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育兒路上,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慢的教育」

生活中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提前學習,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

可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就像花開有期,遵循生命規律才能健康成長,若用力過猛,結果反而得不償失。

01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最好狀態

台灣大學教授周志文先生曾經說過:在教育中,沒有一個孩子是可以被放棄的。

周志文教授自己對此深有體會,他的大女兒「球兒」就是個從出生就比別人「慢一些」的女孩。

小時候,球兒在察言觀色方面,不僅不如小她兩歲的妹妹,父母教她的古詩她也是記了又忘,忘了又,很長時間後,她還會把兩首簡單的古詩給記混。

在做事方面她的理解力也是很差,她會把保健室理解為「保劍室」,以至於經常鬧出很多笑話,學習上儘管父母使勁托舉,仍然很不理想。

儘管周志文夫婦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卻生出這樣的孩子,雖然有遺憾,但周志文夫婦仍然沒有放棄女兒。

為了保護球兒的自尊,最終給她選了一所普通學校;

在學校,球兒的成績並不理想,夫妻倆按照球兒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了補習方案,球兒的成績才能到中游水平。

他們為了不傷女兒的自尊,他們從來沒有表現出不耐煩,而是靜待花開。

終於,這對父母等來了讓他們驚喜的結果。

在一次鋼琴培訓班上,老師誇獎球兒有「大將之風」,也就是說,比起別的孩子,她彈鋼琴比較連貫,也有點悟性。

他們看到女兒的優勢所在,十分激動,鼓勵女兒進正規的音樂學校學習,球兒過五關斬六將,在音樂的殿堂里越走越遠。

雖然中間也經歷過一番波折,但都被球兒一一克服。

很顯然,球兒有強大的內心跟父母的耐心教育分不開,如果父母對女兒沒有耐心,作為一個慢半拍的孩子很難有信心去克服困難。

黑幼龍說:慢養孩子,其實是給孩子多一些空間和機會,讓他們慢慢描繪自己的人生藍圖,那些孩子在成長路上走過的彎路,都只是人生路途上的一段異途風景,只要孩子內心充滿信心,終有一天會在大道上奔跑。

所以,如果我們的孩子不是那麼聰明,甚至「有點笨」,請不要過早否定他,給孩子一些時間,靜靜守候他、呵護他,相信總有一天孩子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結果。

02父母越着急,孩子就越無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但是,有些父母,偏偏因為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給孩子一個長遠的未來。

還記得林妙可嗎?

當初,林妙可在08年奧運會上,因為唱歌而一舉成名。

之後,媽媽生怕自己女兒的「名氣」還不夠大,竟然讓自己年幼的女兒出現在不孕不育醫院活動上,不滿13歲就和37歲的男演員出演感情戲。

濮存晰曾當面勸誡道:「這個孩子應該停一停,真的像個孩子一樣,去上學,去成長。」

可惜,這句話成了林妙可父母的耳旁風。

他們太着急了,讓女兒學習各種舞蹈、演唱,好讓她在萬眾矚目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但是真實的表演甚是尷尬,十八般舞藝樣樣稀鬆,每樣只學了點皮毛罷了。

在《青春季》節目中,還因無法完成老師佈置的課業任務,當場嚎啕大哭。

林妙可18歲那年,她還沒享受成年的喜悅,就因為接連落榜北影、中戲、上戲和中央音樂學院,成為網友「群嘲」的對象。

從年少懵懂的可愛少女,步入年華大好的18歲,林妙可一路狂飆,卻也一路被黑到底。

可仔細想想,這真的是林妙可的錯嗎?

茨威格說過:「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一個急功近利的父母,即便一開始收穫了鮮花與掌聲,最後贈送給孩子的可能會是一份最糟糕的成人禮。

但是,有些父母,偏偏因為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給孩子一個長遠的未來。

100多年前,教育學家杜威就曾指出:「中國的父母都太急了。」

「別人家孩子考試第一,便讓自家孩子瘋狂刷題。」

「別人家孩子多才多藝,便拼命地也把孩子塞到各種興趣班中。」

父母望子成龍,本沒有錯,但是過度「雞」娃,則會讓孩子不堪重負,承受了本不該屬於他的「生命之重」。

為人父母,若是一味地求快求好,就如同握在手裏的沙子,越用力,漏得越快,對孩子的教育,亦是如此。

父母越着急用力,就越會束縛孩子前進的腳步,孩子就越無力。

03慢養的孩子才容易走遠

網上有一個媽媽,她從不拽着孩子成長,卻輕輕鬆鬆將三個孩子送進史丹福大學。

她叫陳美齡,曾經是一個有名的歌手,成為母親之後,她放下事業,悉心鑽研教育學,最後成功將三個孩子都養成了學霸。

在陳美齡的育兒世界裏,你會發現,其實只有「從容」兩個字。

她從不給孩子制定所謂的計劃表,「做功課是玩,玩也是學習」是她從小滲透給孩子的教育理念。

所以,在下雨的天氣,陳美齡會放下手頭所有事,帶着孩子去公園玩葉子,看誰的葉子在水中漂得最快最遠。

然後在孩子玩得起勁時,她詢問孩子:你知道為什麼會下雨?

陳美齡說,讓孩子分不清什麼是學習,什麼是玩,是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最好的方式。

當孩子擁有尋找答案的自主意識,他們才能暢遊在探索知識的世界裏,樂此不疲。

陳美齡也從不給孩子報培訓班,她寧願省下培訓費用帶着孩子到處旅行。譬如她的大兒子喜歡魚,她就曾帶着孩子遍訪日本每一個水族館……

相比無數家長想盡辦法從小提高孩子成績,陳美齡則是讓自己的孩子玩着長大。

她把教育當作給孩子追逐夢想的工具,因為她始終堅信:

只有孩子心存夢想,心裏才會充滿陽光,即便失敗了,孩子也不會氣餒,重新鼓起勇氣,繼續開始。

《慢養》一書中有個這樣的觀點:慢養,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心態上的鬆弛。

允許孩子做屬於自己成長階段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

童年最大的任務不是長大,而是「玩耍」。

那些看似漫不經心的自由玩耍,卻其實都是孩子在童年積聚的能力:社交、抗壓、解決問題……這些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才是孩子未來成長路上最重要的利器。

04寫在文末

有人說,我們養育孩子其實就像陪伴一隻蝸牛散步。

是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急於忙於各種事情,當你陪伴一隻蝸牛散步的時候,生活就會慢下來。

孩子的成長需要陽光、雨露、營養,需要我們用心呵護,整個過程是一個漸進和緩慢的過程。

在慢養孩子的過程中,讓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收穫一個又一個的驚喜和感動。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校長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06/1886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