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如松:普京捅了馬蜂窩

作者:

2月24日俄烏戰爭打響之後,包括美國在內幾乎所有國家都認為俄羅斯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打敗烏克蘭,否則美國中情局就不會主動給澤連斯基提供便車(用於逃跑),俄羅斯更宣稱在48小時內拿下基輔,但這場戰爭打到今天已經持續了約八個月,烏克蘭不僅未被消滅,而且還在戰場上逐漸掌握了主動權,如果目前的常規戰爭繼續下去,俄羅斯的前途當然十分悲觀。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意外的結局?

第一,普京捅了馬蜂窩。

過去說過二戰之前的世界是殖民時代,也誕生了幾大殖民帝國,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沙俄、英國等,殖民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殖民帝國可以憑藉自己綜合實力優勢摧毀其他國家的邊界甚至主權,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威權體系。

比如,英國是印度的宗主國,英國控制了印度的外交、軍事、經濟、邊界、司法等方方面面,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這標誌着代表印度主權的莫臥兒王朝滅亡,英國從此就直接代表了印度的主權,印度徹底成了英國的附庸國;還比如,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於1783年直接將克里米亞汗國併入俄羅斯帝國的版圖,為了避免汗國王室可能會捲土重來,還不遠千里地將克里米亞汗國的最後一位王汗送至愛琴海上的羅德島(見下圖紅點處)上令其自生自滅,目的就是要斬草除根,最終王汗被土耳其人殺害,讓俄羅斯得償所願。

總之,殖民帝國時代是一種自上至下的威權體系,可以憑藉綜合實力的優勢任意改變、摧毀其他國家的司法、邊界和主權,讓它國成為自己的附庸,或直接令其滅亡然後兼併其土地,這就是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過程,也是沙俄從莫斯科大公國擴張為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的過程。

二戰代表着殖民時代的結束(但在很多地區還存在殖民的模式,這並不矛盾),二戰之後在美英的主持下建立了不同於威權的新體系,我們一般稱呼為聯合國體系,在這種體系之下大國不能隨意摧毀它國的邊界和主權,相反必須尊重它國(主要是小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是聯合國憲章的要求。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改變,如果說殖民時代是尊重(崇尚)強者的時代,聯合國體制就是保護弱者(小國)的時代,這是非常顯然的。

有朋友可能要疑惑,這種尊重它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聯合國體系為什麼會產生?

先看看英美的憲政體制可以持續發展的基礎是什麼,就是保護弱者。如果一個政黨獲得執政權之後,全社會不能保護作為在野黨的弱者,執政黨完全可以不斷打擊甚至摧毀在野黨,令其無法奪回執政權,比如目前的美國民主黨不僅把持着總統職位還掌握着兩院,如果美國社會不能保護弱者(相反卻崇尚強者),民主黨就有條件摧毀共和黨和其它所有在野黨,民主黨就可以長期執政下去,憲政體制就會消亡,因此保護弱者就是憲政體制的基石。生活中也一樣,比如病毒大流行時期美國給居民直接發放疫情補助,但高收入家庭並不能享受,這也是保護弱者。

保護弱者是憲政體制的基石,否則憲政體制將頃刻消亡。

這就是聯合國機制的來源。

在尊重(崇尚)強者機制下建立的日不落帝國在殖民地的反抗浪潮下解體,源於這種機制下在殖民帝國與殖民地之間處於對抗並互相消耗的狀態,當消耗到一定程度之後殖民帝國的財政、軍事就會不堪重負,就只能解體。與其如此就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尊重弱者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弱者會反過來主動團結在自己(美英)的周圍,讓自己更加強大。

這就是《道德經》中的辯證法,「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則大者宜為下。」作為一個大國,尊重它國(小國)就是「為下」,大國「為下」,就可以激發出強大的力量。

俄軍入侵烏克蘭之後,讓美英顯得很強大,這與俄羅斯的實力被高估有關,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俄羅斯威脅了烏克蘭這個弱國的生死存亡之後,讓聯合國中的絕大多數中、小國家都感覺到了亡國的危機,如芒刺在背,源於自己周邊的大國也可以隨時滅亡自己,它們內心深處的感覺是,支援烏克蘭就是拯救自己,打敗俄羅斯就是保護自己,其結果就是有四十多個國家集體從財政、軍事上支援烏克蘭,雖然一些非洲國家和新加坡這樣的小國距離俄羅斯十分遙遠,但也參與到援助烏克蘭、制裁俄羅斯的行動中,這就讓作為帶頭大哥的英美顯得很強大。這麼多國家集中在一起所激發出來的戰爭潛力是俄羅斯一國難以比擬的,俄羅斯逐漸失去戰場主動權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在俄烏戰爭開始後,雖然本人也認為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實力完全不成對比,但本人卻認為烏克蘭可能會得勝,就源於今天的世界已經與以往出現了根本性的不同。當普京捅了聯合國機制這個馬蜂窩之後,就會遭到全世界所有中小國家的群毆,俄羅斯的結局大概率也就註定了。

或有人說,那是因為俄羅斯的戰法過於落後,還處於二戰時期的水平,俄軍士氣低落,再加上裝備技術上不如歐美,所以才落到今天的地步。在此要強調的是,即便俄軍的真實實力是現在的兩三倍,也難以改變結局。就因為俄軍的戰力十分拉胯,所以歐美現在只援助烏克蘭一些中端武器,如果俄軍體現出更強的戰力,歐美和眾多中小國家會更加切身地感覺到亡國危機,就會援助最尖端的武器,數量也會更多,甚至很多國家還會直接派出自己的國防軍到烏克蘭參戰,源於他們必須保護自己的生存權,群毆之下俄羅斯的結局也不會比現在有多少改變。

美英構建的這個組織是有彈性的,敵人越強,這些國家受到的威脅越大,反擊的力道就越強,就像一個彈簧一樣。

普京在中亞峰會上說,自己不後悔(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這恰恰說明他已經後悔。由於自己還在以二戰之前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世界,認為強大的俄羅斯可以立即消滅弱小的烏克蘭將其併入大俄羅斯之中,所以捅了聯合國機制這個馬蜂窩,遭到群毆之後就只能後悔。

未來,如果還有任何國家以二戰之前的眼光看待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也會得到群毆的待遇。

第二,俄烏戰爭爆發之後,為什麼英國第一個衝上去援助烏克蘭?而且其前首相約翰遜還多次放狠話,一定要打敗俄羅斯?

如果美國說出這樣的話大家可以理解,終歸美國還是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以英國的綜合實力竟敢面對戰前的世界老二說出這樣的狠話,有些人的心中或許會發笑,你算那棵蔥?

戰爭打響不久之後,約翰遜就第一個自信地來到基輔街頭,人們會認為這傢伙不過是作秀罷了。

在此要說的是,這不是作秀,英國說出的話也都是真的,這是真正的自信,它也有這樣的底氣。

現代憲政體制發源於英國,保護弱者的文化起源於英語文化,所以英國對聯合國機制的理解也更為深刻。但這種機制必須有一國衝鋒在前,否則就會形成群龍無首的一盤散沙。當有一國衝鋒在前的時候,基於烏克蘭的未來最終會關係到本國的存亡安危,各國就會跟隨出擊,就會擊敗俄羅斯。

約翰遜知道自己的身後有源源不斷的跟隨者,所以他敢於衝鋒在前,就擁有戰勝俄羅斯的強烈自信。

果不其然,英國衝上去之後,美國、歐洲國家和世界上的很多國家立即跟上,烏克蘭戰場的大局已定。

第三,北溪管道被炸之後,為何德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明顯更加積極?

Iris-T SLM防空系統是德國最先進的防空系統,連自己的國防軍都尚未裝備,但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之後德國卻承諾向烏克蘭援助四套,這種做法已經領先於所有國家(美英並未援助本國最先進的武器),而且第一套已經運抵烏克蘭並立即在戰場上建立了功勳,這與開戰初期德國的態度已經是雲泥之別。

德國可能終於看清了英國老師的思維。

英國海洋戰略核心是什麼?就是將自己的邊境線推進到海上,最好推進到到各大陸的海岸線上。首先,這可以保證自己的本土不受到戰爭的傷害,經濟就可以穩定增長,本國的綜合實力就可以穩步上升,讓本國長期處於戰略優勢地位;其次,本土不受戰爭的傷害,人民生活安定,社會安定,一個穩定的國家才有資格爭雄於世界;再次,當自己擁有強大的海軍、將邊境線推進到海上之後,就極大地減輕了本土的陸地防衛壓力,就可以減少陸軍的預算,也就減輕了財政壓力。我們知道戰爭打的就是錢糧,財政壓力減輕之後就可以讓自己佔據戰略優勢地位,當然也有能力繼續加大對海軍的投入,建立起更大的戰略優勢。

這種海洋思維也可以用於陸地。按照這樣的思路,一旦烏克蘭被俄羅斯佔領,俄軍就可以進一步威脅中歐,俄軍每前進一步對英國的威脅就大了一分,相當於自己在歐洲大陸上無形的「邊境線」在後撤,這肯定不符合英國的利益,所以最佳的策略就是在烏克蘭打敗俄羅斯,將自己在歐亞大陸上無形的「邊境線」置於俄烏邊界上。

讓自己的本土遠離戰火的威脅,永遠都是最佳策略。

既然英國執行這樣的策略,東歐國家包括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就更願意這樣做,由於這些國家距離俄羅斯更近,受到的壓力更大,讓俄烏邊界成為自己無形的「國境線」符合自己的利益,結果他們成了烏克蘭最堅定的支持者。

在烏克蘭戰爭之前歐洲的地緣戰略基本是啞鈴型結構,從拿破崙戰爭開始,就是法德與俄羅斯互相制衡(當然也互相瓜分歐洲的利益),結果眾多中歐、東歐小國就成了犧牲品,這就是波蘭被多次瓜分的根源,源於波蘭大致是德法與俄羅斯之間的中線,波蘭走廊又是中西歐與東歐之間的大通道(下圖,二戰前的歐洲局勢圖),是地理戰略和歐洲地緣關係決定了波蘭的命運。

當英美堅決支持烏克蘭之後,德國逐漸看清了這背後的地緣格局,自己為什麼還要堅持陳舊的波蘭中線哪?將烏克蘭吸收進入歐盟、支持烏克蘭打敗了俄羅斯,將這條中線前置到俄烏邊界,讓自己的本土遠離戰火,最符合自己的國家戰略;堅決支援弱國烏克蘭打敗俄羅斯,歐盟成員國才會心向自己,就可以提升自己在歐盟中的地位和向心力,鞏固自己歐盟中老大的地位。雖然失去了北溪天然氣卻可以收穫巨大的政治和國防利益,自己就也成為這場戰爭的贏家。也就是說,作為大陸型國家的德國一樣可以執行英國的海洋戰略思路。

這可能就是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之後德國在援助烏克蘭問題上態度轉變的根源,源於它們終於不再以陳舊的眼光看待歐洲的地緣格局,開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歐洲,開始以聯合國機制看待歐洲。

英國老師終於教會了德國人怎麼思考問題。

我們經常說,人與人之間的差是最大的,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簡直就生活在不同的時空中。國家也一樣,普京發動俄烏戰爭主動捅了馬蜂窩,源於他依舊在使用二戰之前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世界,他發起的是一場真正的「隔代戰爭」,結果只能遭到群毆,這一點都不冤;俄烏戰爭爆發之後英國清楚自己該怎麼做,知道自己率先衝出去之後是必勝的格局,即可以極大地提升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獲得更多國家的信賴,還可以獲得地緣利益;德國待戰爭打響了半年多之後也終於看清了英國老師想的是什麼,以及要達到什麼樣的結局,現在已經立即跟了上來;而法國的馬克龍還在發愣哪。

思想和思維方式的差別,是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根本差別,世界已經進入了21世紀,不要沉睡在殖民時代中不知覺醒。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如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022/1819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