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推遲退休、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中國年輕人未來難過?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如何應對"退休"、"養老"也成為政策焦點。中國人社部近日宣佈實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江蘇省也隨即公佈「推遲退休」方案,以此應對養老社保資金不足的問題。有學者擔心,此舉將造成地區分配不公,民眾退休後能否得到預期的養老金額也成了問題。

推遲退休、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年輕人未來難過?自由亞洲電台製圖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如何應對"退休"、"養老"也成為政策焦點。中國人社部近日宣佈實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江蘇省也隨即公佈「推遲退休」方案,以此應對養老社保資金不足的問題。有學者擔心,此舉將造成地區分配不公,民眾退休後能否得到預期的養老金額也成了問題。

2月22日,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上,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亓濤介紹,從今年1月開始實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將在全國範圍內對地區間養老保險基金當期餘缺進行調配,「用於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這就在制度上解決了基金的結構性矛盾問題,困難地區的養老金發放更有保障。」

2018年中國政府建立實施了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均衡省際之間養老保險基金負擔,邁出了全國統籌的第一步。根據官方《人民日報》統計,2018年至2021年中央調劑制度實施的四年間,共跨省調劑資金六千多億元。其中,2021年跨省調劑的規模達到兩千一百多億元。

網民不買帳:發達地區被吸血

不過,如此的「跨省調劑」並不受到全民喜愛。消息發佈後,許多網民在微博上形容此舉「就是讓富裕省份去扶貧」、「東南救東北」、「一鍋粥大家吃」,政策的公平性受到質疑。

旅居歐洲的專欄作家王慶民就向本台分析,這是因為中國各地區發展不均:「有些地區發展比較快,有些比較貧窮,就導致轉移支付比例越來越高,這也會導致地域間的矛盾衝突增加。」

中國人民大學財稅研究所今年一月發佈的《中國各地區財政發展指數報告2021》顯示,2020年,中國養老金盈餘率出現斷崖式下跌,僅有北京、西藏和廣東等六個省市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盈餘率為正值,即當年養老保險收入大於支出;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地養老保險基金盈餘更是雪上加霜,其中遼寧養老保險盈餘率為-42.9%。

「那不還有收比多(有盈餘)的省份?我們把他們的錢拿來花吧?那些虧的省份都高興了,這樣至少可以分它們的錢,但有結餘的省市當然不幹了。」美國養老基金高級審計師、華盛頓「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生動地這樣描述。他解釋,因為中國省市的官員通常為官派,因此在中央的命令之下也只能「響應」全國統籌,無法以省市內的民生作為最大福祉考量。

江蘇試「推遲退休」替全國「延遲退休」試水溫?(自由亞洲電台製圖)

江蘇試行推遲退休替全國試水溫?

除此之外,即將在3月1日實施的《江蘇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施辦法》引發輿論關注。該「辦法」規定,經本人和相關單位同意和備案後可「推遲退休」,推遲退休的時間最短不少於一年。此公告引發外界揣測,此舉是否在替「延遲退休」試水溫?在2月21日國務院發佈的規劃通知中,除了提出要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儘快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之外,也提到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中國目前現行的退休制度規定,男職工年滿6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方可退休;從事高危行業的體力工作者,男性年滿55周歲、女性年滿45周歲退休。華中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孫永勇告訴中國媒體「第一財經」,江蘇新頒佈的「推遲退休」,核心思想是給勞動者在退休年齡上一定的選擇權,使他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更適合的退休年齡;而國家的「延遲退休」政策,強調的是法定標準退休年齡往後延。

在王慶民看來,隨着老年化問題日趨嚴重,加上出生率下降,中國在養老金不足的問題上,從「推遲退休」選擇到法定「延遲退休」是必然的進程:「在人口嚴重老齡化的局面下,延遲退休就成了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事。延遲退休還是有可能在全國逐步推開,隨着老齡化進程,會實施越來越普遍。」

中國互聯網上也有年輕網民對此感到不滿,認為自己「是不是退不了休?」也有人認為,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加上延後退休年齡只是飲鳩止渴,在未來人們可能還會面臨少領、晚領養老金的問題。對此,李恆青也表達了他的擔憂:「你(養老金)就沒有了,到那個時候就花光了,但你不知道。」他認為,官方對於延遲退休規劃,實際上是因應養老社保不足,官方缺乏透明度及長遠規劃之下,現在年輕人繳的錢,退休後想領取恐怕無門。

甚至有網民下了如此結論:「你可能一直期盼着早日領到社保養老金,但是當三十年後領取那一天才發現,真是少的可憐!」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24/1712711.html