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賴清德演說措辭強烈 中共想聽的內容欠奉

—賴清德演說與蔡英文路線有何差距?

賴清德就任台灣總統前,外界對他曾自稱的"務實台獨工作者"印象深刻。他的就職演說對台灣未來走向以及兩岸關係的界定與八年前蔡英文首任就職的演說相比有何不同?是否真的完全延續目前的路線?專家們各有分析。

賴清德就任台灣總統前,外界對他曾自稱的"務實台獨工作者"印象深刻。他的就職演說對台灣未來走向以及兩岸關係的界定與八年前蔡英文首任就職的演說相比有何不同?是否真的完全延續目前的路線?專家們各有分析。

台灣在周一(5月20日)舉行第十六任總統暨副總統就職典禮,賴清德和蕭美琴正式就任,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對台灣未來以及兩岸關係發展的表述,是各界關注的重點。台灣淡江大學大陸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在2016年前總統蔡英文就職演說中,曾就兩岸部分給予意見。他表示,賴清德的兩岸表述沒有超出蔡英文路線,表明希望兩岸維持現狀的立場。趙春山表示,賴清德在講話雖然沒有語帶挑釁,但與八年前蔡英文的表態相比,有明顯的不同。

趙春山說:「有關他的務實台獨,他沒有講出來,但是從裏面(演說)可以聞到那個味道,是若隱若現,這是完全符合他的務實台獨工作者的標籤。有關兩岸定位這方面表態是不一樣,2016年的時候,蔡英文是真正釋出善意,但可惜對方沒有接球,不能完全怪蔡英文。後來對方說是未完成的答卷,蔡英文慢慢也不提,然後開始提互不隸屬。這一次如果比較之下,賴清德不是未完成答卷,根本是個空白的答卷,是更退一步。」

評論:賴清德演說措辭強烈北京想聽的內容欠奉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表示,賴清德的演說高度延續蔡英文路線,但措辭相對強烈,強調所謂的價值外交和四個堅持等價值觀,可能並不是中國想聽的表態。

陳方隅說:「我覺得賴清德有運用了這次的機會,把所有重要的價值都講得很清楚。不過總體來看,他雖然說他呼籲要跟中國和談,但沒有提到兩岸關係條例,這種比較軟性的,或者是中國希望我們講的東西。所以其實我覺得中國聽到應該會覺得蠻不開心,中國是不可能給予太好的回應。」

2024年5月20日,賴清德、蔡英文在總統府廣場向群眾揮手。路透社圖片

評論:賴清德如何平衡國際兩岸關係是關鍵北京將聽其言觀其行

法國賽爾奇-巴黎大學教授張倫在本台節目「亞洲很想聊」表示,兩岸關係的關鍵在於中美關係和地緣政治,賴清德表明要強化台灣與世界的關係,相信是北京「聽其言觀其行」的重點。

張倫說:「所謂的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我相信他在所謂的務實這一方面會做一些努力,減弱大陸方面、北京方面對他推動台獨的敵意和一些猜忌吧。從個人特質上抗壓的能力或許是足夠,但是就柔軟度還是要觀察。」

評論:賴清楚指無論任何名稱台灣一樣響亮將刺激北京神經

自媒體人公子沈也在本台節目表示,賴清德就職演說的表現屬四平八穩,能讓台灣人和美國放心,但難以顧及中國的感受。

公子沈說:「他說,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都一樣響亮。其實這也可以看作是談論台獨與不台獨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說共產黨是不容許他們有民主的,這是最根本的問題。所以他(賴清德)通過這句話給反映出來了。不管你稱呼什麼,在中共眼裏都是台獨,只要你承認台灣是擁有民主的,主權是在民的,這就是台獨了。不是說台獨跟大一統之間的差距,而是自由民主和專制體制之間的衝突。」

評論:表明主權在民的施政路線賴清德路線成形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國誠在節目中表示,台灣應該抱持「斷舍離」的態度,看待中國的回應,又說,賴清德有透過演說表明他未來施政的藍圖。

宋國誠說:「從他的整篇談話當中歸納16個要向,我認為已構成了所謂的賴清德路線。第一個是強調主權在民的獨立的國家,無論你用什麼樣的名稱,中華民國在台灣,台灣也好,中華民國也好,這都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名稱不重要,主權在民最重要。賴清德路線已經形成了,不僅僅只是一個所謂的蔡規賴隨的路線繼承,甚至我認為他已經展現出他的未來施政的空間。」

至於賴清德提出以對話取代對抗,宋國誠認為,賴清德此舉是嘗試在現時的兩岸局面尋找突破的空間,向世界表明台灣人的聲音。但公子沈相信,中國共產黨不會與被貼上台獨標籤的台灣民進黨對話,有關的說法只是安撫台灣內部不想兩岸關係惡化的民意。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21/205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