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困擾教育界的10種怪現象,是時候打破了!

教育是一個宏大和長遠的話題,註定深系千家萬戶,關乎很多人的命運。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當前教育出現了諸多不符合常理的怪現象,嚴重製約了教育的良性發展,需要予以解決。

01

只有畜牧局沒有

給老師佈置任務

去年5月火出圈的《只有畜牧局沒給老師佈置任務》的網文中,作者粗略統計了當下教師乾的各類雜事:扶貧、反詐、禁毒、消防、衛生、防溺水、防詐騙、防欺凌、防觸電、防火災、防盜竊、防地震、掃黃打非、綜治民調、交通安全宣傳、文明城市創建、社區衛生檢查、社區各種表演、社區慰問老人、家訪催繳學生醫保,等等。

如此看來,只有畜牧局比較友好,暫時未給老師佈置任務。但隨着勞動課的開展,保不齊畜牧局也來指導工作,比如讓老師帶領學生養雞養鴨,然後拍照留痕,收集學生養雞養鴨心得,編寫養雞養鴨指南,那場景簡直不忍直視。

課,可以不上,但會不可以不開,表不可以不填,學生醫保不能不催繳,上級部門的任務不能不完成。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很簡單。

一是,學校勢弱,各級行政部門都把學校變成了自己整資料、造業績的基地,老師也成為各級行政部門的「跑腿人」和「工具人」;

二是,老師聽話,不善拒絕也不會拒絕,並且可以依託學生和家長迅速完成工作,效率極高,儼然是一個很好的勞力資源;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對於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缺乏正確認識。

不得不說,學校「多管閒事」,老師「不務正業」,實際上反映的是當下學校教育的無奈與尷尬,事事都要進校園,事事要讓老師完成,是對教育的不尊重,也是當下家校矛盾產生的根源所在。

02

不能給學生排名,

卻在給老師排名

為了緩解學生心理壓力,保護學生的個人私隱,減弱教育內卷,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國家就專門出台意見明確指出:嚴禁以任何方式公佈學生成績和排名。

國家規定在前,很多學校不會公佈學生的成績和排名,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然而在暗地裏卻按照教學成績給老師們排名,跟各種評優評獎相掛鈎。以至於每次考試後,一些學校教務處和年級組會花大力氣來分析成績,計算出每個老師授課班級的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和對班級成績的貢獻率,然後打印出來,分發給每個老師,在各種大會小會進行分析研判。

獎勵成績突出老師的同時,也會對成績不理想老師進行不點名批評,更有甚者在大會上點名公然指責,並要求這些老師在大會上做自我檢討,真是斯文掃地。

為了保護學生的尊嚴和私隱,不公佈成績和排名的同時,卻以教學成績來給老師排名,固然可以激發老師的積極性,卻忽略了老師個人尊嚴。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老師不得不將成績放在首要位置,將壓力傳導在學生身上,為了提升學生成績會對學生要求更加嚴格,學生負擔必然會加重,更會加劇教師之間的惡性競爭,影響同事間的關係。

03

課題「滿天飛」,

少有落實者

課題研究,是一所學校教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經,也是教師職稱評審時的硬性要求,因此幾乎每個當老師的,都會接觸到課題研究,都會進行課題研究。

為了職稱評審,不少教師熱衷於課題研究,研究內容可大可小,營造了一種熱鬧的氛圍,為學校領導喜聞樂見。

要知道,從科研課題的資料收集、課題論證、課題立項到課題實驗研究,到最終的課題驗收,都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也就意味着課題研究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一線教師每天忙於教育教學,少有精力來研究課題,只能疲於應對。

以至於不少課題資料很完整,卻沒有真正研究的東西,空空如也,經常出現「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別人的鞋,走別人的路」的現象,只為了職稱而申報,為了結題而結題。

一旦拿到結題證書,課題組就會解散,很難將課題成果予以推廣,失卻了課題研究最初的意義。

04

「寒門出貴子」的現象變少

課題研究,是一所學校教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經,也是教師職稱評審時的硬性要求,因此幾乎每個當老師的,都會接觸到課題研究,都會進行課題研究。

很多年以前,寒門家庭出身的孩子是上進、好學、努力的代名詞。相比之下,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卻不如寒門家庭出身的孩子那樣的討喜,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不求上進,只想着玩樂。

這是因為寒門子弟必須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富人子弟不努力照樣家財萬貫,以至於出現了很多「寒門貴子」的例子。

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寒門難出貴子」卻成為一個客觀的現實。

以筆者任職的縣城中學為例,被學校寄以厚望的重點班裏,農村學生越來越少,考上985、211名校的學生以城鎮學生為主。家庭情況不甚理想的學生反而不喜歡學習,成天睡覺、打遊戲,甚至出現頂撞老師的現象。

家庭情況相對較好的學生很努力學習,努力向上,反而是那些家庭情況不甚理想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不想改變自身的命運,導致考上好大學的都是一些家庭情況相對較好的學生。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大程度上在於「寒門子弟」所擁有的教育資源較少,父母重視教育的程度不夠,很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進而導致「寒門子弟」向上的道路受阻。

05

幹得越多,拿得越少

相對於其他編制行業,或多或少都有年終獎、車補等額外補貼,而教師的工資自2019年起,主要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和教齡補貼四部分組成。

其中能拉開差距的主要是崗位工資,主要由教師的職稱所確定,故而在一定意義上,職稱高低直接關乎教師的收入。

打個比方說,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能力,同樣的成績,只是職稱不同,往往相差幾百元甚至上千元,嚴重影響部分老師的積極性。

同時職稱終生制,會一輩子享受相應職稱的待遇。所以很多人把評上高級教師作為職業的終極目標,一旦評上就沒有追求,就會千方百計要求少教課或者不教課,去往相應處室或實驗室等清閒崗位坐等退休。

於是學校就會出現一種獨特現象,高職稱老師幹活少,拿錢多,還輕鬆;低職稱老師幹活多,拿錢少,累死累活,往往引發不必要的事端。

06

外行領導內行

有網友吐槽稱:我們校長,教語文出身,已經十幾年不曾在一線教書,突然有一天興致勃勃地告訴高三語文備課組長,說某某詩詞今年高考肯定會考,卻不知道這篇詩詞早已在課本上被刪除。

不知事情真假,但是卻折射了教育行業的某些尷尬現象:外行領導內行。

目前的學校管理者,絕大部分是教師出身,因為工作業績突出,或者其他因素,躋身領導崗位後,往往會以工作忙為由,脫離一線教學崗位。從關心學生到關心教育局,從研究教材到研究文件,從天天上課到天天開會,可以說,與教育教學相去甚遠。

然而教育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沒有實踐做基礎,靠一腔熱血,空談理論往往會碰壁,適得其反。

但是部分校領導不甘總體指導和頂層設計,總覺得一線教師做法落後,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故而花重金去優秀學校學習經驗,將其模式複製到自己學校,卻忽視了自己學校的情況,最後搞得一團糟,反而責怪老師們不努力,沒有認真領會領導的意思和優秀經驗的精髓。

從未想過自己的原因,也從未反思過自己的行為,碰壁之後,依舊如此。

07

把老師當學生管,

把學生當「祖宗」供

近些年,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師生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言概之,把老師當學生管,把學生當祖宗供。

一方面給老師制定各種規定和要求,把老師當學生管,事事要考核,考核就與績效工資掛鈎,甚至關係到評優評獎和職稱晉升。如上班需要刷臉簽字、上課需要提前三分鐘到教室、教案要按照模板書寫,每個環節都不能錯……然後各種考核層出不窮,面面俱到。

越是考核多,老師們就越沒有積極性,越沒有積極性,領導的管理措施就越嚴格,進而導致教師隊伍人心渙散。

要知道,在某些學校領導眼裏,老師和學生都是自己管理的對象,哪怕一名小小的中層幹部都可以對普通老師吆三喝四,頗是威風。

學生沒給老師問好,正常現象;老師沒給領導問好,居然要被點名批評,自以為自己比普通老師「高一等」,老師就該服從領導的各種管理。

另一方面卻對學生過分縱容,學生只要不犯天大的錯誤,一般不會受到實質性的懲罰,倘若有老師因為學習或其他問題懲戒學生,往往會被舉報處分,更有甚至會出現學生或家長毆打老師的現象。

而且只要學生出事了,擔責的一定是老師。家長責怪老師,學校處分老師,處境艱難。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於是乎,不少老師選擇「佛系」+「躺平」,只教書不育人。

08

開會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

開會是領導管理能力的象徵和解決問題的不二法寶,他們堅信開會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如果還沒有解決,那就再開一個。

因而領導們堅信:當學生成績下降了,領導照着稿子讀讀數據,做着千篇一律的總結,然後再大聲罵罵老師,成績就會提高,橫掃千軍;學生學習狀態不佳,請一些教育大師來些心靈雞湯灌灌,花朵也能長成參天大樹;老師抱怨了,開個會訴訴領導的難處,領導也不容易,然後給老師們畫個大餅,老師們必然會鬥志昂揚,再創奇蹟。

於是乎,老師們就有了不少要開的會,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百試不爽的套路,依舊橫行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成為不少領導管理的終極武器。

至於真實效果如何,領導們倒不是很在意,畢竟我努力過,開會過,有記錄為證,剩餘的事就是老師的事,反正我就是要成績,達不到就扣分扣錢。

09

中小學校男教師比例逐年下降

去年,《光明日報》刊文稱,根據教育部數據,近年來中小學教師隊伍中男性教師比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2020年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中,男教師佔比分別為28.83%、41.19%、44.37%,相較於2015年分別下降了7.44個、5.3個、4.29個百分點。而且教育階段越靠前,男教師比例越低。

就拿高中來說,在某些學校眼裏,男生競爭力強,但每年新招的老師裏面,尤以女性為主,甚至連一個男老師都沒有。這還是高中,想必初中、小學和幼兒園情況會更加窘迫。

按說,教師屬於事業編制,旱澇保收,為人們口中的鐵飯碗,並且在同等條件下,招聘學校會優先招聘男老師的前提下,為何教師行業對男生的吸引力會減少。

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待遇問題,工資太低,不足以養家餬口;其次在於本職工作高壓,形式主義嚴重,非教學工作過多;最後教師職業成長空間有限,職業缺乏挑戰性。

然而,男教師的出走和缺位,必然會對學生性格養成造成一定影響,不利於學生建立性別意識,尤其是男生缺乏陽剛之氣,獨立意識差,變得越來越娘,反而不利於學生身心的正常發展。

10

人人都是「教育專家」

互聯網時代,教育門檻最低,人人都能夠隨意指點,評價老師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以至於因為不認同教師教育理念,動不動投訴老師和學校的現象,在各地各校已經很常見,甚至出現一些家長專門跑到學校教老師如何管理學生。

彷佛除了老師之外,人人都成了「教育專家」,於是乎,網絡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育理論和育兒方法,並得到不少家長的認同。

即使是一些新手爸媽,遇到育兒問題的時候,去網上一搜,出現各種各種的應對方法,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倘若再讀幾本書、聽幾場講座、處理幾起育兒難題,被人成為「老師」,很容易自封為「教育專家」。

一旦學校或老師的教育理念與自己不同時,往往藉以家長的身份干預學校的教育行為。當家長盲目參與學校的管理和評價,或者對老師的工作隨意指責和干涉時,校長疲於應付投訴,老師則趨利避害、避重就輕地去工作,孩子的教育從何談起?

存在未必合理,更關鍵的是找到問題的根源,對症下藥,才能更好地推動基礎教育的發展。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校長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06/191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