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另一種「八角籠中」:農村孩子學散打,無奈之選

近期,電影《八角籠中》的熱映,讓綜合格鬥這項規則開放的搏擊運動受到了廣泛關注。一直以來,中國武術散打對格鬥起到重要引領作用,不少職業選手都是散打運動員出身,比如亞洲首位UFC世界冠軍張偉麗,比如名將李景亮、張美煊。

在濟南城北的伯樂搏擊俱樂部里,學散打的孩子們聚在一起,年齡跨度從4歲到18歲,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村,逆襲的通道並不寬廣,當發現學習沒有天賦的時候,習武成了不得已的選擇。

於向桐正在進行對抗訓練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跟九年義務教育不同,習武少年的青少年時期伴隨着訓練、挑戰、成敗和運動傷病。創傷代言了少年的拼搏精神,汗水凝結成「未來」的一部分。對於他們來說,求武就是求學,更是尋找一條「出路」。

訓練場

7月盛夏,雨季的濟南開啟蒸籠模式。14日當天氣溫達到33攝氏度,天氣悶熱,卻遲遲不見雨來。俱樂部閣樓的訓練場窗戶大開,現場除了拳腳相向的擊打聲,只有天花板的吊扇和兩台大功率空調扇嗡嗡作響。於向桐汗如雨下,覺得有些喘不過氣。不久前,15歲的他剛剛獲得2023年山東省武術散打男子錦標賽90公斤級冠軍,與他對抗的是代景豪,今年16歲,同期斬獲了85公斤級冠軍。兩人都是濟南市體育運動學校散打隊的隊員,暑假期間在俱樂部繼續訓練。

一聲哨響,對抗訓練結束。王猛把戒尺一扔,上前示範:「散打是加分制項目,我們是要拿成績的。賽場上,一定要動作清晰,看位移、聽聲音,打出效果來。」刻着《弟子規》的戒尺已經包漿,這是教練的教具,不過它不是用來「打手心」的,而是為了方便指點擊打部位和得分點的。王猛是濟南市散打搏擊運動協會的秘書長,也是伯樂搏擊俱樂部的主理人,這家成立20多年的俱樂部是濟南市體校的選材基地,每年有上百個孩子來到這裏,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村,尚武之風興盛的魯西南地區是熱門生源地。

跟普通中小學生的生活不同,體校的日子稱得上艱苦。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跑操,7點打掃宿舍衛生,8點上文化課;下午集中訓練,晚飯後還有一個半小時的訓練時間。現在正值暑假,上午沒有文化課,全天都要進行訓練,「每周一、三、五的晚上休息,周天發一次手機,可以出校門。」代景豪11歲就開始練散打了,他記得自己剛來的時候「累得天天哭」,每隔一段時間都有同學吃不了苦回家。

俱樂部宿舍

訓練場的牆面上印着醒目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蛟龍」的習武口號,防撞的軟包牆紙已經斑駁。俱樂部的二樓是學員宿舍,要通過戶外加裝的鋁合金樓梯才能到達訓練場,透過台階空隙可以看到孩子們晾曬的衣服,平時,除了在體校,他們吃住練都在這裏。「最開始先練了4個多月的基本功,抱架、踢邊腿、前後直拳,再練拳腿組合、打靶子。」代景豪覺得,體能訓練最痛苦,越野跑、沖圈、力量訓練,過程枯燥磨人,感覺沒有盡頭。

於向桐習武最初是為了減肥,「小時候可胖了,被俺爸送到河南的武校練了好幾年『套路』。」武術套路是一項不算激烈的運動,加上當時年齡小、調皮,於向桐沒能減肥成功。現在的他又高又壯,「越野跑要從小清河旁邊的訓練場跑到黃河邊上,每次我都是最後幾名,教練就騎個自行車沿着黃河攆我們。」

場地訓練

三兄弟

俱樂部里,大家習慣喊於向桐「於老三」,跟他一起練散打的還有兩個哥哥:「於老大」於同博是堂哥,今年17歲,個子比於向桐矮一頭,平時比較內斂沉默;親哥「於老二」因為腳趾骨折正在菏澤老家休養。三兄弟都由於向桐的父親於倦民撫養,也是受他的影響走上了習武之路。

「老大這個孩子的身世比較坎坷,小時候遭遇家庭變故,不大愛說話。」於倦民回憶,2014年,於同博的生父去河南考駕照,回來的路上遇到了大霧天氣,乘坐的麵包車與一輛大貨車相撞,消防隊到達事故現場把車鋸開才把人救出來。「當時送到醫院搶救過來了,但之後沒過幾天,我弟弟還是走了。」於倦民找到弟媳,承諾一定會幫她把孩子撫養成人。

或許是承受不了生活的苦難,三年後,弟媳一聲不吭地改嫁了,自那之後便鮮少出現。「我就想,要不讓孩子們離開家鄉這個環境,一起出去鍛煉鍛煉吧。剛好那時候老三比較胖,學習也一般,怕他在家裏養成壞習慣。」

菏澤是「武術之鄉」,尚武之風源遠流長,於倦民首先想到把三兄弟送去武校。他以前也是練散打出身,沒能站上賽場是少時的遺憾:「我很熱愛這個項目,但當時年齡到了,在這一行沒大有發展,就去參軍了。」於倦民在部隊工作了10年,轉業之後成為一名公安民警,對散打的熱愛依然沒有消退,「我問他們對散打感不感興趣,願意的話我就給仨孩子一樣的平台,受一樣的教育。」

就這樣,三兄弟開始了新的征程。「吃苦」是第一課,老大於同博剛開始訓練的頭幾個月,曾經累得受不了偷偷跑回家,又被返送回來;老二在一次對抗訓練中腳趾受傷,硬捱幾天後去醫院才發現是骨折。於倦民再心疼也不會表露:「受傷在所難免,我走過這條路,知道有多不容易。但也因為經歷過,所以更知道現在吃的苦對孩子們以後是好事。」

除了侄子之外,弟弟還留下了兩個女兒,再加上自己的兩個孩子,於倦民總共要負擔5個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生活壓力非常大。但孩子是最重要的,他們還這么小,大人平時不花錢不買衣服也得把他們培養教育好。」

三兄弟中,老大和老二因為年齡限制,幾乎沒有站在賽場上的機會了,於倦民拿自己的經歷激勵他們:「好好訓練把身體素質搞上去,體校畢業之後去參軍當兵,部隊對身體好的、有武術特長的也會優先考慮。」老三於向桐剛剛拿了省錦標賽冠軍,於倦民很欣慰:「他還有比賽機會,所以對他的要求更加嚴格。我經常跟他說好好打,將來有希望把他培養成全國冠軍。」

出路

人無法同時擁有青春和對青春的感受。許錫振是濟南市體校散打隊的總教練,他開玩笑說,如果不練散打他可能會去當一名廚師。「吃不了學習的苦,就要吃其他的苦。」從運動員到教練,20多年的散打生涯讓他對這句話感受頗深:「每個孩子的天賦不一樣,學習不好不代表腦子笨,他可能天生對運動更擅長。但不管選擇哪條路,都要用十足的努力拼出未來。」

1999年開始,許錫振作為運動員拼搏了11年,拿過大小賽事的多個冠軍,在省市專業隊和國家隊都訓練過,「從來沒有因為苦累想過放棄,唯一一次動搖是因為傷病,比賽之前還沒恢復,怕影響狀態發揮不好。」退役後,許錫振當教練13年,培養的隊員也拿到了幾乎所有青少年比賽的冠軍。

而十幾歲的孩子,對未來的想像只有模糊的輪廓。代景豪記得小學六年級結束的那個暑假,父親看着他的成績單嘆氣:「去體校吧,將來拼拼還能拿個運動員證。」伴隨着無休止的訓練和一次次比賽的成敗,少年逐漸成長。拿到省錦標賽冠軍後,代景豪的目標逐漸清晰:「我想繼續打比賽,拿一級運動員證,考上海體育大學。」

王文聰是受武打片影響來練散打的,爺爺奶奶覺得這條路太苦,不如上學是正經事,王文聰很堅決:「我能適應,比起學習,訓練更適合我。以後我想去當兵。」汪俊浩今年13歲,只練了一年散打,他在前不久的山東省錦標賽中獲得了第二名,「學這個對上大學有幫助,平時訓練很累很枯燥,但比賽拿到成績的時候就全忘了,特別想繼續練下去。」

「拿到國家二級運動員證書,相當於一隻腳邁入了大學校門。散打搏擊有對口的專業,叫做民族傳統體育,很多大學都設置了這個專業。」許錫振說,根據等級標準,體校優秀的學生,獲得山東省錦標賽前3名可以申請國家二級運動員證,進入全國青少年錦標賽前6名就能申請國家一級運動員證書。今年,濟南市體校畢業的學生們,有16位通過體育單招考上大學,被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杭州師範大學等高校錄取。「更優秀的學生可以被選拔進省市專業隊,甚至還能去國家隊打比賽。」

王猛說,大多數孩子練散打是為了多找一條出路,「干我們這一行的可能學習不好,但無論是品行、能力還是吃苦耐勞的精神,沒有差的。」就他觀察來看,除了進專業隊和上大學,很多人在體校畢業後選擇去當兵,也有人成為體育老師,還有人繼續留在行業里,開武館、當教練。

王猛自己就是例子,年少時得過全省冠軍,進入大學主攻體育專業,畢業後當教練,後來接手俱樂部,現在繼續為專業散打運動隊篩選培養後備人才。「冠軍只有一個,這是武術和體育的魅力。但我覺得能在成長道路中經受住鍛煉和考驗,能夠堅持不懈地長久去做一件事情,這種精神對每個人來說都很寶貴。」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新黃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31/193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