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楊穎宇:公社科是香港版本的思想政治科

作者:

執筆之際,適逢文憑試筆試開考,四科必修科將於本周及下周初相繼開考,今年新設的公社科(公民及社會發展科)放在四科壓軸即下周二(4月16日)開考。作為所謂「核心科目優化措施」,公社科的推行最受觸目。建制派當然努力抬轎,說好考評故事,例如《文匯報》早前說公社科能「加強高中學生認識港情、國情和世情」,又因為考試只設「達標」與「未達標」兩級,較同類科目由5**至「不予評級」共設八級大為簡化,在成績評級上「減少壓力」,「釋放空間讓他們選修更多心儀科目」。

公社科真的這麼好?在該科首次開考之前,有需要認真討論其本質,以正視聽。筆者手頭上剛好有一套由聯合出版集團轄下的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出版的公社科課本,由根正苗紅的愛國出版社製作的教科書,有一定代表性。筆者將選取第一冊「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與諸君作一分析。

未作分析之前,筆者先做二事。

第一,先把結論寫在開頭。公社科由其生成至今,一直都是政治掛帥,表面上承繼通識科訓練高階思維之職志,實際上是充當教育戰線中維護國安、反港獨、培養愛國心的香港版思想政治科。

第二,首先簡述公社科的背景。2012年,第一屆文憑試開考,適逢國教事件爆發,建制派將矛頭直指通識科,斷言「沒有通識科,就沒有黃之鋒」。之後通識科屢遭針對,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教育局竟然在未諮詢業界的情況下決定殺科,另立新科,殺科之急,新科的委員會叫「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新科連名字也沒有。換言之,是先決定殺科、設立新科,然後才慢慢斟酌名稱。為了政治,嚴肅的課程設計竟然可以很野蠻、很隨心。

在這種背景下出來的公社科,可想而知可以有幾霸道。霸道的程度,從一件小事可見一斑。鄧飛等建制議員認為,這一科的簡稱若不稱為「公民科」而叫「公社科」,是名不正言不順,情況「好嚴重」。背後的邏輯,吾等凡人自然不能明白,但連科目簡稱也要監管,其餘可想而知。

好了,現在進入正題。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分三冊撰寫課程的三個主題,即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互依的當代世界。讀者們最關心的,應該是第一個主題,看看這個專講香港的主題如何塑造香港。

現在香港學生要學的是從中國角度思考香港

其實,稍有留意近幾年香港時事的朋友,看到「一國兩制下的香港」這個命題,已經心知不妙。一國兩制的重心,現在必須放在一國;所以這個主題,講的是在中國框架下的香港。從目錄看,已經可以感受到學生要學的是從中國角度思考香港:「為何香港沒有剩餘權力」、「人大釋法如何體現中央的全面管治權」、「香港可如何維護國家安全」、「政府政策推動青年參與大灣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香港文化」等;一整章「國家情況與國民身份認同」,佔全書三成分量,講的完全是中國。當中的政治信息相當清晰:香港學生要去香港化,要用中國人的腦袋看香港。

由於筆者看的是pdf版本,可以用關鍵詞搜索,也可以統計詞語出現次數。有些關鍵詞的出現次數,與上述觀察十分吻合:「基本法」出現了263次,「中央」209次,「國家安全」190次,「國安法」73次,都是這本書要學生建構和內化的概念。筆者認為,最堪玩味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竟出現了334次,除了因為援引法律文件如基本法外,其餘情況原則上可以簡化為「香港」。可以簡化而不簡化,而要用全稱,潛台詞其實十分清楚:教科書要不厭其煩地提醒學生,香港是而且永遠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特區」比「香港」更政治正確。

新教科書在「篡改」事實

公社科與通識科其中一個最大的分別,是在課程文件中明文規定,「不應引導學生將探究方向囿於正反二元對立的角度」,這是為唱好中國、說好片面的故事鳴鑼開道。反映在教科書中,是所援引的資料基本上全部都是親政府的:基本法、政府網頁、政府新聞公報、立法會年報等,連教育局通函也有。為了擺出持平開明的姿態,該書三次引用了BBC中文網,但只引用其列舉的基本事實而非其觀點,例如有一則關於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表決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只舉出修訂基本法兩個附件的決定,而沒有引用報導中「該舉措將加強中央對香港的控制」和「該決定破壞了『一國兩制』的承諾,極大地損害了香港的民主進程」等評論。某程度上,這是一種篡改。

講到篡改,例子便更多了。筆者最驚訝的,是「多元」一詞遭受篡改。此書在編寫說明中說,會「引用權威人士評論不同的社會事件」,所謂「權威人士」,當然就只是建制中人,由此竟引申出「讓學生理解和反思別人的觀點,學會尊重多元意見」。

另一個篡改的例子,竟是「人民民主專政」。課本對此詞的定義是:「中國的國體,明確規定了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宣示了國家政權屬於人民的性質。」可能出於說好中國故事的需要,作者竟沒有寫出「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施專政」這個重要內涵。宣揚祖國卻要篡改國情,讓這科變得「唔咸唔淡」。

片面唱好,也是一種篡改。例如「大灣區」,課本描畫出一片光明之景:「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專業服務享譽全球,加上『一國兩制』的雙重優勢,在大灣區建設擔當重要角色。」然而,它隻字不提區內的競爭關係,單是航運業,廣州港和深圳港在國際排名上已超越香港。換言之,公社科課本淪為政治和政策宣傳工具,不切實際。

公社科都是灌輸「中國第一」的思想政治科

當然,課本也包括了早在各個媒體已報導過的「即使香港在鴉片戰爭後為英國所佔領,但它仍是中國的領土」的謬論,課本更要求學生「從不同向度推論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課本對其培養的價值觀毫不諱言。「增強對於國家、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培養學生的愛國心」、「建立共同維護國家安全的自覺意識」、「體會祖國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重要基礎」。我們不禁要問:其他國家的公民科,是否也用如此hard sell一個政權?

我們試看看英國高級程度會考公民科(Citizenship Studies)。除了學習基本政治知識外,學生需要做一個「公民行動」:就公眾關心的社區、國家或國際議題,做一項研究,然後計劃一次公民行動,形式可以是寫信、請願、成立社團,目的是「企求作出改變」(promote a change)。

換言之,真正富有學術含金量的公民科,其實需要較通識科更進取,需要將公民訴求付諸行動,絕非被動愛國便可敷衍了事。

而在香港,這個所謂公社科,三個主題,都是中國先行,都是灌輸「中國第一」的思想政治科。

今時今日,學生若模仿英國的公民科訴諸行動,「企求作出改變」,小則要見訓導,大則可能會報警了。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412/2042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