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華日:不甩歐盟警告 德企頂住政府壓力續增在華投資

在西方一片對中國投資「去風險」的氣氛下,德國企業另闢蹊徑增加對中國本土供應鏈投資,以保住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圖為上海車展的德國大眾汽車展場。(圖/路透

德國政府和歐盟的歐洲政界人士正向德國最大一些企業施壓,要求它們減少對華投資,以降低對中國的風險敞口。但這些公司顯然不予理會,多家知名跨國企業如大眾汽車與巴斯夫化工仍持續增加對中國的投資。

《華爾街日報》報導,雖然來自官方的壓力大增,但近幾個月來,在中國有較大規模業務的德企採取的措施是儘量提高供應鏈本土化,減少對德國進口的依賴,甚至直接與中國企業建立聯盟關係。這種做法的目的是保護德企在中國的市佔率與利潤,以應對中國與西方政治關係惡化造成的影響。

報導說,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上周宣佈對中國進口汽車展開不公平補貼調查,中國目前是德國汽車強勁的對手,尤其是電動車領域。今年稍早德國政府告訴德企應該減少對中國的風險敞口,以降低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德國央行警告,鑑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相關風險升溫,企業和決策者需要重新考慮供應連結構,對於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直接投資活動也要三思。

報導表示,在西方孤立中國的情況下,德企將遭遇最大的損失,然而德企卻不退反進,反而更深入與中國企業合作,以便在全球政治氣候改變形成風險時,在中國的德企仍能持續大量生產。例如德國大型化工企業巴斯夫公(BASF)計劃把供應鏈整個搬到中國,以避免供應鏈中斷的風險,並藉此保住中國的市場。

這種被稱為「圍欄保護行動」的策略受到許多德企的歡迎,例如西門子將在中國增加約1.4億歐元投資,他誓言要捍衛公司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採取這種策略力度最大的有大眾汽車、寶馬汽車(BMW)和奔馳(Mercedes-Benz)等汽車製造商。

據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德國全部汽車製造商向中國出口了25萬輛汽車,而僅大眾汽車一家,在中國就生產了320萬輛汽車,與該公司在整個歐洲生產的汽車數量相當,可見中國業務對大眾的重要性。大眾今年還投資小鵬汽車,該公司中國業務CEO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稱,這種合作關係是「在中國生產、為中國生產」戰略的重要舉措,大眾總公司CEO奧博穆(Oliver Blume)也說,「西方和中國的生態系統漸行漸遠,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過去的幾年裏,該公司在中國生產的汽車所使用的零部件和材料中,本地採購比例已大大超過90%。

今年稍早德國汽車製造商寶馬汽車在慶祝與中國合資華晨寶馬成立20周年時宣佈,將在2026年開始為中國客戶在中國生產下一代電動車,而不是從德國出口至中國。目前華晨寶馬從約430家本地供應商處採購本地生產所需的零部件和材料,並擴建寶馬瀋陽研發中心,以加強本地設計和開發。

報導指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德企的中國戰略,德企對華投資在多年下降後開始反轉上升,而德國對華出口則有所放緩。榮鼎分析師巴爾金(Noah Barkin)說,無論是從收入的角度或是向電動車技術轉型來看,中國市場對德企都是生死存亡關頭。它們就像溫水煮的青蛙,不會跳出來逃走,因為他們擔心在鍋外頭更加難以生存。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中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21/195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