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石油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古代生物成油和石化油,你更贊成哪一個?

眾所周知石油是一種礦產資源,由於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被人們形象地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據OPEC統計,全球每年的石油消耗量約為50多億噸,其中排名前三的石油消費大國依次是美國、中國和印度。儘管很多人知道石油的重要性,但卻對它的產生機理不太了解或者存在誤解,這就好比是吃過豬肉卻沒見過豬跑。

關於石油的成油機理科學界一直存在兩種假說,即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即非生物成油理論),前者認為石油是古代生活在海洋、湖泊或沼澤之中的古生物死去之後,遺骸與其他物質在水底沉積,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最終形成石油。而後者則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部的碳生成的,而那些在石油中發現的生物標誌物與石油沒有關係,簡言之就是石油的形成與古生物無關。

不過,我比較支持生物變油說,因為相比石化油而言,生物沉積變油更符合石油不可再生資源的特性,畢竟生物經歷了生長、死亡,到最後部分遺骸被掩埋、沉積並漫長的地質變化,這個過程要比地球內部直接由碳轉變成石油時間要更久、過程要更複雜。

經過仔細審題不難發現,關於石油的成油機理,主題其實是贊成「古代生物成油說」的,只是不理解古代為什麼有那麼多生物被沉積而已,下面我就來幫助分析一下。

關於遠古時期地球上生物總質量這個問題,很難有確切的答案,但以當今世界一些真實的案例為參考,我們還是能窺探一番的。

以當前大家比較關注的豬肉為例,目前全球豬肉產量約為1.2億噸,其中我國就超過了5400萬噸,佔比在45%以上,而這僅僅只是豬肉一個小項,如果加上其他家畜、家禽、水產類等等,這些數字將會更大。不過儘管這些數字看上去十分巨大,但這也僅僅只是人類對自然索取的一小部分,相對於全球森林、草原、河流和湖泊乃至廣闊海洋的自然產出而言卻是少之甚少。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地球歷史上是有足夠的古生物遺骸沉積變油。

總之,無論石油是古生物沉積變油也好,還是石化油也罷,由於一經開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可再生,終有一日石油必然會枯竭,因此我們既要養成節約資源的好習慣低碳出行,同時也要積極開發新能源以替換傳統能源。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旅行密碼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09/177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