中作用重大。相傳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後在歙縣唐模、黟縣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災。後來汪氏舉家遷到雷崗山下,最初建十三樓,取名弘村,取弘廣發達之意。鑑於以往教訓,宏村在規劃時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預防火災的能力,後歷經400餘年、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明永樂年間宏村76世祖汪思齊請風水先生勘定環境,對建築重新佈局,宏村的設計、構造最終實現。

  在村落的科學佈局中,水起着重要的作用。整個村落採用仿生學的「牛」形佈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築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形狀惟妙惟肖,整個村落就像一頭悠閒的水牛靜臥在青山綠水之中。

  

  

西遞村

  NO.8 西遞村

  西遞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

  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遊景點,坐落於黃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里,距黟縣縣城8公里。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盪,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

  

  

姜氏莊園

  NO.9 姜氏莊園

  姜氏莊園位於米脂縣城東南16公里橋河岔鄉,建於清朝同治年間。姜氏莊園由該村首富姜耀祖請北京專家設計,招聚縣內能工巧匠興建而成,前後用時十三年。姜氏莊園設計巧妙,施工精細,佈局緊湊,由上而下,渾然一體。對外嚴於防患,院內互相通聯,是陝北罕見的莊園建築。

  莊園佔地40餘畝,主體建築為陝西地區最高等級的「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窯洞院落。莊園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牆高聳,對內相互通聯,對外嚴於防患,整個建築設計奇妙,工藝精湛,佈局合理,渾然一體,是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莊園,也是漢民族建築的瑰寶之一。

  整個莊園由山腳至山頂分3部分:第一層是下院,前以塊石壘砌高達9.5米的寨牆,上部築女牆,猶若城垣。沿第一層西南側道路穿洞門達二層,即中院。院西南又聳立高約8米,長10餘米的寨牆,將莊園圍住,並留有通後山的門洞,正中建門樓。沿石級踏步到第三層上院,是全建築的主宅,座東北向西南,正面一線5孔石窯,兩側分置對稱雙院,東西兩端分設拱形小門洞,西去廁所,東側下書院。整個莊院後設寨城一道,中有寨門可通後山。

  

  

康百萬莊園

  NO.10康百萬莊園

  康百萬莊園位於鞏義市康店鎮,距市區3公里,始建於明末清初。由於它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196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三大莊園劉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喬家大院大19倍。2005年被授予國家AAAA旅遊景區。所謂 「康百萬」是由於當時的莊園主康應魁兩次懸掛「良田千頃」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鋪遍及山東、陝西、河南三省八縣,而被稱為「百萬富翁」。後來,慈禧太后逃難西安,迴鑾北京時,路過康店,康家出錢監工修造黑石關,縣城、官殿行宮和「龍窯」,花費了100多萬兩銀子,又向清延捐贈白銀100萬兩,慈禧說不知此地還有一個康百萬富翁。從此,「康百萬」這個皇封就廣泛地傳開了。

  康百萬莊園臨街建樓房,靠崖築窯洞,四周修寨牆,瀕河設碼頭,集農、官、商風格為一體,佈局嚴謹,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4300平方米,有 33個院落,53座樓房,1300多間房舍和73孔窯洞。分為寨上主宅區、寨下住宅區、南大院、祠堂區、作坊區、菜園區、龍窩溝、金谷寨、花園、棧房區等十餘部分,庭院建築基本屬於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以具有園林、官府的一些特點,各類磚雕、木雕、石雕華麗典雅,造型優美,是華北地區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展室擺放的有名人畫和古玩珍寶,其中《留余》匾被選為《中國名匾》之一,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訓匾,有清朝翰林牛暄撰寫。

  其中一張楠木頂子床,耗工1700多個,從上到下,從裏到外,採用各種雕刻形成,共雕有「麒麟送子」、「雙猩舞繩」等三十六幅圖案,有十七個部分組成,拆開可以搬運,結合在一起可以使用,不僅有供主人休息的地方,也有供丫環伺候主人的地方,是頂子床中的精品。

  康百萬莊園為我們提供了研窮封建社會地產階級的發家史料,也給我們提供了古代建築的實物資料,它的磚雕、木雕、石雕藝術,倍受各界朋友青睞。目前,各級政府對此非常重視,先後投資300餘萬元,在保持原有風貌、不改變建築結構的前提下,對莊園的主要建築進行了修葺佈展,現有展室36個,每年接待遊客16萬人次,門票收入400多萬元。康百萬莊園這座與外界隔絕的磚石結構的城堡型建築,地處離鞏義市城3公里處,是明清時期的一處大型地主宅院。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陳柏聖

來源:千龍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