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吳敬璉:國家為什麼失敗?

作者:

因為在汲取性制度背後往往有很強勢的政府,這種政府往往採取「威權主義」的發展模式,充分運用了政府在動員資源和支配資源投向方面的強大力量來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因為汲取性政治制度的掌權者也希望經濟高速增長,所以在一段時間裏實現高速增長是可能的,但是不可持續,為什麼不可持續呢?

因為經濟要進一步發展就一定要有創造性破壞,新的技術、新的生產方式會使一些人富裕起來,而這對於原有的既得利益者可能是很大的打擊。

所以這種在汲取性制度下運用強政府的作用來實現的高速增長,因為害怕創造性破壞會動搖自己的既得利益,就會壓制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所以是不可持續的。(註:本文原載《北京日報》2015年9月)

延伸閱讀:《國家為什麼失敗》摘抄

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

為了回答國家興衰、國富國窮、國家間不平等和經濟發展差距等的根源,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在對不同國家(或地區)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制度是根本原因的觀點。這種觀點與新制度經濟學家諾思(Douglass North)等在《西方世界的興起》、《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等著作中提出的「制度是重要的」觀點一致。但是,他們沒有局限於「制度是重要的」這個一般性的說法,而是進一步分析制度為什麼是重要的、制度影響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機理是什麼、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制度差異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等基本問題,特別是他們結合大量的歷史事實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提供佐證和解釋。

(一)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

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用包容性(inclusive)和攫取性(extractive)、政治和經濟兩個維度對制度進行刻畫,從而提出了包容性政治制度、包容性經濟制度、攫取性政治制度和攫取性經濟制度等概念。他們沒有對這些概念進行界定,而是借用歷史上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了描述性說明。

首先是攫取性政治制度和攫取性經濟制度。

歷史上大部分國家在大部分時期內採取的是攫取性政治制度和攫取性經濟制度。比如,光榮革命前的英國、大革命前的法國、殖民地時期的北美、南美及拉美、非洲以及亞洲。

所謂攫取性——

從政治上說,人民或者說廣大公眾沒有決策權或表決權,既沒有選擇當權者或統治者的權利,也沒有選擇政治制度或經濟制度的權利,當權者或者統治者要麼是世襲的,要麼是通過革命由軍閥或軍人擔任的,精英人物或者既得利益者在制度的選擇或政策制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結果所選擇的制度或者制定出來的政策成為一部分人攫取另一部分人的工具。

從經濟上說,所有的經濟制度或者經濟政策都是由當權者、統治者或者精英人物制定出來的,他們通過各種壟斷權、專賣權、市場控制等掠奪生產者,使得生產者只能夠得到所生產產品的一少部分甚至得不到所生產的產品,結果就是生產性激勵的不足。比如,歷史上歐洲殖民者對南美洲秘魯、巴西和北美洲墨西哥等的殖民,歐洲殖民者從非洲大量販運奴隸到美洲、亞洲等國家或地區進行奴役等,殖民地的土著居民被剝奪了所有的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被迫為殖民者工作,他們建立起來的是典型的攫取性政治制度和攫取性經濟制度。

攫取性政治制度和攫取性經濟制度是對應的,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採取攫取性政治制度,那麼其很有可能建立起來的是攫取性經濟制度。

其次是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經濟制度。

歷史上,許多國家通過革命建立起了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經濟制度,現在大多數發達的民主國家採取的就是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和包容性經濟制度,如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

所謂包容性——

從政治上講,強調人民或者說廣大群眾具有政治權利,能夠參與政治活動,選舉領導人或當權者,選舉政策制定者,領導人或當權者是人民或者選民的代理人而不是統治者,任何人都有成為領導人、當權者或政策制定者的機會或可能性。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16/199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