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甕安李樹芬事件當事人受訪 甕安官員「全陪」

貴州甕安少女「非正常死亡」個體事件,在一周時間內演變為圍攻縣政府大樓的「打砸燒」惡性群體事件。如果政府信息始終公開,這件事會發生嗎?記者王維博為此前往甕安當地調查,在10多天的採訪過程中發現:

記者不在當地部門登記就不予採訪配合;死者家屬和當事人在接受採訪時,被當地幹部全程「陪伴」;提供給記者的《簡報》被有意過濾;當地十多名教師被組織起來,到網上集體跟帖引導輿論……

「有進步的是,對此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開,當地官員也開始反省。」王維博對《青年周末》這樣說。

◎面孔

王維博,《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媒體從業6年。

◎聲音

「監控」、「封堵」,這些詞彙是對媒體舊有的思維習慣。

■記者不登記不予配合採訪

7月3日晚到甕安,我到的第二天,縣委書記和縣長就被免職了。

在距離甕安縣城兩三公里處,有一個收費站是進甕安的主要路口,站內專門用紅紙貼了一個告示牌,上面大標題寫着:「歡迎中外媒體記者前來採訪」。接待電話和手機號碼都在最下面赫然在目。

不過我們並沒有撥打那些聯繫電話,而是按照過去我們在做新聞調查中通行的做法,直接進城,準備去找當事人。

在甕安城裏的大街上,到處都是掛紅袖章的巡邏人員,一些主要街口都站着武警。多處都掛着橫幅,上面寫着:媒體記者朋友們,你們辛苦了!等等。這些標語都顯得很熱情,至少表現了當地有關部門的一種姿態。

■6月28日,貴州甕安,一警察望着被燒毀的公安大樓

但是,採訪被要求出示採訪證。這個採訪證是「628事件處理小組」發的。記者到該部門登記「認證」之後,會領到一個採訪證。如果沒有這個證,很多地方都不接待採訪,尤其是在政府官員這一塊。

一開始,我們沒走這個程序,沒辦這個證,導致在採訪中阻力很大。到死者家屬所在的玉華鄉後,當地幹部就層層盤問和阻攔。我們拿着自己的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記者證都不行。在死者李樹芬的家裏,記者遇到了縣委宣傳部的人,跟他們理論了一番後,他們才勉強同意讓家屬接受採訪。

第二天,我們趕緊趕回縣上,把這個證辦了。這個證一方面確實能給我們提供一些保障,但另一方面,應該也是為了便於他們掌握媒體記者的採訪對象和採訪動向。

■死者家屬由當地幹部24小時「陪着」

總的來說,這次事件發展到後來,當地政府還是放開了媒體採訪。只要辦證後,一般就不會直接阻止記者的採訪。但7月3日和4日,記者在採訪死者的父母和哥哥等家屬時,都是當着當地官員的面。有村幹部、縣宣傳部人員坐在一旁全程陪同。

看起來,家屬在這種情況下,也不敢多說話。有些記者會瞅空兒,偷偷把個別家屬叫到一邊去,花幾分鐘時間私聊幾句,也許能得到一些東西。不然,家屬所說的話,就都是此前在發佈會上已經公開的那些信息。

最後公佈的事實真相,與此前的網絡傳言完全不同。當然目前還有一些疑點沒有最後公佈出來,比如這個女孩自殺的原因動機等等,但基本上排除了他殺、姦殺等種種網上說法,這其實是有利於官方這一邊的。既然這樣,為什麼還不讓記者自由去採訪呢?

我想,這種情況也可以理解。應該是當地官員希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希望媒體能儘量從正面進行報道。這樣,他們就勢必會加強在工作程序上的一些管理。就是說,他們不阻撓記者採訪,但想把記者採訪控制在自己可控的範圍之內。

他們更多是希望記者能幫助他們闢謠,通過媒體輿論來穩定人心。但對大批的外地媒體,具體報道內容他們又無法控制,就只能控制採訪過程。

這其實還是過去那種傳統的思維方式。

後來對那三個現場當事人的採訪,是各家媒體聯合採訪,當然也是有官員陪同。

當事人的說法,也跟新聞發佈會的口徑都完全一致。

■給記者的簡報被「過濾」

我們三個記者主攻不同方向,我主做政府官員在該事件中的反應。「6·28」當天對事件的處置,至少從結果來看,是應對失當,沒有控制住局面。因此,當地官員對此就比較避諱,不願意多談。

7月5日,我提出要採訪縣裏的領導,想了解在6月28日那天,當地縣領導對整個事件的詳細處理過程。我希望採訪當天到達騷亂現場的肖松,他是分管信訪和司法公安的副縣長。

新聞宣傳組的人讓我先找事件應急指揮部要簡報進行了解。當時每一天都發簡報,記載着政府在當天的應急反應工作。

指揮部在另一個地方辦公。但我到那兒之後,卻被踢了皮球。對方說簡報在宣傳組也有,又讓我回宣傳組拿。宣傳組的一個主任還不錯,冒雨跑到指揮部,幫我拿來了簡報。但只有3期。

當時簡報已經出了十幾期了。給我的這3期,主要講他們如何做好宣傳工作,以及其他類似的表功內容。恰恰我最想看到的,也就是從6月28日到30日這關鍵幾天的簡報,全都沒有。

毫無疑問,給我的簡報是被「過濾掉」的。

「為什麼不能給我全部簡報?這些簡報既是你們對上級的,也是應該對媒體信息公開的。」我當場就提出了這個質疑。但他們回答說,涉及到一些機密問題,比如武警部隊的調動,所以不便給記者提供。

這個說法從表面來看可以理解,但總不會那麼多簡報都在說武警部隊的調動吧?

爭來爭去,我還是沒拿到自己想要的簡報。

這一塊,是我報道中很關鍵、很缺的一個環節。過後,我只能通過其他多次採訪,包括採訪一些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官員,以及一些居民群眾(他們在現場拍攝了錄像),做了大量工作,才大體勾勒出了6月28日當天下午7個小時之內,這些官員如何反應和處理。

■組織十幾名老師在網上反擊謠言

以前對這種群體性事件的報道,有很多禁令和慣例。但這次在不少地方都突破了以往的做法。

事件發生後不到1小時,便有網民把現場的視頻、照片傳到網上。6月28日晚,大量小道消息在論壇、博客里傳播,不僅傳言當地警方辦冤案,還有謠言稱死者一位叔叔已被警方「打死」。

於是,這些消息引來了無數憤怒的跟帖。在虛擬社區「天涯」,在人民網「強國論壇」,有關此事的帖子都被狂頂。因為中國人最痛恨的幾個因素,在這件事中都包含了:比如說衙內、姦殺、警方不作為,等等。

網絡反應讓當地官員們陷入了另外一種焦慮。他們開始着手組織反擊,雖然已經很被動,但仍然取到了不錯的效果。

一些反駁傳言的帖子開始出現在網絡上。這些帖子大部分出自甕安的「政策輿論法規宣傳組」,十幾名熟悉網絡的老師特地從縣裏的學校選調來,集體到網上跟帖,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去闢謠,引導輿論。

這個宣傳組的組長為貴州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周曉雲。據當地一名官員向我介紹,這個宣傳組的主要任務就是組織人員上網跟帖,「以貴州的媒體影響全國的輿論」。由於政府網站所在地已被燒了,工作人員只好搬到縣廣電局的二樓。從全縣部分機關、學校選調來的這十幾名人員每天負責收集信息,並對失實信息跟帖澄清。

事件應急指揮部的一位官員還介紹說,「除甕安縣外,黔南州每個縣、市宣傳部也都組織了5名網評員,每天根據新華社消息和公開發表的材料,以靈活多變的形式跟帖引導網絡輿論。」

顯然,這次當地政府部門開始講究新聞策略了,這些方式比以前有效很多。

當然,在網上和網下採取的是不同的做法。

■在網下對傳統媒體加強「引導」

在網下,主要是對傳統媒體進行一些引導和限制。這種在現實中對傳統媒體的緊盯,感覺就像是一種以攻為守、以進為退的策略,很有技巧。

6月29日,「6·28」事件應急指揮部成立,下設8個工作組,上述的「政策輿論法規宣傳組」即為其中之一,還包括事件調查組、勸說疏導組等。

6月29日一早,新華網發佈《貴州省甕安縣發生一起打砸燒事件》消息,這與以往類似事件發生數日後才予以披露的做法形成了對比。隨之而來的,是貴州省及黔南州等本地媒體關於此事的集中報道。

政府針對性的闢謠在事件後第4天展開。7月1日,貴州省政府新聞辦、省公安廳等部門在貴陽舉行了「甕安6·28嚴重打砸燒突發性事件」新聞發佈會,作出以下澄清:1.有證據表明當事女孩死於溺水,並非被姦殺;2.縣委書記王勤不是甕安本地人,夫婦二人在甕安沒有任何親戚關係,等等。

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從6月30日到7月3日,對案件本身的報道,包括採訪辦案民警、家人和三個在場當事人,都是當地可以控制的貴州省媒體在報,外地媒體則很少能有突破,主要是找不到人。

出於宣傳的考慮,當地部門在此後,先後安排了幾次外地媒體對當事人的採訪。

■當地官員已開始反省信息公開

在這次採訪過程中,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進步,但離真正的政府信息公開,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在信息公開的渠道和時間方面,都還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

政府信息公開是要求公開的,但當地官員有一種老的宣傳意識,總是想控制媒體。我今天採訪的一位政府官員,他對媒體使用的詞語就是「監控」、「封堵」,這些詞聽着明顯就是一些舊有的思維習慣。

如果一開始就做到信息公開,可能就不會導致後來的那種局面。

6月22日到6月28日之間,從李樹芬之死到成千上百的人們走上街頭,政府基本上是失聲的。我跟當地官員交流過,他們也承認,政府失聲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政府信息公開的意識,更沒有這種渠道,或者說,信息公開的這種機制還未有效地建立起來。

在今天(7月14日)的採訪中,我剛好跟甕安縣「應急辦」的一名主任交流了此事。他們在事後也進行了反思和總結。

他們有一個困惑,即:信息公開對官方來說,往往意味着是一種權威而準確的公開。而公眾的要求也是:公開的信息越透明越好,越明確越好。

但對於一個突發事件來說,總是需要有一個調查的過程,這就同信息公開的及時性有矛盾。怎麼解決這個矛盾?

這名主任對我說,現在他們認為,還是更應該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就讓老百姓聽到政府發出的聲音,哪怕這種聲音並不是權威解答。

因為,在第一時間發出的聲音,至少表明了政府方面的一種姿態,給老百姓一個承諾,讓人們有信心。群眾聽到這種聲音後,就會認為政府對這件事不會不管。這樣就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背景介紹

貴州省甕安縣一名女學生在6月22日零點「非正常死亡」,當地公安局屍檢後認為是溺水。但死者家屬不肯接受鑑定結論,且死者親人被不明身份的人毆打。

此後社會上關於「姦殺」、「兇手有後台」等傳言越來越多,事態擴大。終於導致6月28日下午,甕安縣發生圍攻縣委、縣政府的「打砸燒」突發性群體事件。因警方稱女生當夜跳河時,有男青年正在現場做掌上壓,被眾網友認為太過離奇,「掌上壓」一詞遂風行網絡。

6月30日之前,該事件一直缺乏國內正式媒體的詳細報道,只有新華社一篇幾百字簡報。而在網絡上,各種各樣的消息則層出不窮。

6 月30日,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發表講話,將該事件定性為「是一起起因簡單,但被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員煽動利用,甚至是黑惡勢力人員直接插手參與的,公然向我黨委、政府挑釁的群體性事件。」7月1日,甕安縣政府向全國直播記者招待會,通報他們所確認的情況。7月3日下午,石宗源認為此事件真正的原因在於多年積累的社會矛盾,以至幹群關係緊張,並且認為縣政府在此前及此事件中處置不當,對事件的發生與惡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7月4日,該縣縣委書記和縣長被免職。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南方周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