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渡十娘|送外賣讓我看到了美國普通人的生活

很多國人,尤其是北上廣的原住民們都很沾沾自喜於「外賣」便利,但是他們可能從來也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上來考慮這個問題,這麼低廉的價格,是「剝削」了誰的利益?

假如不是親自上陣做一番考量,恐怕我也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在上海生活的時候,就是「享受便利」的那一小群人。我可能只沾沾自喜於自己只要付很少甚至不用付外賣費用就可以吃到美味的外賣。

但是!這真的值得我們沾沾自喜麼?試想如果在整個產業鏈上每一個人(企業)都要獲得利潤的話,那該怎麼做呢?要不就是增加客戶端的費用(提高菜價或減少菜量以及額外付費),要不就是減少上游的Cost(商家要讓利給中間平台)。怎麼減?油鹽醬醋原材料,哪一樣都能減,你懂的。

如果這兩頭本來好好的突然中間要插進一個平台+一個外賣員,他們還都要賺錢的話,怎麼做?我相信你很容易就會得到答案。商家不傻,客戶也不笨。中間不管是啥智商情商,主打一個「我只拿服務費」,所以……到底誰為這個服務費買了單呢?

再進一步,假如服務費不能夠支撐一個勞動力的生活,那麼,「服務費」能夠讓更多人來服務麼?

這就是董宇輝說的「穀賤傷農」。或者最近很火的「璩靜言論」其實也是一個意思:你把他人不當人看,然後把Labor費壓到最低,最後反噬的會是自己。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有今天的成就,不是我們這些耍嘴皮子,揮筆桿子的人做了什麼特殊貢獻,而是無數勤勤懇懇的農民工們用最低廉的價格撐起來我們「美元儲備世界第一」的神話。

所以馬斯克要站出來打抱不平。只是「特斯拉標準」不是中國標準,Long way to go.

回到我在美國做外賣,除了上(初中生送外賣籌款買iPhone)中(外送途中,我給兒子上了一堂MBA課)兩篇所說的對孩子的鍛煉之外,也讓我從另一個側面開始了解美國底層生活。

先上賬單——

美國送一個外賣到底賺多少錢呢?我估摸了一下,大致是這樣的:距離大概是1英里1-2塊美金。這是平台硬性規定的。接下來就是小費了。美國人的小費觀念是不需要教的,也許我不算一個典型,但依照我自己的不完全統計:大部分住在比較富裕的town里的居民,小費出手也大方些。假如你不把我歸結到種族主義的話,我也很樂意告訴你,白人的小費往往都不錯。很多是平台建議的百分比,20%左右。有時候是送一杯咖啡,也才幾塊錢,但可能就給1-2塊小費。印度人最摳門。雖然叫外賣的不多但基本都是給很少甚至不給小費。

Instacart又不太一樣。它主要是讓買手幫他按照List採購。有時候能在店裏呆上一兩個小時。前兩天在一個夸上海好的視頻號里很多人笑美國「土」「落後」。其實不是的。假如我不去跑外賣我根本不知道原來美國人對購物自由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Instacart是一個App,其商業模式是這樣的:它搭建一個平台然後找一些大商家/超市合作(其中包括Costco這樣的)。消費者可以在它的平台上下單,然後shopper(買手)在另一個APP接到單子。買手接單後開車去指定超市開始購物(用InstaCart提供的數字卡連結Apple Pay結帳),App提供需要購買的商品的圖片名稱和價格,買手按圖索驥。有些商店(比如wagnents)就非常好,連在哪一個走廊第幾個貨架都寫得清清楚楚。所以就會很節約時間。

很多時候為了提高效率,平台也會把兩家甚至三家在同一個超市(或者附近的)要求夠物的Order放在一起。買手同樣跑一趟卻能收到兩份錢,當然也會樂意。

平台為了鼓勵接單,也會有很多促銷政策:比如為了留住你在一個區域跑腿,會有無論你做多少都給你「完成N單賺$的(比如完成6單80+小費)。那樣你一天可能至少就有100多刀可以賺了。

在比較富裕的區域每跑一單可能有1/20塊小費(少了你可以不接),加上平台的費用,往往花上2個小時可能就有三五十塊錢的收入。刨開休息時間不算,8小時一般都能賺到200-300,括號,美元。

那麼這些錢夠幹嘛呢?給我們家來做家教的男孩每個月的雜物費大概是300塊。我們一般的家庭(三四口人)這些錢可以買到吃一個禮拜的食物。

一天賺1000-2000人民幣,這是我計算出來的美國生活指數相對比較高的麻州的外賣員的收入。也是基本符合當地最低工資一小時十六塊錢的。運氣好的話會更多(全靠小費)。

錢賺得不少,那麼事呢?我感覺「人人平等」這件事在美國並不是掛在嘴巴上的。

首先,經過兩個多月的實踐,我可以說幾乎沒有碰到過特別離譜的客人。除了那些個別小費給得少甚至不給的,基本上都還是比較客氣的。

我看到國內經常呼籲不要給外賣員打差評,因為他們很不容易。在這裏似乎根本不是什麼事兒,一來不知道是不是我做得還不錯,所以不太可能有差評?二來平台也不會簡單用差評來控制人:一般來說,時間晚了是可能差評的一種;但你知道美國的節奏雖然超過絕大多數世界上其它國家,但跟中國人相比,真的還是小巫見大巫了。所以在心態上,不會感覺來不及了而造成潛在的車禍。更不會因為要多接單而去違反交通規則。

我不知道「餓了麼」可不可以允許外賣員拉黑客戶的?Insta Cart是可以的。每次送完以後買手都需要選擇好和壞,不僅僅是對客戶的,還有對平台(比如App是否好用)和對商家的(比如東西是不是容易找到);你甚至不想再去某個地方而拉黑某個人。

不用搶時間不用擔心所謂「差評」,再加上還有小費賺,很顯然,在美國跑外賣幸福指數還是不低的。

當然,我開着特斯拉,穿着Lululemon,背着LV,拿着iPhone跑外賣很顯然心態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把一堆紙袋放在對方的一棟破房子面前自己也啞然失笑;有時候客人正好在外面,還會誇張地故意叫,今天是特斯拉給我送貨啊。

說實話,我很享受這樣的感覺:金錢面前人人平等。我經常會在回家的路上幫不認識的鄰居帶貨,有時候也會被給額外的現金小費。每每此時,我不但沒有不好意思還覺得挺有意思的。說實話,我一直期待我的中國鄰居們也能習慣於用這樣便捷的服務,可惜,沒有(看訂單上的姓就知道了)。

很多人會說,是不是在美國只有有錢人才會叫外賣或者找買手代購?答案是「否」。這也確實讓我大開眼界:

比如有人明明下樓穿過馬路就可以買到東西,偏偏要花幾塊錢讓人送上門;還有小費比買東西的錢還多的,也讓我匪夷所思。還有一次有人從鄧勤甜甜圈點了三杯咖啡三個Donuts,地址卻是附近的CVS。我還疑惑是不是營業員午間休息?結果到那裏,迎接我的是三個中午出來「覓食」的高中生。

除了從距離猜測每一個Order背後的主人,你也可以從每一個Order里看到普通美國人喜歡吃什麼用什麼。不得不說,美國人的消費簡直是驚人的。而且他們真的是吃很多的半熟甚至冷凍產品。而且從早上吃到晚上,連麵包甜點都有冷凍的。主打一個不要讓做飯佔據了我的人生。

雞胸肉,牛排,各種意面加調料,土豆片(或者玉米片),整袋的蔬菜色拉,水果,牛奶,起司,果汁,碳酸飲料....這幾乎是每個order的標配。如果你看到單子裏有能量棒,能量飲料,很容易就猜出那是一個健身達人,而相配的常常是雞胸肉和盒裝或者袋裝的色拉。

應該說,叫送貨的老人比較多。他們絕大多數住在老年公寓裏,還有人是常包旅館的(之前我不理解張愛玲為什麼喜歡住旅館,現在才明白這其實是美國人老年生活的常態)。但總體來說,從普通公寓裏的居民到豪宅里的「大戶」,在美國叫外賣雇買手都很稀鬆平常,不過是一件生活方式而已。

美國因為勞動力貴,所以不太可能像中國一樣普及外賣。但這並不意味着美國人民就不能享受省時又省錢的便利的生活方式。試想AI一旦普及,送個外賣有啥難的?在三藩市灣區,無人機和無人駕駛的車到處在飛在跑,總有一天,這個取代人工,價格就會大大便宜下來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渡十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17/2055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